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赵红红 男 教授 arhhzhao@scut.edu.cn
1979年和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工作。1989年获中英友好奖学金赴英国伯明翰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进修学习一年半。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建筑学系系主任,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兴华人才工程——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设计”团队学术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7),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2002)、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3)、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2003)、广州市环境艺术委员会专家(2001)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为亚热带地区城市(城镇)规划、城市设计理论与应用。主持完成的主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环境治理及发展模式研究”(1992)。教学研究项目“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获得1996年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广州市政府项目:“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国内咨询”评为中标方案,并深化实施(1999)。广州市政府项目:“广州市珠江新城中央广场规划设计国内咨询”获得第一名,(2002)。近几年还主持完成横向科研项目多项。
1994年以来共指导研究生23名,其中13人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近年来,参加编写专著2部,发表论文10余篇。
九: 田银生 男 教授 arystian@scut.edu.cn
1986年和1989年毕业于郑州工业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系副主任,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兴华人才工程——城市发展理论与方法” 团队学术负责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兼城市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理论与方法、城市与村镇规划等。
近年来主要纵向科研课题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2004,主持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游憩系统空间结构发展研究(中山大学主持).2003,主要参加者.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清华大学主持).1998~2000,主要参加者.
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在清华大学完成).1998~2000,主持人.
5.华南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江三角洲人居环境建设的"二元对立统一律"研究.2000~2003,主持人.
主持或参加完成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多项,主要有:
1.河南许昌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总体规划.1987,方案主持人.
2.河南开封市沙岗寺居住小区详细规划.1990,方案主持人.
3.河南济源市广播电视中心建筑设计.1993,建筑负责人.
4.海南白石岭国家森林公园度假村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1994,工程负责人.
5.海口国宾馆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1994,投标方案主持之一.
6.云南玉溪市新兴路详细规划.1994,方案主持人.
7.河南济源市五龙口温泉度假村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1996,工程负责人.
8.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东大街传统街区详细规划.1998,方案主持人.
9.郑州市郑东新区起步区概念规划.2001,主持(国际竞赛,专家评审第1名)
10.郑州市郑东新区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主持人.(2002~2003年度华南理工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奖).
11.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世界公园规划设计.2003,主持人.
12.河南中牟县雁鸣湖生态风景区总体规划.2003,主持人.
13.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大学城总体规划.2003,主持人.(国际竞赛,专家评审第1名).
14.国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2004,主持人.(概念规划中标).
15.郑州市北部组团发展战略研究,2004,主持人.
16.湖南汝城县城总体规划调整,2004,主持人.
近年来,出版专著《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参编专著《地产开发与环境设计艺术》,河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有:
1.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城市规划(中文核心期刊),2002(7).(第一作者)
2.宋东京城市新秩序的种子.城市规划汇刊(中文核心期刊),2002(5).(单独署名)
3.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地理研究(中文核心期刊),2002(3).(第二作者)
4.新工业建筑的先声.世界建筑(中文核心期刊),2002(1).(第二作者)
5.“家世界”构成中的庭院价值.新建筑(中文核心期刊),2001(5).(第一作者)
6.原始聚落与始城初市——结构、形态及其内制因素.城市规划汇刊(中文核心期刊),2001(2).(单独署名)
7.北宋东京街市的组织构造.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单独署名)
8.Study of living fossil of historic cities -- taking historic city Ping Yao in world heritage list as an example.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核心期刊),2000Vol. 10, No. 3.(第二作者)
9.城市环境的“宜人性”创造.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2000Vol.40(No.S1).(第一作者,被EI收录)
10.早期人居环境的选择与处理.华中建筑(中文核心期刊),1999(4).(单独署名)
11.场所精神的失落------10~20世纪西方城市空间的一点讨论.新建筑(统计源期刊),1999(4).(第一作者)
12.自然因素------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要因素.城市规划汇刊(统计源期刊),1999(4).(单独署名)
13.北宋东京街市的开放性.华中建筑(中文核心期刊),1999(2).(单独署名,被EI收录)
14.影响城市面貌的自然和人文因素.郑州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5月增刊(第二十卷).(第二作者)
15.北宋东京街市上的店铺类型及其分布.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单独署名)
16.唐宋之际市坊制度的松懈与解体.城市规划汇刊(统计源期刊),1998(6).(单独署名)
17.城市建设的文化意义.新建筑.1998(1).(第一作者)
18.中国古典城市的礼乐精神.中州建筑.1998(2).(第一作者)
19.功能主义再认识与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的改变.新建筑,1997(2)(第一作者,被EI收录).
20.北宋东京城市建设的安全与防御措施.城市规划汇刊, 1996(4).(单独署名)
21.(译文)后现代主义与超越.见:洪铁城编.建筑文化思潮.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第一译者)
22.园林建筑中的廊.中州建筑.1989(1).(单独署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