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史十二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cning1023 发表于 09-7-11 17:2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6、太子承乾、魏王泰以及晋王治(1)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贞观年间他的儿子又学父辈的老样,分别形成派系,为争夺帝位的继承权而斗争。

  李世民的儿子很多,照旧传统习惯,最有资格继承帝位的应是长孙皇后亲生的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承乾生于武德二年(619),是长子,李世民当皇帝后就立他为皇太子。据《旧唐书》卷七六《承乾传》,他“性聪敏,太宗甚爱之”。贞观九年(635)太上皇李渊死,“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监国”。看来也并非无能之辈《承乾传》所说“及长,好声色,慢游无度”,“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宫臣或欲进谏者,承乾必先揣其情,便危坐敛容,引咎自责,枢机辨给,智足饰非”,“常命户奴数十百人专习伎乐,学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橦跳剑,昼夜不绝,鼓角之声,日闻于外”,以及《新唐书》卷八〇《承乾传》所说“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五人建一落,张毡舍,造五狼头纛,分戟为阵,系幡旗,设穹庐自居”云云,当都是承乾败后或高宗朝修《太宗实录》所附会增饰之词。退朝后与群小相处,本是帝王常事。东宫所属执役警卫当有胡人,于是有太子胡化之说,其实太宗既可受“天可汗”之称,太子又何以不能一效可汗言行以为戏乐。至于宫臣进谏引咎自责,更与李世民之纳谏邀誉有何区别。而在李世民则为明君圣德,在承乾则为不才子恶迹。旧史好以成败论人,今日不应再为所惑。。只缘“先患足,行甚艰难,而魏王泰有当时美誉,太宗渐爱重之。承乾恐有废立,甚忌之,泰亦负其材能,潜怀夺嫡之计,于是各树朋党,遂成衅隙”。“尝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寻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将纵兵入西宫。贞观十七年(643),齐王祐反于齐州,承乾谓纥干承基曰:‘我西畔宫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来耳,此间大亲近,岂可并齐王乎!’会承基亦外连齐王,系狱当死,遂告其事。太宗召承乾幽之别室,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废承乾为庶人,徙黔州,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咸伏诛。其宫僚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中舍人萧钧并以材选用,承乾既败,太宗引大义以让之,咸坐免”。案承乾当时处境颇似武德时的建成,为保持帝位继承权而结集私党。其办法则学习乃父李世民,想用壮士杀死魏王泰是操李世民除建成、元吉故智,“将纵兵入西宫”即“大内”大内在太子所居东宫之西,所以叫“西宫”。,也是抄袭玄武门之变后威迫皇帝内禅的老章法,而此时已成为他私党的侯君集又正是当年玄武门之变的干将。至于李世民阴妃所生第五子齐王祐也是“潜募剑士”有所觊觎的不安分之徒《旧唐书》卷七六本传。,贞观十七年在齐州叛乱至少客观上成为承乾的外援。承乾所说“我西畔宫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来”的话,表明他确有趁齐王祐叛乱的机会用兵于大内的打算。

  再看魏王泰,《旧唐书》卷七六本传说他“少善属文”,“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司马苏勖以自古名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劝泰奏请撰《括地志》,泰遂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修撰,……功毕表上之,诏令付秘阁,赐泰物万段,萧德言等咸加给赐物”。《括地志》现在还有辑本传世,给人的印象好像真是“好士爱文学”的名王之流,其所引宾客也真是只会摇笔杆的文士。其实决不止此。本传就说:“泰潜有夺嫡之意,招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馀人,厚加赠遗,寄以腹心。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相继摄泰府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臣,津通赂遗,文武群官,各有附托,自为朋党。”这里所讲要结附托的是“文武群官”,不仅有文而且有武。韦挺在武德时做过太子建成的左卫率,因杨文干叛乱辞涉东宫而与王珪同被流放,对太子诸王间如何斗争有经验。杜楚客是杜如晦的兄弟《旧唐书》卷六六本传。,房遗爱是房玄龄的儿子,柴令武是柴绍的儿子,二人还都是李世民的女婿,后来在高宗永徽四年(653)与薛万彻谋立李渊第六子荆王元景不成被杀《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附遗爱传》、卷五《柴绍传附令武传》、卷六四《元景传》、卷四《高宗纪》。,都是有一定权势的不安分之徒,和承乾手下的侯君集等人正旗鼓相当。“引召学士”“以著述为美”和当年李世民、元吉之分别开文学馆置学士同样有政治性质,除邀誉外还在培植自己的私党羽翼。
6、太子承乾、魏王泰以及晋王治(2)



