Free考研资料

标题: 实验设计题目…持续更新·每周一题 (暂停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14 00:13
标题: 实验设计题目…持续更新·每周一题 (暂停更新)
本帖最后由 明矾waitac 于 14-10-27 21:15 编辑

       之前在论坛看到若尘学姐发的实验设计的帖子,收获很大,于是和小四爷两个人就想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结果自己一亲自动手设计才发现遇到的问题很多,就发上来…请大神帮忙修改一下…
       上次贴了实验设计之后,有小伙伴说想要加入我们, 我和小四非常欢迎, 如果还有小伙伴想加入我们就在楼下直接贴出自己设计的实验就可以 ,(下次我会提前一天把实验设计题目发上来)
       实验设计题目·第一弹:用最小变化法来研究动景运动1-42楼
       实验设计题目·第二弹:研究词的熟悉性对再认的影响44-116楼
       实验设计题目·第三弹:如何团体辅导才能够提升员工的幸福感?(我和小四想偷个懒…就把前几天笔版帖子里出的那个题目作为这周的题目了…T.T)
       实验设计题目·第四弹:研究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117-120楼

实验设计题目·第五弹:13年心理学统考最后一道大题;

       实验设计题目·第六弹:(某年东师真题)考察被试的认知风格(言语型,表象型)对不同性质材料(图片,语词)的记忆成绩(以再认成绩为指标)的影响;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14 00:14
本帖最后由 明矾waitac 于 14-9-14 00:15 编辑

小四爷的实验设计1.0
1实验目的:
1.1通过动景运动,学习如何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阀限。
1.2考察产生动景运动的绝对阀限的性别差异
2方法:
2.1被试
随机选取40名大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各20名。
2.2实验仪器和材料
一台可放幻灯片的电脑,一组“少年跳绳”图片,一共四种类型,绳子分别在少年上下前后四个位置。每种图片有50张。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性别,有两个水平男,女。
2.4实验程序
2.4.1预备实验:
另外随机选取十名大学生,向他们呈现幻灯片,幻灯片两图片之间的时间间隔逐次递增或递减,按12121212或21212121(1递增,2递减)的刺激系列对被试测定8次,注意动景运动的开始或停止,记录下来,以确定产生动景运动大致的时间间隔范围,以确定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的起始点。递增序列的起始点,要低于5%的概率被知觉为动景运动,而递减序列的起始点,要高于95%的概率被知觉为动景运动。
2.4.2实验控制:
2.4.2.1图片的大小,色彩,图片内容,边框等都保持一致。
2.4.2.2幻灯片的背景颜色,图案保持一致。
2.4.2.3每个被试的电脑的分配是随机的。
2.4.2.4为平衡期待误差和习惯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做到一致。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按照ABBA法安排,来平衡练习和疲劳的影响。
正式实验:
2.4.2.1在电脑上设置好图片的间隔时间,逐次递减或逐次递增。
2.4.2.2让被试分别坐在电脑前,在主试的指示下,同时点击幻灯片的播放。
2.4.2.3每一个被试分别作16次1,16次2,做的顺序为21212121或12121212。。。。,并记录实验结果。感觉到了动景运动开始就记+,没有就记-。
表格如下:
              图片呈现系列(1表示递增,2表示递减)
时间间隔      1212121212121212    2121212121212121  
0.005         
0.01
0.015
0.02
.将所有系列的转折值求平均就是该被试的绝对阀限。
3结果
3.1统计分析:
分别统计记录每组每个被试的绝对阀限值,求平均值,所得平均值即为要求的绝对阀限。
3.2
实验结论:
用独立t检验方法或方差分析方法检验男女两组的差异,求出统计值,与临界值相比较,如果大于临界值,则得出结论:性别差异在动景运动的绝对阀限上有显著差异。
如果小于临界值,则得出结论:性别差异在动景运动的绝对阀限上差异不显著。

.
.
.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14 00:22
明矾的实验设计
实验研究:用最小变化法研究动景运动中似动出现的阈限
(一)实验目的:用最小变化法探究动景运动中似动出现的临界时间间隔值大小
(二)实验假设:动景运动中两个刺激物的时间间隔太短会同时出现,太长会相继出现,会有两个阈限;
(三)实验设计:
1,自变量:两个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
2,因变量:图像相继出现,图像同时出现,观察到似动;
3,被试选择
随机选择40名大学生被试,要求:被试能够观察到似动现象,被试未系统学习过似动知识,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4,实验材料
空白背景上红色小圆点(直径1cm
5,额外变量及相应控制:
①应用最小变化法带来的误差:a 习惯/期待,b 练习/疲劳;
②影响动景运动的因素:a 刺激强度(恒定法);b 刺激持续的时间(恒定法);
③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恒定法);刺激数目(恒定法);红色圆点的大小(恒定法),两点水平呈现在屏幕中央(恒定法),实验室的环境(恒定法);
(四)实验程序
1,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行实验;
2,预备实验;
按照时距递增(↑)、递减(↓)的顺序呈现刺激,各做10次,目的:
①大概了解被试↑阈限和↓阈限,用来确定递增和递减序列的起始点;
②让被试练习掌握“同时”、“似动”、“继时”的标准;
时距:0ms-100ms
3,正式试验
①准备时间为500ms,刺激呈现时间为60ms;
②考察时距:递增序列,主试先给出一个弱刺激,从喊预备到开始,之后间隔2s,然后随机选定刺激起点(保证起点位置看到两刺激物同时呈现即可),依次增加10ms,递增和递减序列按照ABBA BAAB的顺序排列呈现,每个刺激序列测定50次;
实验一:“似动”&“继时”:(以一名被试为例)
图像相继出现,记为“+”;似动,记为“-”;\
数据假设可能不合理~对付看吧…噗…
下面图片1

实验二:“同时”&“似动”:(以一名被试为例)“似动”记为“+”;“同时”记为“-”;下面图片2

③每次测定4个序列休息3min;4,数据统计&分析实验一:(以6名被试为例)RL=(65+55+55+65+55+45)/6=56.7;实验二:(以6名被试为例)RL=(25+15+35+35+25+25)/6=26.7;5,误差分析1)被试方面:①实验前告知了被试什么是似动,所以对于受暗示性较强的被试,容易产生似动;对于受暗示性较弱的被试,不容易产生似动;②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似动效应,所以实验结果受被试的主观影响较大;③被试选择;2)主被试间的相互作用;3)实验虽然采用了多层次的ABBA法来消除实验误差,但仍可能存在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要对此进行显著性检验;4)显著性检验:(以6名被试为例)实验一:①检验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即检验:总体正态,总体方差未知,两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M↑(所有递增序列的阈限值);M↓(所有递减序列的阈限值);Md=M↑-M↓;S2d=df=n-1=3-1=2;t:(与tα/2比较);选定α,若t>tα/2,差异显著,习惯误差;反之,差异不显著,期望误差;②检验练习误差&疲劳误差:即检验:总体正态,总体方差未知,两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M前一半:前一半测验的阈限值;M后一半:后一半测验的阈限值;Md=M前一半-M后一半;S2d:求d的方差;df=n-1;(n表示有几对数据)t:(与tα/2比较);6,评价    若采用很定刺激法来判断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对似动的影响似乎更好;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14 00:24
本帖最后由 明矾waitac 于 14-9-15 07:40 编辑

小四爷的实验设计2.0
1实验目的:
1探究产生动景运动的空间频率和时间频率。
2探究动景运动产生时的大脑区域的兴奋情况。
2方法:
2.1被试:
随机选取视力正常的被试6名。
2.2实验材料和器材:
2.2.1  6个似动现象仪
2.2.2  多套脑电装置:电极,放大器。
2.2.3  十二张可以插入似动现象仪的卡片,卡片内容为一只飞鸟
2.3实验设计:
该实验为二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空间频率,水平为a1,a2,时间频率,水平为b1,b2,b3.
因变量:是否看到动景运动。事件相关电位ERP
2.4实验程序:
2.4.1预备实验
随机选取视力正常的被试10名,测得他们产生动景运动的时间频率和空间频率的大概范围,以此来设定两个自变量各水平的具体值。
2.4.2正式实验:
2.4.2.1将12张卡片分别插入六个似动现象仪中,每个似动现象仪分别两张,六个似动现象仪的空间频率和时间频率分别设置为a1b1,a1b2,a1b3,a2b1,a2b2,a2b3
2.4.2.2所有被试都接受所有水平的实验处理,以拉丁方顺序来进行。观看似动现象仪时,用脑电装置记录事件相关电位。
2.4.2.3观看后,回答:两只鸟是相继出现,同时出现,或一只鸟飞向一只鸟。并记录下来。
2.5实验控制:
2.5.1所有似动现象仪的精确度是一样的,外观,大小相似。
2.5.2所有卡片完全一致,图片内容,形式,北京,颜色保持恒定。
2.5.3实验环境,指导语保持恒定。
2.5.4拉丁方可以分离被试差异以及实验顺序所带来的误差。
3结果:
3.1数据分析:
对于因变量:是否产生动景运动,可以采用Logistic回归检验显著性。
对于因变量:ERP,可以采用线性回归检验显著性。


作者: psystudyliu    时间: 14-9-14 17:40
太棒了你们!这哪是答实验题啊,分明做研究了嘛!赞一个先!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14 19:09
psystudyliu 发表于 14-9-14 17:40
太棒了你们!这哪是答实验题啊,分明做研究了嘛!赞一个先!

