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心理学周边讨论:一个关于方舟子vs周玮的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zyq20080    时间: 14-1-24 18:05
标题: 心理学周边讨论:一个关于方舟子vs周玮的故事
先讲个小故事:两列火车相隔 200 公里,各以每小时 50 千米的速度相向而行。一只苍蝇从其中一列前端出发,以每小时 75 千米的速度,在两列车之间来来回回飞个不停,问:直到两车相撞,苍蝇飞过的总距离是多少?

这当然是一道级数求和的题。但它有另一个巧妙的解答:既然两车相隔200千米,每小时各行驶 50 千米,它们要过 2 小时才相撞。所以,苍蝇飞了2小时,因此它必定飞了150千米。你看,换个方法,万事大吉。

传说在一次晚宴上,一个年轻人碰到冯·诺依曼,也问了他这道题。冯·诺依曼沉吟几秒后回答:“哦,当然是150千米。”年轻人被小小震了一下,心想冯老师果然大牛,于是拍起了马屁。“啊,冯老师果然高明,一下就想到了时间乘以苍蝇速度的方法。”冯·诺依曼答道:“什么?我求了级数之和。”
大家不觉得这个故事和方舟子质疑周玮的故事很像么?
作者: kokozjf    时间: 14-1-24 19:01
这两都看过了,不过还真没联系起来。。。
我一直都对白痴天才很感兴趣,他们在特定功能上的特长我一直觉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大脑的活动。

方舟子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依据的,有没有使用特定技巧,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但他一上来就定义为别人有没有骗他。。。感觉人格确实有点偏执了。。。
作者: zyq20080    时间: 14-1-24 20:05
kokozjf 发表于 2014-1-24 19:01
这两都看过了,不过还真没联系起来。。。
我一直都对白痴天才很感兴趣,他们在特定功能上的特长我一直觉得 ...

是啊,他有质疑的权力,可是别把质疑说的和定论一样啊。而且他的逻辑实在是不严谨。
作者: bomyq    时间: 14-1-25 02:53
不是方的粉丝,也觉得方说得有点过了。但要完全去反驳方,也是有难度的,比如现在的测验方法是否合适,比如这个是先天还是后天还是二者交互,两者的关系在周玮身上如何分析出来。如果是靠后天的经验,那么还是不是最强大脑(最强大脑的操作性定义是什么)
无论此次争议的结果如何,这种争议也是对事不对人,限于学术上的。周玮有表现是很好的,他需要帮助,认可,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我们现在争论,也是为了探究他智力发育的真正情况,为这类人提供支持。
作者: zyq20080    时间: 14-1-28 17:19
bomyq 发表于 14-1-25 02:53
不是方的粉丝,也觉得方说得有点过了。但要完全去反驳方,也是有难度的,比如现在的测验方法是否合适,比如 ...

首先,后天的极限是靠先天决定的嘛,而且退1千万步讲,周玮3道题全是背的答案,他就是记忆力超级大脑,简便方法若是自己想出来的,数学天赋之牛逼程度,也不会愧对超级大脑的。而且啊,国内最强大脑本质是卖门票的,周玮去和老外pk的结果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方这人爱质疑,本是好事,只是丫近来实在是越来越不严谨了,打架林志颖什么显而易见的都还好,而且证据也足。前些天打假周玮,甚至是打假小姐一年赚多少钱的方式,简直就是业余到家了。
作者: bomyq    时间: 14-1-29 03:02
本帖最后由 bomyq 于 14-1-29 11:38 编辑
zyq20080 发表于 14-1-28 17:19
首先,后天的极限是靠先天决定的嘛,而且退1千万步讲,周玮3道题全是背的答案,他就是记忆力超级大脑,简 ...


为什么说如果3道题全是背的答案,就是超强的记忆力?有常模么?有比较么?如果节目的定位是一般的新闻、访谈,目的是关注此类人,那么方的质疑是绝对多余的。如果定位于科学,要反驳方还是需要科学的证据,方质疑的其实是节目组。
当然,周玮是如何运算的,是不是这方面的能力超于常人,还要等专业的检测,更进一步的信息,质疑并不等于否定。比如找找他运算能力的边界,或者开开低次方试试等。还是要等专家的判定。
作者: zyq20080    时间: 14-1-29 23:32
bomyq 发表于 14-1-29 03:02
为什么说如果3道题全是背的答案,就是超强的记忆力?有常模么?有比较么?如果节目的定位是一般的新闻 ...

