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古代汉语笔记 (对历史文选很有用噢) [打印本页]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1
标题: 古代汉语笔记 (对历史文选很有用噢)
导言: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一门难度相对较大的课程,因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
1.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左传·鲁庄公十四年》)
2.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韩非子·说林上》)
3.        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左传·昭公元年》)
4.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战国策·秦策一》)
5.        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6.        卫人平莒于我。(《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        贫不学俭,卑不学恭。(《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8.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史记·周本纪》)
    如果不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不下较大的功夫,不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
    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能抱着一种过关的思想或把“古代汉语”作为敲门砖的思想去学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首先要热爱古代汉语,这样才能认真去学。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掌握古代汉语,不仅对于加强我们个人的文化知识和提高素质修养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于继承古代文化为今天的四化建设服务来说也是必须的。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习古代汉语,继承古代的优秀文化,对于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否则,如果在津津乐道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时却对我们自己的历史、自己优秀的古代文化不甚了了,那就是数典忘祖了。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古代汉语。如果端正了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自然就会下功夫。所谓下功夫,就是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学好古代汉语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为课时所限老师讲授的只是一些基本的知识和部分文选,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教材上所有的知识部分及文选全部讲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需要学员课外通过自学去完成的。另外,还有一定量的作业也是需要用课外时间去完成的。如果学员既完成了课内的学习任务,又能在课外挤时间将古代汉语教材上的内容全部学完并完成了所有的作业,这就算是下了较大的功夫,肯定能取得好的成绩。如果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听讲,对老师讲授以外的内容漠不关心,并且课后不复习,不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这就不能说是下了功夫,所取得的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学习态度端正,又肯下功夫,这是学好古代汉语课的基本保证,但是仅靠这两点还是不够的。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优异的成绩,还必须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关于古汉语的学习方法这里着重谈谈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学习与文选阅读并重,不可偏废
    前面谈到,“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是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的总结,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规律的掌握,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迅速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现象,就是前人对大量语法事实总结后得出的重要结论,明白这一点,凡是遇到同类的句子,就知道如何去分析了。又如根据前人的研究,部分形声字的声符也有表意的作用,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类推出一批形声字的基本意义。以“农”字为例,凡是以“农”作为声符的形声字,一般都含有“浓、厚、多”的意思,请看:
浓:《说文解字》:“露多也。”
襛:《说文解字》:“衣厚皃。”
醲:《说文解字》:“厚酒也。”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古代文选的阅读。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仅凭理论知识也是不行的。这就像只懂得游泳理论而没有下过水、只懂得军事理论而没有打过仗一样,注定不会取得成功。“古代汉语”课所介绍的理论知识只是一些已被发现的最基本的部分,它没有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古汉语知识都包括进来,例如一些尚未被发现的规律不可能去介绍,一些例外现象或专家有不同看法的结论也不可能一一去介绍。这些问题都需要靠阅读去解决。读得多了,自然就能理解和把握,甚至会有新的发现。例如古代的入声字,如果仅凭辨识方法是很难记住的,但是只要多看入声字的材料,多读以入声字为脚韵字的古诗,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鉴于以上所述,学习古代汉语对理论知识和文选部分应同时并重,不可偏废。有一种观念认为,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至于文选阅读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时间就可以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事实上,文选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短期的突击行为是不可能奏效的。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古文的阅读上,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如果理论讲得头头是通,给一篇古文却读不懂,不会标点和翻译,那就失去了学习理论知识的意义。凡是古代汉语课的考试都少不了要出至少一道古文标点翻译题,这道题的设置就是要考察学员阅读古文的能力和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学习古汉语知识要抓重点、找规律、辨异同、多练习