来帮我们修改一下下…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14 21:10
看到被笔版加精了…论坛弄的不明白蠢到不知道怎么回复笔版…笔版你如果有时间可以抽空帮我们看看我们的实验吗…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4 22:36
是啊是啊,同求各位大神狠批。。。。
作者: 风中骄子    时间: 14-9-14 23:40
难道是油条编的,即使不是也要顶一个。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14 23:56
风中骄子 发表于 14-9-14 23:40
难道是油条编的,即使不是也要顶一个。

_(:з」∠)_是我是我,我编了一个,另外一位同学(小四爷)设计了两个,你是?( . )
作者: seeya9    时间: 14-9-14 23:59
本帖最后由 seeya9 于 14-9-15 00:01 编辑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14 00:24
1实验目的:
1探究产生动景运动的空间频率和时间频率。
2探究动景运动产生时的大脑区域的兴奋情况。


这个看了一下有硬伤啊。
“探究动景运动产生时的大脑区域的兴奋情况。” 然后看到下面有ERP
ARE YOU SURE?
这个可不是ERP能做的事情啊,EEG经典的也就是频率叠加(ERP),然后做做频域分析,时域分析,要看激活脑区,这是fMRI的事情啊(当然,可以ICA,可以朔源,但是朔源出来的是大脑区域的兴奋情况么,持怀疑态度)

总而言之,能不写认知神经的工具就不要用,因为一旦用了ERP或者fMRI,就会要考虑非常非常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没有涉及过这类实验,肯定是想不到的(比如简单的重复刺激,可能会出R-S效应,过短刺激的时间,不足以让BOLD信号上升,需要做block等等等)。分析方法也和传统行为有很大差距。另外这些工具每一个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根据你的目的而定,比如要看认知活动的脑兴奋情况,用PET或fMRI是最经典的。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00:10
seeya9 发表于 14-9-14 23:59
这个看了一下有硬伤啊。
“探究动景运动产生时的大脑区域的兴奋情况。” 然后看到下面有ERP
ARE YOU  ...

恩恩明白勒,那被试那其实是不是也有问题。。。
我想了半天,被试内,随机区组用哪个比较好。。。
被试内好像太累了,每个人要做那么多那么多次,可是区组设计是不是组与组之间要有差异才能用,随机分组能用随机区组设计么?


另外谢谢指点
作者: alexwang    时间: 14-9-15 09:39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14 00:14
小四爷的实验设计1.0
1实验目的:
1.1通过动景运动,学习如何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阀限。

一行一行过一下。
1.实验目的
1,2没看见你的理论推导部分,作为探索性或者学习性的东西,最好在目的表述中不要有倾向性。"产生动景运动的绝对阈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2.方法
2.1被试
根据统计要求,每个组人数要高于30人才能够在后面的统计中才能按照正态分布情形进行t检验,否则检验很麻烦,而且很难被认可。
另外一个小问题,人的生理反应跟年龄有较大关系,所以在随即选择大学生被试的时候最好限定某年龄段,因为目前大学期间不少人的年龄差异还是很大的,如果能够区分年龄组,这个实验更完美。
2.4.1预备实验
”幻灯片两图片之间的时间间隔逐次递增或递减,按12121212或21212121(1递增,2递减)的刺激系列对被试测定8次“的表述在第一遍读的时候需要反应一下才明白,表述不太好,最好看着书把最小变化法的实验描述抄一遍。
你的实验本身还要测定性别是否有差异,那么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你的这个5%和95%是按照男的、女的分别定的,还是混合定的,你的随即选取大学生也并没有说明性别比例。
你只有10个被试,你每个被试都只做8次,你的5%和95%怎么能够计算的出来?你是怎么计算的,按照每个人8次里面5%和95%的识别,你的次数不够;按照人数的5%和95%识别,你的最小比例是10%。
(实在抱歉,因为这个实验过程没仔细研究过,所以只能提出问题但不能给予指导)
2.4.2实验控制
2.4.2.1图片位置也需要控制
2.4.2.3间隔时间的个数太少,意味着你的阈限精确性不高,因为第一个是5%,最后一个是95%,你中间的跨度必然很大
作者: seeya9    时间: 14-9-15 10:37
本帖最后由 seeya9 于 14-9-15 14:03 编辑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14 00:24
小四爷的实验设计2.0
1实验目的:
1探究产生动景运动的空间频率和时间频率。

小四爷的实验设计2.0
1实验目的:
1探究产生动景运动的空间频率和时间频率。
         这个表述有误,应该是空间频率和时间频率对动景运动知觉影响。两个参数怎么能够产生一个运动呢?是运动的知觉
2探究动景运动产生时的大脑区域的兴奋情况。
       强烈不建议加认知神经,这个问题会变得非常复杂,比如你看了激活脑区,你就要研究脑区X空间频率,脑区X空间频率,各种交互作用。而且一旦扯到脑区,就有Contrast的问题,不同Contrast都要做一遍,逻辑很复杂。     
2方法:
2.1被试:
随机选取视力正常的被试6名。
        如果一个健康成人的简单行为实验少于20人,结果基本不会获得承认和发表。请把被试数加到20人以上。
2.2实验材料和器材:
2.2.1  6个似动现象仪
        为什么要6个!难道要6个人一起做hyper-scan么? 实验厂家一定乐开花了……一个人一个人做嘛为什么要一起做?
2.2.2  多套脑电装置:电极,放大器。
        脑电厂家也乐开花了,一套EGI 150多W,6套900W。一个个做。
2.2.3  十二张可以插入似动现象仪的卡片,卡片内容为一只飞鸟

2.3实验设计:
该实验为二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空间频率,水平为a1,a2,时间频率,水平为b1,b2,b3.
这里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整个实验的目的和实验设计以及分析方法不匹配如果是为了探测频率和时间的准确范围,应该是用心理物理法,step之类的,但是这个做两因素被试内设计是要干啥;为了看两个因素的主效应以及交互作用么(等等,那不是要做方差分析了么,可是每个cell是二分变量啊!)然后后面用逻辑回归更是一头水雾,逻辑回归最后得到的,要么是预测成功率(预测能不能看到)以及这两个因素的权重(可是你要权重干啥呢,前面说好的找产生的频率呢)

因变量:是否看到动景运动。事件相关电位ERP
选择了一个二分变量作为因变量,后面就直接和方差分析bye-bye了,RT和百分比都是很好的。还是那句话,ERP是个技术,不是指标,更不能做个因变量,而且这样写上去就表明作者根本不知道ERP到底做了些啥,人家是在做频率叠加啊

2.4实验程序:
2.4.1预备实验
随机选取视力正常的被试10名,测得他们产生动景运动的时间频率和空间频率的大概范围,以此来设定两个自变量各水平的具体值。
怎么测个大概范围,这是关键啊,可不能这么糊弄过去。一般来说会参考其他文献。在这里预备实验和正式实验的关系不明,如果严格按照心理物理法,测得了频率后面的正式实验是要干啥呢。如果前面只是做个“大概”,那为什么何不做的严格呢。
2.4.2正式实验:
2.4.2.1将12张卡片分别插入六个似动现象仪中,每个似动现象仪分别两张,六个似动现象仪的空间频率和时间频率分别设置为a1b1,a1b2,a1b3,a2b1,a2b2,a2b3
2.4.2.2所有被试都接受所有水平的实验处理,以拉丁方顺序来进行。观看似动现象仪时,用脑电装置记录事件相关电位。
每个水平一个trail肯定不够,要有重复 至少10个吧。选择重复测量的被试内设计,顺序伪随机。

2.4.2.3观看后,回答:两只鸟是相继出现,同时出现,或一只鸟飞向一只鸟。并记录下来。
应当用按键反应,口头报告的延时很长,RT就完全无法计算了。而且最关键的是你不知道人家是看错了还是说错了。如果是按键错误,你可以用一个简单反应任务回归掉不是。整个实验现在可以直接用E-prime做,直接记录按键反应,这样RT和ACC都有了
2.5实验控制:
2.5.1所有似动现象仪的精确度是一样的,外观,大小相似。
2.5.2所有卡片完全一致,图片内容,形式,北京,颜色保持恒定。
用一台机器多好……23333
2.5.3实验环境,指导语保持恒定。
以上这些都没有写到点子上。我能想到的需要平衡的东西,性别,年龄,裸眼视力,动态视力,FOV,上下视野的FOV,简单按键反应RT。需要控制的东西,环境光源,显示器的亮度,显示器的大小,分辨率。
其他可能你想不到,但是性别年龄一定要匹配!

2.5.4拉丁方可以分离被试差异以及实验顺序所带来的误差。
可以平衡,但不是分离,Logistic回归里面怎么分离出被试变量的?
3结果:
3.1数据分析:
对于因变量:是否产生动景运动,可以采用Logistic回归检验显著性。
作者没有搞懂这个Logistic回归是怎么算的和怎么用的。检验了什么的显著性啊?……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探索影响用ANOVA,选择频率用心理物理的方法

对于因变量:ERP,可以采用线性回归检验显著性。
一样的问题,不知道线性回归是做什么用的,也没有搞明白ERP是做什么用的,怎么分析的

作者: alexwang    时间: 14-9-15 10:41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14 00:22
明矾的实验设计实验研究:用最小变化法研究动景运动中似动出现的阈限(一)实验目的:用最小变化法探究动景 ...

