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官方群福利》紧跟大神老月的思维 [打印本页]

作者: 明戒    时间: 14-4-7 12:30
标题: 《官方群福利》紧跟大神老月的思维
本帖最后由 lisijuan 于 14-5-4 14:11 编辑

理论一:什么是疝?

组织或器官到了不应该去的位置。
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
通过间隙或薄弱组织
组织和部分器官脱离了原来的位置

以下这句话是老外说的
凡是正常组织异位了,都称为:疝
因此,椎间盘突出,也是疝!!
如果性质相同!那么意味着处理原则相同
先正常回纳
恢复其正常解剖
不可则行消除
因此关节脱位,同理!!

这个理论是改变我思考模式的其中一个理论
以前我也跟普通医科学生没啥区别
改变我的思考模式是我遇见了几个特殊医学理论
然后我把它们综合以后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模式
那你以后听“早期”理论估计会说乏味了
理论二:“种植生长”理论

疝理论,是破所有异位的绝招之一
早期理论,是破鉴别诊断的和干扰支的绝招
种植理论,是破癌症生长,异位生长,血流,病理生长的绝招

我给你举个例子
以下关于肠结核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A:早期出现午后低热
B:早期出现回盲激惹
C:早期无明显症状
D:多为肺转移

那么我给这道题做个引子

一棵大树,它掉下一颗种子
这个种子顺着河流流啊流
然后流到一个地方
然后生根
然后发芽
然后开花,再行成森林
需不需要时间
无论是CA还是TB
只要是转移
血流就是那个河流
何况血中还有大量的抗体
而X线是诊断早期结核的第一指标
甚至比活检还准
因为早期你根本就钳不到东西
怎么活检?

再举一个例子
早期Crohn病用以下哪个检查最有价值
A:B超
B:贝餐X线
C:胶囊内镜
D:超声内镜
E:染色内镜

胶囊内镜不超纲
选B必错!
因为肠里有气
胶囊镜运气好可以吧
CROHN的好发部位是哪里
OK:回盲
早期先局限在回盲,然后向其他位置蔓延
又开始种植理论了哦
最后连TM口腔都会有
结肠镜从肛门到开始最远能去到哪里
横结肠
然后胃镜最深到哪里
十二指肠
上下都用上是不是那中间还少了一段
也就是传说中的盲区
看不到的
而CROHN早期就最喜欢发生在这里
尤其是回盲部
以前都是要开腹来探查
那普通我不管你什么镜都不行
只有胶囊,是吞下去的
能把全消化道都拍下来
也就能确认早期CROHN

今天再举一反三
早期多发性结肠息肉,以下哪项检查最有意义
A:肛检
B:结肠镜
C:灌气贝造影
D:OB试验
又是早期
这个就要选B了

息肉太软了,摸不清楚的,这个和内痔一样
早期都需要用结肠镜的
而既然是CA前病变,就是还没有变成CA
所以X光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浸润也还没形成
内痔摸不清楚,但可以看得见
不信?自己去找个病人摸摸
都要用窥肛器看的
至于OB,人家还没流血呢
早期理论配合种植理论,能大破白血病!!



作者: 明戒    时间: 14-4-7 12:32
我擦  是老月  尴尬
作者: wzb_seu007    时间: 14-4-7 12:39
明戒 发表于 14-4-7 12:32
我擦  是老月  尴尬

帮你改了标题
作者: 明戒    时间: 14-4-7 12:40
wzb_seu007 发表于 14-4-7 12:39
帮你改了标题

嗯嗯好的     
作者: yymochhichi    时间: 14-4-7 12:44
顶,顶,顶
作者: 神一样的女人    时间: 14-4-7 13:06
必须很赞,哈哈
作者: 晓儿    时间: 14-4-7 19:07
这段很经典的说,耐人寻味
作者: 蚊子先生2468    时间: 14-4-14 02:08
要学习学习。。。
作者: 蚊子先生2468    时间: 14-4-14 02:09
学习,摸索。。。
作者: lee_eugene    时间: 14-4-19 07:49
紧跟老月学习。
作者: 轻浮的粢奁贶    时间: 14-5-19 18:41
居然还有这个东西才看到。。顶
作者: 鱼鱼鱼愚    时间: 14-5-20 00:19
so good!!!!
作者: 英东陶    时间: 14-6-1 00:25
老月高手!!!!
作者: Ilizabeth    时间: 14-6-1 17:18
早期理论和种植理论!赞~
作者: 夙墨月痕    时间: 14-6-1 22:25
赞一下····
作者: 1513250515    时间: 14-6-2 20:55
不明觉厉,好好好
作者: 阿姿丫霸    时间: 14-6-10 15:35
[f:10]大爱老月,偶耶!
作者: l815479336    时间: 14-12-12 10:58
顶,顶,顶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bbs.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