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具备了相当发达的“大脑”。维诺格勒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制作的机器人能独自行走和拿起一定的物品,能“看到”东西并分析看到的东西,能服从指令并用人类语言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理解”能力。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表明
A.智能机器人能够进行实践活动 B.智能机器人也能产生意识
C.智能机器人的活动与人有着直接联系 D.机器人智能最终将战胜人类大脑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意识与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属于一种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同人类思维不同。智能机器人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它的思维、意识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执行的也都是人的指令。而人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智能机器人所不具有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由此可见,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观点
A.否定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B.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观点
C.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 D.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出自毛泽东同志《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关于这一命题,从唯物主义本体论上来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唯物主义认识论上来讲,毛泽东同志把实践观和反映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立场,认为,人们认识的第一阶段,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即物质变精神。这里说的“变”,就是指“飞跃”,其含义是:人们通过实践,反映了客观物质,认识了外界的客观规律,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人们认识的第二阶段,是“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个飞跃,即精神变物质。这里说的“变”,也是指“飞跃”,其含义是:人们把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在谈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恩格斯指出“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这里的“它”指的是
A.实践 B.运动 C.静止 D.时间和空间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4.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
A.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B.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
C.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D.否定了静止的相对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运动的绝对性。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变动不止,“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东西,当人们每次走进河中遇到的总是新的河水。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由此可见,题目中的观点主要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是一种辩证法思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5.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下列选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他抹杀了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
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
C.他忽视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运动的绝对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功绩做出了肯定的评价:“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过程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在黑格尔看来,“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因此无论自然的、历史的或精神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正是矛盾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在他那里辩证运动的真正主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只是一种神秘的“绝对精神”,他所说的自然界和历史,都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或异在,因而他所说的运动也仅仅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6.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说明时间具有
A.三维性 B.绝对性 C.一维性 D.相对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间隔性和持续性。时间表明物质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彼此之间间隔的长短,以及运动过程进行的久暂。时间具有一维性的特点,即时间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方向,单向前进,一去不复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表明
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时间的相对性特点。
时间的相对性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时间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随着物质运动的形式、特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的具体特性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物质形态具有不同的时间特性,随着物质运动形式和状态的变化,时间的具体特性也必然随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因而时间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其次,人们关于时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它不仅随着人们对时间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也随着主体的心理状态而不同。试题材料出自《诗•王风•采葛》,原是一首情歌,歌者与心爱的人刚刚分开一天却似乎“三月(三秋、三岁)”没见面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8.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这说明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存在的
B.人与自然界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世界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基础上建造的属人世界
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从时间上看,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先在世界;从空间上看,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渗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们并不是在自在世界之外创造人类世界,而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建造人类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改造过的自然,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建造属人世界,属人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马克思原文强调的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自在世界,对人类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人是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属人世界之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否定自然界的先在性,这个命题是建立在物质第一性原理基础之上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A.天然自然 B.人化自然 C.实践 D.自在世界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
首先,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从而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人类通过实践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因此,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其次,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建造了属人的世界,从而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0.西方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首民谣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引起质变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D.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第四,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题目中从“丢失一个钉子”到“亡了一个帝国”正体现的是联系的普遍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ool.freekao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