一行一行看看。
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临界时间间隔值大小”的表述不好,不符合专业描述方法,用”阈限“不行吗?
(二)实验假设:目的和假设其实是一个东西,表述为两个也没啥不行,但是你的假设不清晰,我看完了不知道你的假设是什么——相应的我也就不知道出现什么结果可以验证假设,什么结果反驳假设。作为练习研究其实可以不用写假设。
(三)实验设计
2.因变量表述错误,因变量就是你的观察结果——所看到的图像的状态,你表述的是因变量的值而不是变量本身。
3.被试人数不够,见我给小四的答复。被试要求有些诡异,为什么要求后三条?有人会观察不到似动现象吗?学习过似动知识会怎么样,能提高他的生理阈限吗?什么叫做视力正常,你怎么定义和测量?视力和观察似动的关系是什么?
5.额外变量控制: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是指什么?刺激强度是指什么?颜色还是其他?刺激持续的时间怎么处理?多长时间,怎么设置?
(四)实验程序
你那个不是预备实验,是实验前的练习而已,预实验要参照小四的那个部分。
3.正式试验
②喊”预备“是闹的哪出啊,有些事情电脑可以自行搞定,你确定你每次喊预备的状态一样不干扰被试?你怎么保证看到的两个刺激物同时呈现啊,那只能说明你的间隔时间太短了吧你的10ms间隔怎么来的?
(为毛会出现两个实验啊,三个阶段不是次第发生的吗?)
误差分析:
1)被试方面:
①关于受暗示性的问题我只能说你想多了,这是实验最基本的操作,也是人们最常见的现象,你不会认为大家真的以为霓虹灯上的亮点是自己在跑吧。
②为啥不是每个人都有似动效应,你回去好好看看书,莫要以为你会催眠,对被试影响大;
③你没有好好写被试选择的过程,然后你说你被试选择有失误,两个都这么笼统。
2)主试被试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3)检验成功和失败意味着什么?是说如果失败了,其实可以不用ABBA的设计方法?还是说如果成功了证明实验设计是正确的?
图片:
第一,你的三个结果为啥不用三种符号表示,两种符号真的很晕
第二,我敢保证你没仔细思考过似动、继时、同时三个现象在理论上是怎么发生的,你的模拟结果有几处明显错误。首先,如果间隔时间小于呈现时间,你一定会有同时呈现的感觉;另外,继时这种反应应该在似动后面,即比似动需要的时间长,因为似动是把两个物体看成一个运动的物体,而继时是两个相继出现的物体。


从实验设计上来看,你是一个喜欢复杂事物的个性,喜欢研究复杂的事物,你的实验研究其实很复杂,你想要研究的远不止似动、动景这些。另外,你的思考其实相对比较全面。但是你的缺点也很明显,你的面铺得太广了,但是你对知识的掌握并没有那么扎实,而且在很多方面缺乏联系性、系统性思维,所以相应的漏洞会很多。希望你能够先做简单的实验,先把基础打扎实,考试其实比的是谁犯错更少。

作者: alexwang    时间: 14-9-15 10:43
seeya9 发表于 14-9-15 10:37
小四爷的实验设计2.0
1实验目的:
1探究产生动景运动的空间频率和时间频率。

刚看了seeya的帖子,突然想起来,你们的实验里面空间距离的设置忘了写控制了,这个其实应该对阈限有影响。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12:30
alexwang 发表于 14-9-15 09:39
一行一行过一下。
1.实验目的
1,2没看见你的理论推导部分,作为探索性或者学习性的东西,最好在目的表 ...

哇哇好激动,先回复了慢慢看,谢谢大神指点   
作者: 风中骄子    时间: 14-9-15 12:37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14 23:56
_(:з」∠)_是我是我,我编了一个,另外一位同学(小四爷)设计了两个,你是?( . )

我是毛球兄啊。她的名字也见过。几个月不见,成长了许多啊。
作者: symniu    时间: 14-9-15 12:38
alexwang 发表于 14-9-15 10:41
一行一行看看。
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临界时间间隔值大小”的表述不好,不符合专业描述方法,用 ...

看完了评论,非常赞同您的说法,我是也是心理系本科生,先打好基础,切莫眼高手低,这是老师常对我们说的话。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13:02
alexwang 发表于 14-9-15 09:39
一行一行过一下。
1.实验目的
1,2没看见你的理论推导部分,作为探索性或者学习性的东西,最好在目的表 ...

恩恩,受教了,您说的有道理,自己完全看不出来,其实那个5%和95%是跟着书上学的,没有深究清楚所以就导致了这种矛盾,四不像的场面。。。,您这么一说,我感觉自己理解了,不过不知道是不是真理解了。。。。
其实这个实验设计出来我就感觉很牵强附会的,因为我们当时的想法是,一边练习了实验设计一边巩固知识点实验方法那里,实际上设计出来之后我们两个人就感觉这个想法太天真了,有种大杂烩一锅端的感觉。。。很四不像,所以下一个实验设计,就准备找题来做,老老实实弄基础的。。。但是这个不舍得扔,毕竟花了那么久,所以就放上来了,想大神们给点意见,应该也能从中有所收获。。。。
果然运气很好,遭到了两位大神的“表扬”,激动的我语无伦次,谢谢,谢谢,感觉很有收获
我们以后会继续的,不过不会这么zuo si 勒,请两位大神有空多来捧场,在你们的“表扬”(==请用力批评),让我们茁壮成长。。。。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13:16
seeya9 发表于 14-9-15 10:37
小四爷的实验设计2.0
1实验目的:
1探究产生动景运动的空间频率和时间频率。

恩恩,被试人数的问题是我当时想安排被试内,不知道人数多了怎么安排,所以成六个了。。。
当时以为要安排的很细很细,可是发现越细问题越多,就卡住了。。。
关于仪器惭愧,了解的很少,当时六个我都嫌少,我想这得实验到什么时候(捂着脸悄悄溜走)。。。。
然后我想,这样的设计,自变量和因变量不是惯例的计数和计量数据,可以试试写写数据分析,看看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对不对。。。
总之当时很天真的想,练练知识点,设计完了,才发现太高估自己勒。。。

恩恩,下一个实验开始就基基础础的,老老实实的来。。。。
总之谢谢谢谢,谢谢,希望两位大神有空的时候来帮我们看看,狠狠批评,
这杂乱无章的逻辑,辛苦两位大神了,还提出了这么多意见,受益匪浅。。。好开心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13:18
seeya9 发表于 14-9-15 10:37
小四爷的实验设计2.0
1实验目的:
1探究产生动景运动的空间频率和时间频率。

这个空间距离控制这么写对不对:保持所有刺激空间距离一致。。。
作者: seeya9    时间: 14-9-15 13:44
本帖最后由 seeya9 于 14-9-15 13:54 编辑
小四爷 发表于 14-9-15 13:16
恩恩,被试人数的问题是我当时想安排被试内,不知道人数多了怎么安排,所以成六个了。。。
当时以为要安 ...


我更新完了,总的来说就是 不清楚的东西不要写上去,尤其是看起来高大上的统计方法和实验技术。
整个实验 最需要花时间的东西就是 实验目的,大家都很忽略的样子;你要关心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才是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这三个算是核心了,这三个有问题,实验就完了。
最基础的就是t-test和ANOVA,能用t-test的就不要ANOVA,ANOVA能解决的就不要更高端的方法。使用什么统计方法是由你的实验设计和目的决定的,而不是直接拿变量类型硬套。
方法写对了,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还是要给分,写错就是一点分都没有了就倒扣了。(比如因变量是ERP,这块就都没分了)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14:25
seeya9 发表于 14-9-15 13:44
我更新完了,总的来说就是 不清楚的东西不要写上去,尤其是看起来高大上的统计方法和实验技术。
整个 ...