1·3道题是随机出,全是背的,说明脑子里存着几亿道题的答案,不是超强记忆力算什么啊,而且这种级别的运算,上哪里搞常模去啊。2.节目定位里面自己就有说啊,虽然不明确。3.我觉得你没怎么查资料,首先方就没给出科学的证据嘛,而且方原话是节目组找了一群骗子装超能力,可不是简单的质疑节目组这么轻描淡写的哦。而且方连脑电波检测都一并质疑了呢。你觉得对于这种事情,会有真正那么完美的检测么?方舟子是直接否定了这个节目和人,而不是质疑呢。
作者: bomyq    时间: 14-1-30 13:56
zyq20080 发表于 14-1-29 23:32
1·3道题是随机出,全是背的,说明脑子里存着几亿道题的答案,不是超强记忆力算什么啊,而且这种级别的运 ...

1,算术都是有规律的,http://roll.sohu.com/20140121/n393865757.shtml,比如我能迅速口算两位数加减,难道我需要背所有两位数加减的组合么?2,能力是比较出来的,就算智力超常的人,也都是通过和常人比较出来的,比如工作学习成绩超出常人,智力测验在多少个标准差之外,就算能力超常这部分,也有各种世界纪录查。没有比较就不能说超常。3,个体的长时记忆容量是很难测量的,同龄学生学这么多年的各科知识和周玮记得这些,如何比么?另外假定他记了几亿道题,那我们就可以抽测,正如学绩测验,老师讲的东西很多,最后只会考一张卷,但试卷要有一定的效度,如果是考计算能力,网上和方舟子都说考低次方式式。4,此事还涉及到智力定义问题,最强大脑要选出什么样的人,没定义清楚,也给别人留下了口实。5,说到发现技巧,是周发现的还是后天教育的,有待证实。其实我个人觉得看结果就行,正如我们考试
作者: 遥远的拂晓    时间: 14-1-30 15:35
贴个相关的回应吧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1/27/c_119156572.htm
专家团首席顾问解密《最强大脑》以及周玮幕后故事
2014年01月27日 17:08:18 来源: 新华网
中国网事:从“最强大脑”到创造性人才有多远?
新华网北京1月27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赵琬微 苑苏文 姬少亭)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近期引发社会热议。有人提出,作为一个科学类节目,只有一个嘉宾作为“科学评审”是否妥当?他掌握的“权力”会不会太大?记者采访了解到,在“Dr.魏”的背后,还有一个专家团队和评分体系。
    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楼上,记者见到了专家团首席顾问刘嘉教授,请他解密《最强大脑》项目“难度分”的由来和选手周玮的幕后故事。
    直面争议:“周玮是真的天才”
    在节目中,被称为“中国雨人”的周玮曾被鉴定为“智障”,其表演超强心算能力引发质疑。对此,刘嘉说,专家团队对他的数学能力有把握,这里面没有什么“猫腻”可言,节目中展示的只是他数学能力的冰山一角。
    “周玮这个选手来自几年前媒体的节目,推荐给我测评的时候,马上引起我的注意。”刘嘉说,节目组去山西见到他后,我们发现,他对人友善,并不回避与人交流,没有刻板行为。在客人离开时候,还依依不舍,所以他并不是所谓的“雨人”,不是自闭症患者。
    刘嘉介绍,周玮到北京后,实验室对他进行了系统化的行为测量和对大脑结构、功能的磁共振扫描,发现他的大脑没有任何损伤,运算能力极强。他不是只会开根号,各种乘方、分数也会算,比如0.738953,他可以立刻告诉你是哪两个整数相除。后来,专家组的数学专家,教他一些大学数学的课程,尝试对他的能力进行拓展。有一些科目,比如分形,几个例子他就学会了。
    “我曾知道一个谚语,每一个伟大都有一个卑微的开始。但是直到今日,我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最强大脑,但是最强大脑可以来自任何一个卑微的个体。”刘嘉说,当他拿到大脑功能图像后,就肯定地告诉江苏卫视这个选手没问题,并特意写了这样一段注脚。
    “这个小孩是真的天才,可惜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早一点被发现、训练好了,可能成为一个密码学专家,或者像陈景润一样研究数论。”刘嘉说,他深深地遗憾。“当听到周玮的母亲对在场的一位数学专家说,‘如果你是周玮的父亲就好了’这句话时,我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
    17页独创题目测试“智力指纹”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刘嘉教授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自信对节目的科学性心中有数。他并未预料到,节目会成为有争议的社会话题。“我平时不看电视,是一个在美国加州读博士的学生推荐的。我也希望通过节目,让公众对心理学有更正确的认识,于是担任了科学总顾问。”