  但魏王泰的结局也不甚美妙,在承乾被废为庶人时李世民也“幽泰于将作监”,接着降封东莱郡王,改封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比承乾之徙黔州好不了多少。李世民对魏王泰本来是颇为喜欢的,在处分他的诏书中还说“朕之爱子,实所钟心”,“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当承乾被废时,改立魏王泰为太子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偏偏出人意外地连魏王泰也降逐,来个两败俱伤。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旧唐书?魏王泰传》是这样写的:“承乾败,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嗣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在处分魏王泰的诏书里也说:“朕志存公道,义在无偏,彰厥巨衅,两从废黜,非惟作则四海,亦乃贻范百代。”实际这些只是表面文章,听了承乾这几句话就贸然作出“两从废黜”的决定,更不可能是李世民这种老谋深算的封建统治者的作风至于《旧唐书》卷八〇《褚遂良传》所说太子承乾以罪废,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昨青雀(魏王泰小名)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惟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为遂良所谏止云云。则更不可信,或出遂良后嗣所撰家传之类之所增饰,《魏王泰传》等均无此项记载。其中李世民所述魏王泰杀子传弟之誓,太不近情理。而且魏王泰未被废时并无立晋王为太子说,魏王泰何以要用百年后传弟晋王的话来媚惑李世民?退一步说,即使当时真有欲立魏王的打算,则经褚遂良谏止也就可以,何至立刻转而幽泰于将作监,且继之以贬逐?司马光不察,竟采入《通鉴》,可谓千虑之失。。所以“两从废黜”者实另有其原因,这就是诏书中所说的承乾和泰都“争结朝士,竞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亲戚之内,分为朋党”,而一分派系小集团,欲罢难休,最后非危及皇帝本身不可。隋文帝杨坚的结局,唐高祖李渊当太上皇的滋味,李世民是一清二楚的,他自己就是深于此道的过来人,现在看到自己的儿子也向父辈学习,以承乾为首的小集团已准备向自己下手,魏王泰小集团也难保不来这一着,为自己免当杨坚、李渊起见,不如当机立断,忍痛割爱,把这两个小集团同时粉碎。这完全是从自己的利害打算,绝非什么“志存公道,义在无偏”。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事事为自己打算是很自然的事情,要他出以公心倒反是不现实的。

  废承乾后立晋王治(唐高宗)为太子也说明了这一点。晋王治固然是承乾、魏王泰外长孙皇后唯一的儿子,但光有这一条还不够,因为必要时还可以废嫡立庶,立其他妃嫔生的儿子。其所以得立,主要还是因为他不曾营私结党,自成派系。《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谓曰:‘我三子一弟“三子”谓承乾、魏王泰、齐王祐,“一弟”谓汉王元昌。,所为如此,我心无憀。’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这条记载某些细节有点问题,如晋王治虽是第九子,但在长孙皇后亲生之子中名列第三,在嫡庶有别的封建社会里如何能说“非次”,但在需要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等文武重臣支持晋王治这点上必非虚构。这证明晋王治当时确没有营私结党,因此要替他找好几位有力量的重臣作为辅佐。

  晋王治为什么不营私结党,这和他的年龄有关。《旧唐书?太宗纪》:武德九年十月“立中山王承乾为皇太子。”《承乾传》:“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则承乾生于武德二年,到贞观十七年被废时已二十五岁。魏王泰是第四子,据《旧唐书》本传“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上推其生为武德元年,比承乾都大,不可能,本传“永徽三年”盖为“五年”之误,则出生于武德三年,至贞观十七年亦已二十四岁,和二十五岁的承乾均早具备营私结党的能力。晋王治据《旧唐书?高宗纪》“贞观二年六月生”,则贞观十七年才十六岁,前此更是幼小,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当然没有营私结党的可能性。这不是他比魏王泰、承乾来得恬淡或无能,而是年龄所局限。
沙发
tiantian0908 发表于 09-10-20 13:23:20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谢谢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9 17:22 , Processed in 0.10945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