恩恩晓得勒,您写的我看完了,不过应该是水平不够的事,我看的不很懂。。。
不过也足够了,至少我知道,此路不通。
就像您说的,只知道皮毛的东西不能碰,不然就像现在这样前后矛盾,语义不清了。。。
恩恩下一个实验,老老实实,基础做起,不用这些了。
再次表示感谢 ,祝好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14:27
风中骄子 发表于 14-9-15 12:37
我是毛球兄啊。她的名字也见过。几个月不见,成长了许多啊。

毛球兄好耳熟,握爪握爪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15:22
本帖最后由 小四爷 于 14-9-15 15:29 编辑

1实验目的:
1.1通过动景运动,学习如何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阀限。
1.2考察产生动景运动的绝对阀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2方法:
2.1被试
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年龄在20-24岁,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各30名。
2.2实验仪器和材料
一台可放幻灯片的电脑,一组“少年跳绳”图片,一共四种类型,绳子分别在少年上下前后四个位置。每种图片有500张。(题外话:话说50张时间间隔少,500张会不会太多,做个实验要累死啊。不知道有没有理解错大神的意思。。。捂脸跑走)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性别,有两个水平男,女。
2.4实验程序
2.4.1预备实验:
另外随机选取十名大学生,向他们呈现幻灯片,幻灯片两图片之间的时间间隔逐次递增或递减,按12121212或21212121(1递增,2递减,这个不是我不改,是不知道怎么用电脑表示箭头上和箭头下)的刺激系列对被试测定10次,注意动景运动的开始或停止,记录下来,以确定产生动景运动大致的时间间隔范围,以确定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的起始点。递增序列的起始点,要低于5%的概率被知觉为动景运动,而递减序列的起始点,要高于95%的概率被知觉为动景运动。
2.4.2实验控制:
2.4.2.1图片的大小,色彩,图片内容,边框,图片所在位置等都保持一致。
2.4.2.2幻灯片的背景颜色,图案保持一致。
2.4.2.3每个被试的电脑的分配是随机的。
2.4.2.4为平衡期待误差和习惯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做到一致。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按照ABBA法安排,来平衡练习和疲劳的影响。
2.4.3正式实验:
2.4.3.1在电脑上设置好图片的间隔时间,逐次递减或逐次递增。
2.4.3.2让被试分别坐在电脑前,在主试的指示下,同时点击幻灯片的播放。
2.4.3.3每一个被试分别作16次1,16次2,做的顺序为21212121或12121212。。。。,并记录实验结果。感觉到了动景运动开始就记+,没有就记-。
表格如下:
              图片呈现系列(1表示递增,2表示递减)
时间间隔      1212121212121212    2121212121212121  
0.005         
0.01
0.015
0.02
.将所有系列的转折值求平均就是该被试的绝对阀限。
3结果
3.1统计分析:
分别统计记录每组每个被试的绝对阀限值,求平均值,所得平均值即为要求的绝对阀限。
3.2
实验结论:
用独立t检验方法或方差分析方法检验男女两组的差异,求出统计值,与临界值相比较,如果大于临界值,则得出结论:性别差异在动景运动的绝对阀限上有显著差异。
如果小于临界值,则得出结论:性别差异在动景运动的绝对阀限上差异不显著。



根据alexwang大神的指点,改了一下,不知道这样可不可以,关于空间距离,我想了一下,我的是幻灯片呈现,空间距离本身就是一定的了吧,是不是不用在刻意说了?其实幻灯片这个设置也是有bug的吧,只是我听说可以用电脑直接进行操作。。。但是没有用过,所以不会写。。。
囧。。。

seeya大神那么辛苦,打上一大堆文字,帮看了所有过程,可惜能力有限,第二个实验设计我可能改不动勒,我想就算请教了很久,也是白白耽误大神的功夫。。。因此能得出的结论也是最具有战略性的结论就是两位大神说的:做最简单的实验,犯最少的错误。所以第二个实验不动了,就放在论坛上,也给其他的同学血的教训,不要犯和我一样的错误。。。。

再次表示感谢!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15:25
修改了一下,但是不大有底气,如果还是错误很多或是修改的不对,不到点子上,岂不是很对不起两位大神这么耐心的看完,又发了这么长的评论和修改意见。。。

鞠躬拜谢。。。
作者: bujianxin    时间: 14-9-15 16:38
小四爷的第一个实验感觉时间变化太少,而且实验设计里说了用平衡设计,但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表现清楚。
明矾的实验,时间间隔太少,你的假设是太短会同时,太长会相继出现,根据理论低于30会同时,高于200会相继,你选的0-100,只能测前一个。 不过你的假设有两个阈限,用最小变化法难以体现,所以老老实实的用最小变化法做两次实验,测两个阈限吧。又或者你用两组人,一组测一半假设。
小四爷的第二个实验...高端了点..就不说了..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18:35
小四爷 发表于 14-9-15 15:22
1实验目的:
1.1通过动景运动,学习如何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阀限。
1.2考察产生动景运动的绝对阀限是 ...

为啥时间变化还少,糟糕,我怀疑我理解错了,我的理解是500张图片,两两张图片的时间间隔逐渐递增,那就是说有499个时间间隔啊,在某一点可能产生动景运动了不是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18:54
本帖最后由 小四爷 于 14-9-15 20:35 编辑
bujianxin 发表于 14-9-15 16:38
小四爷的第一个实验感觉时间变化太少,而且实验设计里说了用平衡设计,但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表现清楚。
明 ...


为啥时间变化还少,难道我理解错了,不是500张图片,499个时间间隔
这个地方说错了,应该是每种500,一共2000张图片,1999个间隔。。。。
作者: bujianxin    时间: 14-9-15 20:14
小四爷 发表于 14-9-15 18:54
为啥时间变化还少,难道我理解错了,不是500张图片,499个时间间隔?

500张图片啊...
啊~那么,话说绳子有上下前后四个位置,这算四张图片咯?
你这个实验是按张数算的,不是按组算得啊~你每张图片之间的时间间隔都一样还是不一样?
这四个图片出现顺序是按顺序1234循环呈现还是随机呈现?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20:33
bujianxin 发表于 14-9-15 20:14
500张图片啊...
啊~那么,话说绳子有上下前后四个位置,这算四张图片咯?
你这个实验是按张数算的,不 ...

我原来写的是四种上下前后图片,每种50张,那就是123412341234一共排到200张。。。。
那就是199个间隔时间。。。。。
后来我没懂你们为啥说少,就改成每种500张,一共2000张,一共1999个时间间隔。。。。
我表达清楚了木有?还是这个思路有问题?
作者: bujianxin    时间: 14-9-15 22:25
小四爷 发表于 14-9-15 18:54
为啥时间变化还少,难道我理解错了,不是500张图片,499个时间间隔
这个地方说错了,应该是每种500, ...

哦,不好意思,是我看错了。
其实时间变化小,不是要加幻灯片,缩短时长的变化会好点。
另外,你是用一整套幻灯片连续播放,而是分组播发,我觉得被试自己难以有做记录的时间吧。至少,每两张幻灯片播放之间要有点时间间隔的好。
然后..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四个一组~在里面抽取相邻的两张不就好,虽然这无关紧要,不过我觉得还是变化越小会好点吧~。
就这样~

作者: 悟彼岸    时间: 14-9-15 22:28
拉拉拉拉阿拉拉拉~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5 22:54
bujianxin 发表于 14-9-15 22:25
哦,不好意思,是我看错了。
其实时间变化小,不是要加幻灯片,缩短时长的变化会好点。
另外,你是用一 ...

恩恩你说的对,没法记录,这确实是个败笔,不专业,我当时问了学姐学长,她们说直接用电脑设置好的就行,可我没做过,想象不出来,就不会写,就成这样了。。。
谢谢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15 23:44
本帖最后由 明矾waitac 于 14-9-15 23:47 编辑
alexwang 发表于 14-9-15 09:39
一行一行过一下。
1.实验目的
1,2没看见你的理论推导部分,作为探索性或者学习性的东西,最好在目的表 ...


哇塞…先感谢大神你抽空帮我们修改实验设计…
批评的是在是太对了…
发现自己设计的时候,对很多问题都是想当然就是那样,没有思考…看了大神你指出的问题之后自己一看,果然不太对…自己和小四看了好多遍都没有发现问题
被试人数和要求方面,是因为记得之前看过一个实验报告(不是论文)里面说有的人会观察不到似动现象…结果自己设计的时候也没有认真求证这个结论正确与否…被您指出之后,又仔细查找了一下确实没有发现关于这个的权威一点的论述…唉…惭愧…实在不够严谨…

误差分析…我自己看错误一大堆…前几个确实是自己臆想出来的误差…一眼就被戳穿…要不要这么厉害…
模拟结果的这里批评的的太有道理了…自己怎么看都没有看出来……缺少思考了…

下次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做实验,从简单的做起…确实这个实验面铺的太广了…设计的时候我自己都有hold不住的感觉…硬着头皮弄完…。大神你说的实在太对了…我真的有点是喜欢复杂事物的个性…结果把实验设计的乱七八糟…
还要再谢谢大神,实在是没有想到能得到大神的亲自指导…收获实在是太大了~
还有我和小四的实验设计会一直坚持弄下去…所以我很不要脸的请大神以后抽空多来批评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15 23:52
bujianxin 发表于 14-9-15 16:38
小四爷的第一个实验感觉时间变化太少,而且实验设计里说了用平衡设计,但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表现清楚。
明 ...