    “我的角色是保证节目的科学性,这对我来说很简单,属于科普的范畴。”刘嘉说,在节目录制之前,科学顾问团队充分考虑了如何将心理学的智力模型用于《最强大脑》节目,整个评估体系的根基来自于Cattell-Horn-Carroll(CHC)智力模型。专家团对每一个项目的难度进行评分,但包括“Dr.魏”在内的所有嘉宾,都有权自己打分。
选手确定项目前,需要面对一份长达17页的智力测试。记者看到,这份测试题的题目共有58道,内容可谓“千奇百怪”,包括:是否能记住中国的火车线路图,并且回忆出北京到成都的所有线路;是否可以在1分钟之内说出30个能够描述“山”的形容词;是否可以只通过说话人的声音来测算出他与你的距离和方位;是否能立刻反向背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诗等等,涉及对通用智力、习得性知识、加工速度、感知运动等多个方面能力的测评。
    根据每个选手的能力测出的“智力指纹”,顾问组推荐他从事的项目。比如,填字格的女孩有很强的推理能力、短时记忆能力,盲拧魔方的选手,有很强的推理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运动能力等。在节目中,任何一个项目都涉及多重能力的组合。
    其中,难度分“0分”意味着普通人短时训练可以达到,“1至5分”意味着普通人通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6至10分”意味着有天分并通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刘嘉说,这个分数是专家团给整个节目提供的科学依据,但这是一个真人秀节目,并不是严谨的科学研究。魏教授作为嘉宾,在打分的时候具有自主权,他可以根据选手的表现、他的观察上下浮动,临场发挥也是真人秀的一部分。
    我们该如何看待“天才”?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毕业于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身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刘嘉,如何看待“天才”和“最强大脑”?他说,天才研究是他专注的方向之一,他参与节目最大的用意,是希望大家发现每个人身上的独特之处,发掘自我。
    刘嘉表示,我们对待天才的理解是存在一些误区的,天才并不是“全才”,而且他的才能需要后天训练才能展现出来。比如“超级找茬王”郑才千的魔方挑战表演让大家瞠目结舌,其实在参加节目之前,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完成这个项目。正是在专家挖掘出他在视觉上的超常能力并告知他破解魔方墙的方法之后,他通过不断的由易到难自我挑战与练习,最终在节目上才完美地展现了他的最强大脑。
    刘嘉说,希望能通过研究发现并培养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曾有一个‘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也许有人认为,考上清华北大,在高考中胜出的人都是创造性的人才。其实,高考等考试仅仅测量了“智商”,还远远不够。成为天才的必要因素还包括天才人格特质,如抗压、情绪管理、持久性、创造力等多方面,并不仅仅是一个智商就够了。这也是很多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几年后“泯然众人”的原因。
    刘嘉指出,我们也许应该反思一下,身边有没有和周玮一样被埋没的天才。也许,周玮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数学家,或者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但从他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迪,对于类似的人,不应只是惋惜,而是发现他们,助力他们成才、成为真正伟大的人。


  个人感觉方舟子说的和节目本意相关性不大,节目设计可能是考虑天才大脑脑区多一些,可能是更多地考虑认知过程的生理基础而不是单纯地算术规律或问题解决的算法。
作者: zyq20080    时间: 14-1-30 23:38
bomyq 发表于 14-1-30 13:56
1,算术都是有规律的,http://roll.sohu.com/20140121/n393865757.shtml,比如我能迅速口算两位数加减, ...