先谢谢帮忙修改…
确实自己的阈限设定从0-100问题很大…后面的修改一定参照你说的理论…orz…我实在不够严谨…惭愧惭愧…
另外说的最小变化法做两次实验…我的原来的实验是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像你说的,做了两次实验,还有一种是在一个实验中测出,后来发现结果貌似是一样的…还是我又弄错了哪里…我在帖子里面发的这个是两次实验的…还是我理解错了你的意思…
作者: 笔为剑    时间: 14-9-16 00:02
一个帖子里发一个实验设计就行了,要不然别人看着会迷糊的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18 16:07
本帖最后由 明矾waitac 于 14-9-18 16:12 编辑

实验研究:用最小变化法研究动景运动中似动出现时距阈限
(一)实验目的:用最小变化法探究动景运动中似动出现的时距阈限
(二)实验设计:
1,自变量:两个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
2,因变量:被试对两亮点刺激判断结果;(有三个水平:观察到两亮点相继出现,同时出现和似动)
3,被试选择
随机选择40名视力正常大学生被试;
4,实验材料
可放幻灯片的计算机40台,空白背景上红色小圆点图片(小圆点直径1cm);
5,额外变量及相应控制:
①应用最小变化法带来的误差:a 习惯/期待,b 练习/疲劳;
②影响动景运动的因素:a 刺激强度(恒定法);b 刺激持续的时间(6ms,通过制作计算机幻灯片来控制)c 两刺激物之间的空间距离(6cm,通过制作计算机幻灯片来控制);
③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恒定法);刺激数目(恒定法);红色圆点的大小(恒定法),两点水平呈现在屏幕中央(恒定法),实验室的环境(恒定法);
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依次呈现的两个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或是相同或是差别很大;
刺激强度:红色圆点的亮度;
(三)实验程序
1,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行实验;
2,预备实验;
另外随机选取10名大学生被试,向他们呈现幻灯片,幻灯片中两红色圆点按照时距递增(↑)、递减(↓)的顺序呈现刺激,各做10次,记录下产生似动的时距;
目的:
①大概了解被试↑阈限和↓阈限,用来确定递增和递减序列的起始点;
②让被试练习掌握“同时”、“似动”、“继时”的标准;
时距:0ms-200ms;
3,正式试验
①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前,准备时间为500ms,刺激呈现时间为6ms;
②考察时距:播放幻灯片,随机选定刺激起点(保证起点位置95%能够看到两刺激物同时呈现),依次增加10ms,递增和递减序列按照ABBA BAAB的顺序排列呈现,每个刺激序列测定50次;(10ms这里我也不知道到是怎么来的…我一开始设置为10ms就是方面后面的数据统计…不知道如何改动…还是直接删去…T.T
③若被试感觉刺激物是同时呈现:“-”,似动:“=”,继时“+”;
数据见图片1
这里我也觉得可以不用ABBA可是其实不太知道为什么…先保留…等知道为什么再更改…
④每次测定4个序列休息3min;
4,数据统计&分析
实验一:
(以6名被试为例)RL=(65+55+55+65+55+45)/6=56.7;
实验二:
(以6名被试为例)RL=(25+15+35+35+25+25)/6=26.7;
5,误差分析
1)主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被试效应,主试效应;
2)实验虽然采用了多层次的ABBA法来消除实验误差,但仍可能存在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要对此进行显著性检验;
3)显著性检验:
实验一:
①检验习惯误差&期望误差:
即检验:总体正态,总体方差未知,两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M↑(所有递增序列的阈限值);
M↓(所有递减序列的阈限值);
Md=M↑-M↓;
S2d=
df=n-1=3-1=2;
t:(与tα/2比较);
选定α,若t>tα/2,差异显著,习惯误差;反之,差异不显著,期望误差;
②检验练习误差&疲劳误差:
即检验:总体正态,总体方差未知,两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M前一半:前一半测验的阈限值;
M后一半:后一半测验的阈限值;
Md=M前一半-M后一半;
S2d:求d的方差;
df=n-1;(n表示有几对数据)
t:(与tα/2比较);
6,评价
    若采用很定刺激法来判断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对似动的影响似乎更好;


作者: 悠弥北北    时间: 14-9-19 15:26
小四爷和七嫂这么厉害,明年等你们的好消息哦~
还有,对于你们一个帖子招来了好几个大神的行为~真是太腻害啦!加油~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19 15:54
悠弥北北 发表于 14-9-19 15:26
小四爷和七嫂这么厉害,明年等你们的好消息哦~
还有,对于你们一个帖子招来了好几个大神的行为~真是 ...

尘尘~~似啊似啊~~运气实在太好啦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19 19:13
悠弥北北 发表于 14-9-19 15:26
小四爷和七嫂这么厉害,明年等你们的好消息哦~
还有,对于你们一个帖子招来了好几个大神的行为~真是 ...

尘尘女神没事也多来走动走动,提点提点我们。。。。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1 07:32
笔为剑 发表于 14-9-16 00:02
一个帖子里发一个实验设计就行了,要不然别人看着会迷糊的

我们标明多少楼可以嚒…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1 07:34
小四爷童鞋的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探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2方法:
2.1被试
选取在校大学生90名,年龄20-24岁,年女比例相同,随机分配成3个组,每组30人。
2.2实验材料和器材
一组与此材料。
2.3实验设计
此为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词汇的熟悉性,三个水平分别为高频词汇,低频词汇,中频词汇。因变量为反应时和正确率。
2.4实验程序
2.4.1预备实验:随机选取大学生30名,在电脑上对一组词汇(一共1000个)按照熟悉性归类于高频,中频或低频。在所有大学生都认可的高,中,低频的词汇中分别随机挑选60个词汇,打乱顺序,作为实验阅读材料。
2.4.2正式试验:
2.4.2.1通过电脑给所有被试呈现一模一样的实验阅读材料(180个词汇,高中低频词汇各60个),要求她们熟读记忆十分钟。
2.4.2.2在电脑上设置好词汇再认程序。
2.4.2.3每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词汇测试。第一组接受高频率词汇测试,即测试材料包括60个高频词汇,60个无关词汇。第二组接受中频率词汇测试,第三组接受低频率词汇测试。小组接受不同词汇测试的安排是随机的。
2.4.2.4整个过程通过电脑操作,由电脑记录反应时和正确率。
2.4.3实验控制
2.4.3.1所有词汇字体,大小,背景等设置一直。
2.4.3.2整个实验完成时间,呈现时间阅读材料和进行词汇再认测验的间隔时间保持一致。
2.4.3.3控制外部环境一致,指导语一致。
3.结果
3.1数据处理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电脑不会作图,省略。。。)
3.2结论
反应时由大到小分别是:低频词汇,中频词汇,高频词汇。
正确率由大到小分别是:高频词汇,中频词汇,低频词汇。
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得出结论为:词汇的熟悉性对再认有影响,词汇越熟悉,再认效果越好。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1 07:35
本帖最后由 明矾waitac 于 14-9-25 00:02 编辑

明矾童鞋的实验设计
实验研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探讨词的熟悉性对再认成绩的影响
(二)实验设计:
1,自变量:词的熟悉性;
熟悉性的操作定义:高频词→熟悉;低频词→不熟悉;
2,因变量:再认成绩;
再认成绩的操作定义:再认测验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3,被试选择
随机选取视力正常的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被试40名;
4,实验材料
    计算机一台;含有高频词和低频词的文章1篇;;词汇(高频词,低频词,无关词);
5,额外变量及相应控制
    ①单词呈现的位置(恒定法,单词在显示器屏幕中间呈现);
    ②环境方面的因素:例如光线;
    ③实验仪器的因素:实验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按键的灵敏程度;
    ④被试年龄:(恒定法,大学生被试)
(三)实验程序
1,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行实验;
2,实验程序
①让被试阅读文章;
②休息10min;
③用计算机逐次呈现词汇,让两组被试坐在计算机前进行再认测验,要求被试对见过的词做出“是”反应(按下手柄左键),对未见过的词做出“否”反应(按下手柄右键);记录再认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1,反应共分为四类:正确的“是”,正确的“否”,不正确的“是”,不正确的“否”;
   将正确的“是”反应称为命中率;
   将不正确的“否”反应称为虚报率;
2,判断时间的差异;
反应时数据:(以4名被试为例)

被试        高频词        低频词
1        110        225
2        98        276
3        105        237
4        103        278
做方差分析;
3,被试辨别力指标d’
把被试的命中率和虚报率转化为Z分数,相减即为d’;由此可以检验被试对高频词和低频词的辨别力;
4,似然比β
查出命中率和虚报率对应的O值,求出似然比;由此可以检验被试对高频词和低频词的反应偏好;
(五)误差分析
1,对熟悉性的界定不清晰;

(修改版2.1)
看了seeya9大神的评论,我抛弃了原来的设计…原来的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熟悉性的操作定义不当…如果按照旧的方法改下去,应该就会和小四的改成一个模样的了,一模一样意义就不大了…所以就抛弃了…下面是修改版,换了一个思路:
实验研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探讨词的熟悉性对再认成绩的影响
实验思路:想要研究词的熟悉性对再认成绩的影响,那么我们知道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应该对心理学领域的基础词汇具有较大的熟悉性,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应该对计算机领域的基础词汇具有较大的熟悉性,针对这个特点,把这两个领域的词汇混在一起呈现,研究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在这两个领域的词汇再认成绩中的差异情况。
(二)实验设计:
1,自变量:词的熟悉性;
2,因变量:再认成绩;
再认成绩的操作定义:再认测验的反应时;
3,被试选择
随机选取视力正常的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被试40名(男女各半)A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被试40名(男女各半)B组;
4,实验材料
    计算机一台;词表(共100个词,其中50心理学专业基础词汇,50计算机领域基础词汇,随机排列);
5,额外变量及相应控制
    ①单词呈现的位置(恒定法,单词在显示器屏幕中间呈现);
    ②实验仪器的因素:实验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按键的灵敏程度;
    ③被试年龄:(恒定法,大学生被试)
(三)实验程序
1,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行实验;
2,实验程序
①通过计算机控制,依次呈现词表中的词汇,让A,B两组被试对词表中的单词无论是对本专业的词汇还是其他领域的词汇都有相同的学习时间;
②休息10min;
③再用计算机逐次呈现词汇,让两组被试坐在计算机前进行再认测验,要求被试对见过的词做出“是”反应(按下手柄左键),对未见过的词做出“否”反应(按下手柄右键);记录再认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反应时数据(以每组4名被试为例):
下表中“心理学”表示关于心理学领域的词汇所得成绩;“计算机”同理;
下面图片1
对A组被试的关于心理学的词汇所得再认成绩与计算机的词汇所得再认成绩进行方差分析;
对B组被试的关于心理学的词汇所得再认成绩与计算机的词汇所得再认成绩进行方差分析;
结论:A组对心理学的词汇再认成绩明显好于计算机的词汇;B组对计算机的词汇再认成绩明显好于心理学的词汇;由此可得越熟悉的单词,再认成绩越好;
(五)误差分析
1,实验中可能存在速度准确率的权衡问题,没有加以研究;
2,实验中被试选择的问题,有可能会有个别被试,对两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

唉。。重新看了一遍。。还是觉得差强人意…学艺不精…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1 08:44
空气波同学的实验设计
字的熟细性对小学生的再认影响
1.方法:
1.1被试
从某某市某某区某某小学的三到六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三年级41人,四年级45人,五年级40人,六年级44人,其中男生85人,女生85人,平均年龄Χ,标准差Χ,智力正常。
1.2材料
各年级所学的语文课本或低于其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字作为熟细字,比自身高一年级且没有出现在自身所学的语文课本上的字定为不熟细字。熟细字3和不熟细的字各30个,随机排序组成表1。另外再选出现在表1中的熟细字30个,不熟细字30个,与表1上的字随机排序组成表2。在每个表上字的上方标准拼音。具体见附录Χ
1.3实验设计
这是一个单因素实验设计,分为两个水平即熟细字,不熟细字,记录被试在规定时间内的正确率。
实验中各年级指导语相同,且主试都经过严格训练。实验材料清晰度相同
1.4实验程序
将表1发给被试,让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表中的字全部大声的读出。随后立即让被试在表2中划出在表1中出现的字。
2.结果(主要大致将怎样处理数据)
列表给出个年级的平均正确率,男女各平均正确率,熟细字和不熟细字的平均正确率。
熟细字与不熟细字、男女的平均正确率做T检验,年级之间的平均正确率做方差分析。
将其列表呈现。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1 08:51
突然觉得自己写的好寒酸  学习学习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1 08:53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21 07:35
明矾童鞋的实验设计
实验研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探讨词的熟悉性对再认成绩的影响 ...

你的高频词的出处在哪 多大比率是高频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1 08:56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21 07:35
明矾童鞋的实验设计
实验研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探讨词的熟悉性对再认成绩的影响 ...

还没说完 就是虽然做啥脑电、核磁挺贵的,但是想咱们这个实验只要有电脑在有eprime就可以的,还是比较便宜的,所以计算机可以多一点的。另外计算机的品牌、型号、以及你做实验软件的名字版本这些都要写的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1 09:03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21 07:34
小四爷童鞋的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探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2方法:

实验材料那我没看明白
预备实验那我觉得1000个太多了,被试会烦的
不太明白为什么不用组内,而用组间这样被试差异是个大问题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1 09:05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21 08:44
空气波同学的实验设计
字的熟细性对小学生的再认影响
1.方法:

自己字的大小 字体啥的都没写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21 09:46
苍州越 发表于 14-9-21 09:03
实验材料那我没看明白
预备实验那我觉得1000个太多了,被试会烦的
不太明白为什么不用组内,而用组间这 ...

实验材料是一组语词材料。。。矾矾童鞋打错了,组内设计疲劳和练习效应影响太大吧。。。。。
至于1000个是多了些,可被试人数多,我怕字词太少,得不到我想要的所有人都赞同是高频词或低频词的这种效果,选出正式实验材料有困难。。。所以就写大了,你觉得多少合适呢?或者我是不是该加个休息时间?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21 09:54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21 08:44
空气波同学的实验设计
字的熟细性对小学生的再认影响
1.方法:

这个对熟悉性的操作定义倒是直接简单,完全没想到。。。学习了
不过你被试里那个标准差指的什么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21 10:44
苍州越 发表于 14-9-21 09:05
自己字的大小 字体啥的都没写

啊啊
我反应过来了
是我理解错了,居然以为高频会对低频有影响。
你说的对,应该用被试内设计的
谢谢指教
作者: 悠弥北北    时间: 14-9-21 11:16
小四爷 发表于 14-9-19 19:13
尘尘女神没事也多来走动走动,提点提点我们。。。。

提点太夸张了···我现在刚开始入门,也超级忙的,不过我会在背后为你们鼓劲加油哒~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1 12:29
小四爷 发表于 14-9-21 09:54
这个对熟悉性的操作定义倒是直接简单,完全没想到。。。学习了
不过你被试里那个标准差指的什么

年龄的 报告的时候都会说一下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1 12:31
悠弥北北 发表于 14-9-21 11:16
提点太夸张了···我现在刚开始入门,也超级忙的,不过我会在背后为你们鼓劲加油哒~

加油尘尘 我复习的不好 等你有时间点点我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1 12:36
小四爷 发表于 14-9-21 09:46
实验材料是一组语词材料。。。矾矾童鞋打错了,组内设计疲劳和练习效应影响太大吧。。。。。
至于1000个 ...

你这个太多了1000个 太吓人了 500就够了 不然肯定会累啥的
预备组的前百分之27作为高频 中间的作为中平,后27作为低频
组内设计所有组相同材料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1 12:40
小四爷 发表于 14-9-21 10:44
啊啊
我反应过来了
是我理解错了,居然以为高频会对低频有影响。

其实控制的东西多了 不一定是个好事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1 12:40
祈祷大神来
作者: lucky2015    时间: 14-9-23 20:24
亲,咱们这个更新时间周期是多长呢,是一周设计一个么,明矾,小四爷,我是群里的艺文
作者: lucky2015    时间: 14-9-23 20:29
不好意思,我知道啦是一周一次啦,不好意思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3 21:55
lucky2015 发表于 14-9-23 20:29
不好意思,我知道啦是一周一次啦,不好意思

哈哈~~艺文呀~~么么哒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23 22:10
lucky2015 发表于 14-9-23 20:29
不好意思,我知道啦是一周一次啦,不好意思

恩恩加入一起吧
作者: lucky2015    时间: 14-9-23 22:10
么么哒!看你们设计的实验好炫那,绝对得点64个赞,我自己都想不出来的。。。亲,认知这块的实验设计是我的硬伤,咋提高呢亲?自己看到这种的实验基本上没啥思路,应用型的吧还可以说点,明矾,求赐教
作者: lucky2015    时间: 14-9-23 22:14
恩,好的,可是这个认知这块我不太会设计,亲,求赐教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3 22:30
lucky2015 发表于 14-9-23 22:14
恩,好的,可是这个认知这块我不太会设计,亲,求赐教

我也是渣渣呀~~没关系~~我们共同进步吧
作者: lucky2015    时间: 14-9-23 22:42
谦虚了哈,嘿嘿,好的,一同进步[a:33]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4 00:09
明矾 你在笔版那个实验设计中“感恩日记”那块我没看懂,它的目的是啥 你从哪个地方得到的启发。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4 09:49
苍州越 发表于 14-9-24 00:09
明矾 你在笔版那个实验设计中“感恩日记”那块我没看懂,它的目的是啥 你从哪个地方得到的启发。

别忙…等我的修改版把你的疑问的地方都写上哈~~~
作者: seeya9    时间: 14-9-24 11:34

因为自己也是做语言的,就再写一下comment吧。
1实验目的:探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2方法:
2.1被试
选取在校大学生90名,年龄20-24岁,年女比例相同,随机分配成3个组,每组30人。
在校生的年龄一般是18-24岁。这个年龄的要求算是很严格了,如果有严格的要求,应当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另外真正做这类基础认知实验的时候,很少做区组实验,因为被试变量每个人都不一样(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学科背景,AOA……太多了),你永远无法正确的估计被试变量X区组的效应的真实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因此与用药实验,干预实验不同,在这里被试内设计是最常见和一般的选择

2.2实验材料和器材
一组与此材料。
到底是是什么,要说清楚,什么是材料?应该是N个不同熟悉性的词之类的。
2.3实验设计
此为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词汇的熟悉性,三个水平分别为高频词汇,低频词汇,中频词汇。因变量为反应时和正确率。
可以,但是下面要说明如何分组这三类实词汇
2.4实验程序
2.4.1预备实验:随机选取大学生30名,在电脑上对一组词汇(一共1000个)按照熟悉性归类于高频,中频或低频。在所有大学生都认可的高,中,低频的词汇中分别随机挑选60个词汇,打乱顺序,作为实验阅读材料。
这里有三个问题
1.要说明词的类型。1000组词汇,名词,动词,实词or抽象词?一般来说200组名词足够了。
2.建议用量表评分。每个被试对每个词做一个熟悉性评分,这样可以有最丰富的信息
3.选择不同组的词的标准要写明。例如前60后60,或者评分1~2,3~4,5~7之类的。都“认可”什么是“认可”,这个词在所有学生都必须属于某个组么,这个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有90%认为属于某个组,都已经是非常一致了。
4.随机选的话,词频,笔画,词长,效价很有可能是不匹配的。这里一定要注意,做语言学实验,这些东西都是要匹配好的,不然的话人家argue你说你这些没匹配好产生了效应。