1)这是3道题中的1道题。知道一道题可以用稍微简单的记忆法去做,不等于3道题都有。而且周玮真心不一定用了这个算法,你想想,312的综合卷子,你考一个试试,考完了别人告诉你题都特简单,都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解,这能代表你考试的时候就用了???2)你想的太简单了,按方舟子的想法,除非抓100个人来,训练半个月甚至更久,然后做一样难度的题,不然这个常模就是没用的。3)方舟子指责试卷效度,但是本身指责的就很业余,试卷的效度还是很高的,方舟子在拿出你说的常模证明试卷效度低之前,凭什么试卷效度低?3题中有一题可能有简便方法怎么了?312综合选择题还不能出几道基础题了?从无尽的可能性海洋中随机选了3道不同类型的题,都做出来了,效度真心不低。4)本身心理学上就是以理论为主,定论少之又少,建构主义还觉得刺激本身就是模糊的,每个人的perceive在起作用而已。其实最简单定义最强大脑就是发门票的,及格了可以竞技和老外打。至于什么合格呢?表明效度合格就ok。5先天后天我也觉得不重要,这事儿说不清。
作者: bomyq    时间: 14-2-1 09:28
本帖最后由 bomyq 于 14-2-1 09:31 编辑
zyq20080 发表于 14-1-30 23:38
1)这是3道题中的1道题。知道一道题可以用稍微简单的记忆法去做,不等于3道题都有。而且周玮真心不一定用 ...


你也用了"不一定"这种说法,实际上周玮是怎么算的,大家都是推断,还是要进一步的证据。我在微博上也问过一位研究心理学的老师,也表示没有充分信息,这件事不好评论。
我想,还是等进一步的证据吧
作者: bomyq    时间: 14-2-1 09:54
本帖最后由 bomyq 于 14-2-1 10:12 编辑

转一下知乎上一位心理学人对知乎的看法:

采铜,至关重要的事情是完成推进世界一点点的使命
Graphic、catta Ellison、锋儿 等 198 人赞同

首先表个态,《最强大脑》还是很好看的,尽管其对「最强大脑」的定义并不准确。

从节目上看,所谓「最强大脑」是对「随机性质的信息即无意义刺激」有最强辨识力或记忆力的人:在第一集的四个挑战中,第一个挑战是辨识随机排布的颜色矩阵;第二个挑战是对随机数列的短时记忆;第三个挑战是对随机分布的空间刺激的记忆;第四个挑战是记忆随机合成的人脸。可是,人脑之所以拥有其他动物没有的智慧,不是因为它能处理随机的信息,而是在于它能找到信息之间的关联、创造意义、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联想能力都是智力,而且是更重要的智力。确实,人先天地具有一定的智力结构的基础,但更多的,是在与环境的不断的交互中,在对大量环境刺激的日积月累的应对中,慢慢构筑了自己的智力。人脑最宝贵的一点,是它的「可塑性」:喵星人天生就爱追逐毛线团,是因为他们有玩弄老鼠的本能,而我们人类虽然没有猎食的本能,缺少固定的行为程式,却获得了「可塑性」。我们每天的阅读、思考或者写作,都在一点一滴地重新塑造我们的大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神经元以自组织的方式建立新的连结。因此每个人的智力发展,与他所获得全部经验交错在一起,使得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不能把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意识排除掉,过滤出一个纯净水版的「最强大脑」,并用随机性的测试来验证它——但这恰是很多人对智力理解的误区——一种机械、静态的天赋观,而这个节目也正好迎合了这个误区。

当然,我明白,使用随机性挑战、排除经验因素是为了保证「公平」,并且实际上心理学家设计的「智商测试」,也会部分采用类似的手法。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心理学中有关智力的理论以及智商测验都是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的,是对人们千姿百态的智力发展的数学建模——近似的、并不精确的建模。智商测验可以作为一种大范围快速筛选资优者的简便工具,假如我要在一万名小学生中快速找出智力超群的50人,安排进入一家实验学校重点培养,那么智商测试当然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个「不错」的判断是在准确性和效率两者权衡后作出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要研究个案,研究某个特定的人的智力到底有多恐怖、大脑有多强大,难道一个智商分数就可以涵盖吗?当然不能,同理,节目中的测试也不能。我们还须明白,智商通常只是反映了一个人的「潜能」,即粗略估计一个人能否做好某类事情的一个预测指标,至于他最终能不能做得成、做得有多好,不是靠智商可以决定的。