2.4.2正式试验:
2.4.2.1通过电脑给所有被试呈现一模一样的实验阅读材料(180个词汇,高中低频词汇各60个),要求她们熟读记忆十分钟。
2.4.2.2在电脑上设置好词汇再认程序。
这里要把使用什么样的再认任务说清楚,这个非常关键,不同的再认任务会产生不同的预期结果(例如对于attention,working memory 的不同要求等等)。可以看一下有再认任务的文献,这里按下不表了。
2.4.2.3每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词汇测试。第一组接受高频率词汇测试,即测试材料包括60个高频词汇,60个无关词汇。第二组接受中频率词汇测试,第三组接受低频率词汇测试。小组接受不同词汇测试的安排是随机的。
同上
2.4.2.4整个过程通过电脑操作,由电脑记录反应时和正确率。
2.4.3实验控制
2.4.3.1所有词汇字体,大小,背景等设置一直。
2.4.3.2整个实验完成时间,呈现时间阅读材料和进行词汇再认测验的间隔时间保持一致。
WHY?
2.4.3.3控制外部环境一致,指导语一致。
一定要写上对于人口学变量的控制,例如男女,年龄很有可能有不同的效应结果。
然后语言学实验,词频,笔画,词长,效价这些反而是最最需要匹配的东西,一定要匹配好。
3.结果
3.1数据处理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电脑不会作图,省略。。。)
3.2结论
反应时由大到小分别是:低频词汇,中频词汇,高频词汇。
正确率由大到小分别是:高频词汇,中频词汇,低频词汇。
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得出结论为:词汇的熟悉性对再认有影响,词汇越熟悉,再认效果越好。

作者: seeya9    时间: 14-9-24 11:43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21 07:35
明矾童鞋的实验设计
实验研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探讨词的熟悉性对再认成绩的影响 ...


这里一定要说明一点,
familiarity和frequency是两个高相关的变量,但是并不是同一个变量!
前者多由评定而来,后者是通过一定的语料收集,计算出来的。
比如某一些词可以非常的高频,但是你并不熟悉,比如“干群”
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有一些词有很高的熟悉性,但是频率其实很低,比如各种野生动物的名字或者花卉的名字。

另外不知道含有高频词低频词的文章是什么,一般使用的是词表。
阅读文章就不是单纯词的效应!语法句法篇章效应什么都混进去了怎么能够看到干净的熟悉性和词的效应呢?

普心语言这一章打回重看!
作者: lgkn    时间: 14-9-24 11:49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4 11:51
seeya9 发表于 14-9-24 11:43
这里一定要说明一点,
familiarity和frequency是两个高相关的变量,但是并不是同一个变量!
前者多由 ...

( . )大批评的太对了,之前的理解一直混淆了着两个变量,现在明白了~~我稍后会根据您的指导重新修改(>ω<*)
作者: lansefei    时间: 14-9-24 21:21
第二个实验:


实验设计题目:词的熟悉性对再认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词语的熟悉性对再认的影响
实验假设:词语越熟悉再认程度越好
被试:某小学随机选取30名六年级学生,男女各半,智力、身体正常。
自变量:词语的学习程度(a.对词语的音、形、意都进行教授,b.教授音和形,c.不教授)
因变量:被试正确再认的词语的数量
实验材料:100个六年级语文中的单词但是被试均没有学习过
实验设计: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具体操作:
1)30名学生随机分为3组,每组共10人,男女各五人;
2)在主试指导下被试通过电脑程序学习100个生词。其中:A组被试同时学习100个生词的音形意,B组被试学习音形,C组被试学习音形意(但是学习的是已经在课堂上讲授过的100个生词)。3组都学习一个钟,其中每隔半个钟休息10分钟,休息的时候让被试进行P-P,以防止其对生词进行记忆。
3)学习完毕后,休息20分钟,然后电脑程序每隔五秒出现一个生词或其拼音(共出现400次刺激:200次是已经学习过的生词的字形和拼音,200次是小学课本中不曾出现的生词的字形和拼音),让被试判断其是否学习过。
实验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
A1        A2        A3
S10        S20        S30
S11        S21        S31
S12        S22        S32
S13        S23        S33
S14        S24        S34
S15        S25        S35
S16        S26        S36
S17        S27        S37
S18        S28        S38
S19        S29        S39

变异来源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组间        SSB        2        MMA        MMA/MMB
组内        SSW        27        MMB       
总和        SST        29               

若F>F0.05,则证明生字越熟悉再认越好。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4 22:51
lansefei 发表于 14-9-24 21:21
第二个实验:

哇塞~新的小伙伴~~欢迎欢迎~
另外,看了seeya9大神给我的评论之后,觉得你和我犯了相同的错误…我们研究的貌似都改变了实验研究的本义,实验研究是:词的熟悉性对再认的影响,我研究成了词的出现是高频还是低频,你研究的貌似是词的加工深度对再认的影响…我说的不知道对不对…我是学渣…你别打我…
不过你的具体操作部分写的很是详细~~受教了~~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4 23:48
看了seeya9大神的评论,我抛弃了原来的设计…原来的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熟悉性的操作定义不当…如果按照旧的方法改下去,应该就会和小四的改成一个模样的了,一模一样意义就不大了…所以就抛弃了…下面是修改版,换了一个思路
(修改版2.1)
实验研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探讨词的熟悉性对再认成绩的影响
实验思路:想要研究词的熟悉性对再认成绩的影响,那么我们知道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应该对心理学领域的基础词汇具有较大的熟悉性,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应该对计算机领域的基础词汇具有较大的熟悉性,针对这个特点,把这两个领域的词汇混在一起呈现,研究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在这两个领域的词汇再认成绩中的差异情况。
(二)实验设计:
1,自变量:词的熟悉性;
2,因变量:再认成绩;
再认成绩的操作定义:再认测验的反应时;
3,被试选择
随机选取视力正常的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被试40名(男女各半)A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被试40名(男女各半)B组;
4,实验材料
    计算机一台;词表(共100个词,其中50心理学专业基础词汇,50计算机领域基础词汇,随机排列);
5,额外变量及相应控制
    ①单词呈现的位置(恒定法,单词在显示器屏幕中间呈现);
    ②实验仪器的因素:实验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按键的灵敏程度;
    ③被试年龄:(恒定法,大学生被试)
(三)实验程序
1,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行实验;
2,实验程序
①通过计算机控制,依次呈现词表中的词汇,让A,B两组被试对词表中的单词无论是对本专业的词汇还是其他领域的词汇都有相同的学习时间;
②休息10min;
③再用计算机逐次呈现词汇,让两组被试坐在计算机前进行再认测验,要求被试对见过的词做出“是”反应(按下手柄左键),对未见过的词做出“否”反应(按下手柄右键);记录再认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反应时数据(以每组4名被试为例):
下表中“心理学”表示关于心理学领域的词汇所得成绩;“计算机”同理;
下面图片1
对A组被试的关于心理学的词汇所得再认成绩与计算机的词汇所得再认成绩进行方差分析;
对B组被试的关于心理学的词汇所得再认成绩与计算机的词汇所得再认成绩进行方差分析;
结论:A组对心理学的词汇再认成绩明显好于计算机的词汇;B组对计算机的词汇再认成绩明显好于心理学的词汇;由此可得越熟悉的单词,再认成绩越好;
(五)误差分析
1,实验中可能存在速度准确率的权衡问题,没有加以研究;
2,实验中被试选择的问题,有可能会有个别被试,对两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

唉。。重新看了一遍。。还是觉得差强人意…学艺不精…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25 09:26
本帖最后由 小四爷 于 14-9-25 09:29 编辑
seeya9 发表于 14-9-24 11:34
因为自己也是做语言的,就再写一下comment吧。
1实验目的:探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2方法:


感谢大神详细给评。。。。
改过实验如下:
1实验目的:探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2方法:
2.1被试
选取在校大学生50名,年龄18-24岁,男女比例相同。关于被试这里,我有点不明白,像我之前写的,随机分成3个组就成随机区组设计了吗,我以为一个班级,一个小组才是随机区组设计,那完全随机设计要怎么写,不写分成被试组。。。怎么写,写所有被试随机接受不同处理吗?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清楚我的意思。。。
2.2实验材料和器材
一组熟悉性不同的语词材料。
2.3实验设计
此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词汇的熟悉性,三个水平分别为高频词汇,低频词汇,中频词汇。因变量为反应时和正确率。
2.4实验程序
2.4.1预备实验:随机选取大学生30名,对一组名词词汇(一共500个)用量表评分,按照熟悉性,从1-7评分。分别从分数1-2,3-4,5-7中选取词汇各100个,组成高频词组,中频词组,低频词组,三组词汇在词频,笔画,词长,效价方面彼此匹配。
2.4.2正式试验:
2.4.2.1通过电脑给所有被试呈现一模一样的实验阅读材料(300个词汇,高中低频词汇各100个),要求她们熟读记忆十分钟。
2.4.2.2在电脑上设置好词汇再认程序,页面为一个词汇,问题是是否学过,学过按yes,没有按no.
2.4.2.3所有被试接受词汇测试,词汇内容为100个无关词汇,高中低频词汇各100个。
2.4.2.4每测试100个词,休息5分钟。
2.4.2.5整个过程通过电脑操作,由电脑记录反应时和正确率。
2.4.3实验控制
2.4.3.1所有词汇字体,大小,背景等设置一直。
2.4.3.2这个地方果然犯了大错,又矛盾了,反应时是因变量,怎么能控制呢,删掉
4.3.3控制外部环境一致,指导语一致。
3.结果
3.1数据处理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电脑不会作图,省略。。。)
3.2结论
反应时由大到小分别是:低频词汇,中频词汇,高频词汇。
正确率由大到小分别是:高频词汇,中频词汇,低频词汇。
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得出结论为:词汇的熟悉性对再认有影响,词汇越熟悉,再认效果越好。


作者: seeya9    时间: 14-9-25 11:40
本帖最后由 seeya9 于 14-9-25 12:42 编辑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24 23:48
看了seeya9大神的评论,我抛弃了原来的设计…原来的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熟悉性的操作定义不当…如果按照 ...

首先要肯定,实验的idea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不同专业被试对语言认知的差异这部分也是我们组很关心的。

但是作为一个实验题来说,还是一样的问题,你实际的研究和研究问题并不一致,而且想要研究的问题太多太复杂。
在你的实验里,有控制不同专业的被试和词的category(心理专业/计算机专业)。这些都成为了你的研究变量(而不是要控制的东西)。而熟悉性这个本来可以直接操控的变量,你非要把它变成一个intricate变量,用被试专业的差异drive出来。所以你的研究目的就变得复杂了。你到底是想看熟悉性的效应,还是被试专业的效应,还是词汇的category的效应,还是词汇category X 专业 X 熟悉性?在一个方差分析里面无法解析如此多的效应作用。所以即使是真的做实验的时候也要拆成不同的分析来做。
而且一旦这么改了以后,你的研究目的似乎变成了被试专业X词汇category和再认成绩的关系。说好的词的熟悉性呢?

如果当做实验大题来做,捞分是首要目的。即使是一个研究计划,也是要以正确为第一要务。fancy+错误=0分,中庸+正确=满分。不要加入题目目的里面没有的奇怪的东西,会大大导致你犯错的可能性。
另外我觉得全写出来还是很费时间的,可以先把研究目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三块写好,基本就能到整个实验了。如果方法误用或者和研究目的不匹配,就白写了。
作者: bujianxin    时间: 14-9-25 14:49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24 23:48
看了seeya9大神的评论,我抛弃了原来的设计…原来的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熟悉性的操作定义不当…如果按照 ...

感觉既然做实验,就要有明确的操作定义,再认确实是变现出来了,但是熟悉性这个变量..你的操作方式不明确,只是借由一般的常识来定义这个熟悉性,体现不出变量的操作,另外还混入了其他的变量.
感觉..做实验.还是简单点吧~方便些
作者: bujianxin    时间: 14-9-25 14:58
小四爷 发表于 14-9-25 09:26
感谢大神详细给评。。。。
改过实验如下:
1实验目的:探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如果你有三个水平,又把北师分成三个组,每个组只参与一个水平操控..就是完全随机了吧。
为什么要研究两个因变量...把反应时去掉不就好了,不简单很多
同时研究你在结论里又没有写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反应时和准确性貌似有相关的吧.
作者: seeya9    时间: 14-9-25 18:19
小四爷 发表于 14-9-25 09:26
感谢大神详细给评。。。。
改过实验如下:
1实验目的:探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反应时是因变量也可以控制,这个不是依赖实验控制,而是试验后的统计分析。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partial掉它(例如partial correlation)当然这个大纲里没有,也不用写进去会变得复杂。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25 21:43
seeya9 发表于 14-9-25 18:19
反应时是因变量也可以控制,这个不是依赖实验控制,而是试验后的统计分析。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partial掉 ...

那我不加,就按改过的写法,有错误吗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25 21:44
seeya9 发表于 14-9-25 18:19
反应时是因变量也可以控制,这个不是依赖实验控制,而是试验后的统计分析。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partial掉 ...

那我不加,就按改过的写法,有错误吗
作者: seeya9    时间: 14-9-25 21:45
小四爷 发表于 14-9-25 21:44
那我不加,就按改过的写法,有错误吗

我也不知道老师知道不知道这种做法;还是不加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作者: lansefei    时间: 14-9-25 22:01
明矾waitac 发表于 14-9-24 22:51
哇塞~新的小伙伴~~欢迎欢迎~
另外,看了seeya9大神给我的评论之后,觉得你和我犯了相同的错误…我 ...

我明天抽空也继续写一个。。我昨天看了大神给你们的修改居然硬是没发现自己的问题唉。。作死的节奏!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25 22:14
bujianxin 发表于 14-9-25 14:58
如果你有三个水平,又把北师分成三个组,每个组只参与一个水平操控..就是完全随机了吧。
为什么要研究两 ...

两个因变量的关系也要写吗?我以为分别写他们与自变量的关系就行了。

作者: bujianxin    时间: 14-9-26 12:16
小四爷 发表于 14-9-25 22:14
两个因变量的关系也要写吗?我以为分别写他们与自变量的关系就行了。

我是觉得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是个麻烦的问题...不写真的大丈夫?
问问学姐吧....
作者: seeya9    时间: 14-9-26 12:53
bujianxin 发表于 14-9-26 12:16
我是觉得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是个麻烦的问题...不写真的大丈夫?
问问学姐吧....


实际情况的话,RT和ACC是两个单独指标,要单独分析。
然后RT和ACC是counterbalance的,可以用RT/ACC来做一个加权指标。
或者RT回归ACC或者ACC回归RT看单独的效应。

但是这些对这个实验来说实在太深了,我觉得不需要涉及这么多。
@小四爷
作者: bujianxin    时间: 14-9-26 21:42
seeya9 发表于 14-9-26 12:53
实际情况的话,RT和ACC是两个单独指标,要单独分析。
然后RT和ACC是counterbalance的,可以用RT/ACC来 ...

原来可以这样做。谢谢
作者: 小四爷    时间: 14-9-26 22:42
seeya9 发表于 14-9-26 12:53
实际情况的话,RT和ACC是两个单独指标,要单独分析。
然后RT和ACC是counterbalance的,可以用RT/ACC来 ...

嗯嗯,我只要知道两个因变量可以单独分析就行。
作者: hankyoung1324    时间: 14-9-27 14:01
标题: 瞎掰
本帖最后由 hankyoung1324 于 14-9-27 14:18 编辑

欢迎交流!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7 21:01
seeya9 发表于 14-9-25 11:40
首先要肯定,实验的idea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不同专业被试对语言认知的差异这部分也是我们组很关心的。
...

嗯嗯,后知后觉的发现确实是还是实验目的不符合= =唉…
作者: 明矾waitac    时间: 14-9-27 21:09
bujianxin 发表于 14-9-25 14:49
感觉既然做实验,就要有明确的操作定义,再认确实是变现出来了,但是熟悉性这个变量..你的操作方式不明确 ...

嗯嗯,你说的对~~我弄的这么复杂确实有点hold不住了= =每次都告诉自己简单点简单点= =结果每次都是越弄越复杂= =
作者: bujianxin    时间: 14-9-27 23:02
hankyoung1324 发表于 14-9-27 14:01
欢迎交流!

远航谦虚..
我觉得做的很好..清晰明了的.
作者: hankyoung1324    时间: 14-9-27 23:16
bujianxin 发表于 14-9-27 23:02
远航谦虚..
我觉得做的很好..清晰明了的.

多谢,写得不够认真,你肿么知道是我的,你是?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8 07:18
小四爷 发表于 14-9-25 09:26
感谢大神详细给评。。。。
改过实验如下:
1实验目的:探究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

大神的意思可能是这样的:实验最好是被试内的实验,所以不要分组。(你原来那个是组间的吧 我好像记得最开始那个)。被试你就是现在这麽些就可以了,因为实验设计那里面你不是说了是单因素被试内吗 一般看看就明白了。

呜呜呜呜, 大神说的很好 ,就是没搭理我的实验设计。不过通过她改你们的我也学习了很多
作者: seeya9    时间: 14-9-28 11:09
苍州越 发表于 14-9-28 07:18
大神的意思可能是这样的:实验最好是被试内的实验,所以不要分组。(你原来那个是组间的吧 我好像记得最 ...

我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帖子……你的设计写到哪里了……
作者: 苍州越    时间: 14-9-28 18:19
seeya9 发表于 14-9-28 11:09
我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帖子……你的设计写到哪里了……

啊 太谢谢了 46楼 麻烦学姐看一下  万分感谢
作者: lansefei    时间: 14-9-28 19:21
seeya9 发表于 14-9-28 11:09
我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帖子……你的设计写到哪里了……

师兄,我们是校友唉。。。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ool.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