心理学关于人的「智力」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有把智力分解为G因素(general factor)和S因素(specific factor),有分解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也有多元智力理论。但不管用哪种理论的视角来看,如果说我们要找出一个「最强大脑」,一定得结合他自身独特的、结合知识和经验的智力发展来看才算完整。因为一个人之所以能思考,是因为通过他的学习和经历,在大脑中构建了大量的知识或技能的「组块」或者「模式」,他可以快速调用甚至再组织这些组块,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一个强大的大脑,一定是具备了很多很多「组块」的大脑。假设我们面前有三个人,一个人可以在一分钟内记住100位随机数列,却是个文盲,连很多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而另一个人可以将《史记》等多本中国古代典籍倒背如流,还写得一手好古文,而第三个人则可以分辨三十种烟灰、四十种白酒、五十种纤维,你觉得这三个人谁最强?当然不是那第一个。

这种智力认识的误区在陶子的一句口号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我来见证中国的爱因斯坦的诞生!」我觉得,她可能并不清楚爱因斯坦意味着什么。从智力层面上说,爱因斯坦意味着「纵深」,意味着思考的深度和持久度,意味着在已经极为复杂和抽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本质、穷根究底的能力。爱因斯坦常常会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里,只留一只笔、一张纸,完全沉浸在自己的mind palace里面几个小时不出来,更不用说,他为了研究大统一场理论持续不懈地思考了几十年。试问,这种「思维纵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这种几分钟的测试测出来的吗?

每个人都具有通用的智力能力,我们可以称为智力的G因素或者流体智力,同时客观地讲,人与人之间在这种一般智力上确实存在差异。但这个差异,和你在一个领域的持久和专注的努力比起来,常常是微不足道的。你的短时记忆容量比我多一个item又如何,我每个月比你多读五本好书,三年下来就能甩你几条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怎么相信,这个节目最终选出的「最强大脑」是可以真正代表中国的「最强大脑」。我更相信,李彦宏麾下的那些顶尖程序员和计算机科学家,李永波麾下的那些世界冠军们,那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挣脱舒适区、磨练自己大脑的人,才是真正的「最强大脑」。

说得更直白点,记忆随机数列不过是屠龙之技,所谓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不过是屠龙大赛,与扳手腕大赛异曲同工,而所谓的「世界记忆力大师」称号(郑、黄等选手所拥有的)与门萨会员一样不过是自娱自乐的东西(事实上,「记忆大师」都会采用一种称为「mnemonics(记忆术)」的技巧,类似一种应试技巧,而并非他们真的天赋异禀)。就算再卓越的记忆力,只有和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思想、技能和方法碰撞在一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称其为「最强大脑」。

然后我再简单谈一下最能体现节目科学性的Dr. 魏。魏坤琳显然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工作者,这一点不用怀疑。和国内某些节目经常抛头露面、口吐莲花的「伪心理学家」们相比,Dr. 魏的在场可以保证节目基本的科学成色。但是我怀疑的是他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科学代言人的角色。坦率地说,我不认为任何人,可以声称自己代表科学。我不能因为一个人具有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就认为他的判断就是科学的,他的打分就是科学的——恰巧,他的打分,是一种很不科学的方式。科学的打分方式是这样的,先要制定一套评分标准,这套标准包括足以描述「挑战难度」的各个因素以及给各个因素定值的判定方法,然后再由专业人士(最好是多人)根据这套标准进行评分(很多人说魏身后还有科学后援团所以可以保证打分的科学性,这也是一种臆想,科学的多人打分,应是每个人独立地作出判断给出分数然后取均值,而一堆人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只能影响判断力)。如果没有评分标准,那么打分的主观性、波动性和不可控性就会非常大。设想如果另外找两个心理学博士来对四个挑战进行打分,打分的结果很可能会和Dr. 魏大相径庭。如果让我来打分,我一定不会给「盲穿激光线」赵越这么低的分数。魏的理由是,赵越没有运用空间记忆而是运用动作记忆来完成任务。可这没什么道理,虽然空间记忆是人的一种基本记忆能力,但没有理由说空间记忆要比动作记忆更难。尽管赵越使用的是她练习过无数次的体操动作,但是完成任务的这套动作序列却是随机的,她必须在100秒内记住这个动作序列,包括极为细微的迈几步、多大的步幅,都需要非常精确的记忆,这个难度未必就低于空间记忆。更重要的是,赵越展现的,是一个在专业领域打磨多年的、在某几个特殊的脑区充分发展后的大脑,就像NBA球星的篮球大脑、五大联赛球星的足球大脑、张公子的文学篮球武侠大脑一样,这样的大脑,才是真正的「强」,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进化赋予人类大脑最重要、最美好的一个品质:可塑性。

回过头来再解释本答的开头,为什么说这个节目「好看」。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节目制造了一种「媒体奇观(media spectacle)」(凯尔纳语):巨大的魔方墙、闪烁的激光阵以及人脸森林加上天才少年的组合构成了极为新奇、壮观甚至具有梦幻色彩的奇观,同时,流行天王、金牌教头、科技商业领袖、人文浪游者、综艺女王、传奇辩手以及俊美科学家的混搭组合也构成了一种奇观。所以本质上说,《最强大脑》这个真人秀是一出「奇观秀」,用奇观的展示来吸引和锁定观众,至于其中的竞赛元素只不过是为增加节目的紧张感而设置的。待角逐的「最强大脑」头衔可能只是一个「麦高芬」,就像《我是歌手》本质上只是过气歌手演唱会,冠军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最后,我必须指出这个节目的积极意义,以及我为什么希望它能够成功地办下去。当我一看到节目片头这段,介绍欧洲的「最强大脑」再到中国的选手,我突然联想到了一部美剧《Heroes》。《Heroes》的剧情虽然被普遍吐槽,但是却屡屡给观众传达了这样一种启示:也许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也许你每天为生计奔波劳碌,也许你每天不得不做着自己都不喜欢的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你突然发现自己身上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超能力,你可以利用这个能力去做一些非常奇妙的事情,甚至还有拯救世界的机会,明天的你,准备怎么办?《最强大脑》这个节目,呈现给观众的,就是这样一个个具有「心智超能力」的普通人,他们在亿万观众面前、在奇观中创造奇迹;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心智超能力」,并非来自基因突变,也并非上天独赐,也许,你只需要充分地、持久地训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磨自己的大脑,将大脑的可塑性发挥到极致,你也可能变成他们中的一员,甚至远超他们,成为一名hero,这还不够激动人心吗?就凭这点来说,《最强大脑》虽然尚有很多不足,将「科学性」不可避免地让位于「娱乐性」,但是毕竟已经强过某些靠装疯卖傻、秀智商下限博取收视率的娱乐节目太多。

所以我还是要给它一点掌声。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441747
作者: bomyq    时间: 14-2-1 09:55
本帖最后由 bomyq 于 14-2-1 12:36 编辑

正如上面转载的,最强大脑缺乏一种定义。正如心理学考研,不管是学霸,学渣还是学神,先天素质怎样,只要成绩通过初复试,我们就认为他符合研究生入学条件。智力本来是先天和后天的共同影响。而节目强调先天,相当于给自己下了个套,事实后续发展节目组一直在试图证实周玮是非记忆。其实后天的经验的也是最强大脑,我觉得这个就是争论所在吧。正如你在一楼说的那样,是看结果还是看过程,这是结目定位的一个问题,而同样是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是没有这种争议。
另外,第三期的听字说笔画也有争议,不过魏老师当场没打分,说要进一步测试。方舟子给了另外一个视频,是他做的节目,节目的后半部分,可以看一下,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0NDcwMTQ0.html
作者: bomyq    时间: 14-2-1 09:55
本帖最后由 bomyq 于 14-2-3 17:05 编辑

可以看下《走近科学》这期节目
http://tv.cntv.cn/video/C14122/9cf6321e03eb432c54d1d2aa0c9a4a1c

先天与后天的确说不清楚,现在的问题是周玮这种情况如何解释,最强大脑应该是什么?
作者: bomyq    时间: 14-2-1 09:55
本帖最后由 bomyq 于 14-2-1 10:02 编辑

抱歉,手机发的,多点了一下,此楼发重了
作者: zyq20080    时间: 14-2-15 21:27
bomyq 发表于 14-2-1 09:55
抱歉,手机发的,多点了一下,此楼发重了

我质疑的是方舟子的质疑是否科学,而非进一步讨论方舟子未指出的问题,抑或探讨更深层面的东西。假如你系统的研究了方舟子的言论,他在很多逻辑上是有很严重的问题的,使用了大量的辩论技巧,而非是实事求是的科学调研。这是我发这篇帖子的目的。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ool.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