    所谓抓重点,含义有二:一是指对古代汉语这门课来说,哪些知识属于重点;一是指对于某一知识部分来说,哪些内容属于重点。一般来说,在古汉语知识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古书的注解、诗词格律等是重点。对于文字部分来说,六书理论、古今字、通假字、繁简字等是重点;对于音韵部分来说,三十六字母、上古韵部、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书的读音等是重点;对于词汇部分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伸义以及词的本义探求方法是重点;对于语法来说,词类的活用、古汉语的词序、判断句、被动表示法、副词、代词、语气词等是重点;对于修辞来说,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等是重点;对于古书的注解来说,古注的类型、体例、术语是重点;对于诗词格律来说,近体诗的平仄、押韵是重点。从求知的角度来看,重点是就其实用性及难度而言的,应当首先掌握重点部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其他部分不重要。从考试的角度看,进入考题的内容就是重点。一般视为重点的内容多数会进入考题,一般视为非重点的内容也有可能进入考题。所以,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但要掌握好重点部分,同时也不能忽视非重点部分,这才是万全之策。《孙子兵法》上所说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学员一味抓重点、猜题或把宝押在老师的辅导上,结果考试成绩反而不理想,问题就出在这里。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1
所谓找规律,是指要找到并抓住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结论或方法,对于古代汉语课来说,教材上所介绍的知识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结论和方法,我们只需要把这些结论和方法用自己话表述出来并记住即可。例如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规律可以用以下三句话表述: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3)宾语前置,其后用代词(或称助词)“是”或“之”复指。
    这三句话简明易懂,记住它并能给每句话找到两三个典型的例句则宾语前置这一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就算基本上掌握了。对于有些需要记住的内容,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法去增强记忆,例如十三经的名称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一下子记住,我们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把它划分为四段去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穀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第一段可以简称为《易》、《书》、《诗》,第二段可以简称为三礼,第三段可以简称为三传,第四段两头为比较熟悉的《论语》和《孟子》,中间为《孝经》和《尔雅》。经过这样处理,大约三五分种就能将十三经的书名背下来。
    所谓辨异同,是指找出古今汉语的异同点,记住相异之处,对于相同之处则不必用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记忆的内容,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爱”字,在上古共有两个常用义,一是亲爱、疼爱,二是爱惜、吝啬。其中亲爱、疼爱这一义项一直延用到今天,古今相同,可以不管,只需要记住现代汉语中不用的“爱惜”、“吝啬”这一义项就可以了。又如诗律中的平仄声比较难掌握,问题主要出在古入声字的变化上。如果我将古今四声列成一个对照表,找出其异同点,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古的平声字在北京话中分化成了阴平和阳平,中古的上声在北京话中分化成了上声和去声,中古的去声在北京话中仍然是去声,中古的入声在北京话中分化成了阴、阳、上、去四声。诗律中将中古的平声叫“平”,将中古的上、去、入三声均称为“仄”。根据此图可以知道,北京话的上、去声在中古没有超出上、去、入三声的范围,这就是说,北京话的上、去声在中古肯定是仄声。因此,当我们遇到北京话的上、去声字时,无需多加考虑,按仄声处理就是了。所需要引起注意的只是阴平和阳平,因为这两个调类中都有一部分字在中古属于入声。
    所谓多练习,主要是指多做作业。最好是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及教材上的练习题全部做完,因为这些作业都是根据重点、难点设计的。古汉语课的实践性很强,只有通过做作业才能迅速巩固学过的知识,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例如对于六书的理论,如果只看书,往往似懂非懂,模模糊糊,甚至张冠李戴,通过做作业才能真正搞清楚它们相互之间的区别。做作业看起来麻烦,实际上是终南捷径,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有些学员喜欢打听考试的题型,他们不知道考试的题型和作业的题型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有些试题就是取之于作业。
3、学习古汉语文选要多读、多背、多翻译
    文言文的时间跨度从先秦直到晚清。作为一门基础课,“古代汉语”对每一时代的典范作品都可能涉及,但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先秦两汉,特别是先秦。因为先秦两汉的作品是源头,且文字艰深,影响深远,学好先秦两汉的作品,可以溯源及流,一贯直下。怎样才能将教材所列的文选学好,实在没有捷径可走,这里提出三个比较实用的办法,即多读、多背、多翻译。
    所谓多读,一是指要多读教材中所列的文选,最好全部读完(即使全部读完也是远远不够的);二是指对每篇文章要多读几遍,其中一般的文章可以读八至十遍,重要的文章则应读十五至二十遍,像司马迁《报任安书》这样的文章不读他二十遍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前人云:“多读胸中有本。”这话千真万确。许多学习古汉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学一篇,会一篇;学十篇,会十篇;学百篇,会百篇。百篇之后,如果遇到新的文章仍然读不懂,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古文读得太少。百篇古文不为小数,但是对于浩如烟海的古籍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所谓多背,是指对一些名篇要多背诵。背诵比阅读的要求更高更难。许多学员在古汉语考试时不能按要求举出相应的例句,就是由于背诵的古文太少,功底不深。许多背得烂熟的文章,时日稍迁就会模糊不清,何况少背或不背呢?现在古汉语课的教学大纲对背诵多少古文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教学时对一些名篇、短篇都是要求背诵的。比如本教材上所列的《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侯使张骼致楚师》、《论语》各篇、《学记三则》、《博学》、《诚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大同》、《舜发于畎亩之中》、《老子》各篇、《运斤成风》、《曹商使秦》、《更法》、《宋人有酤酒者》、《原宪居鲁》、《陈情表》、《兰亭集序》、《五柳先生传》、《与韩荆州书》、《桐叶封弟辩》、《罢说》等文章即都在背诵之列。
    所谓多翻译,是指多动手翻译教材上的文选,包括作业中所涉及的古文,同时还应找一些课外的白文进行标点和翻译。教材上的文选一般借助注释都能看懂,但是能看懂不等于能翻译,而只有能翻译才说明真正领会了文章的意思。翻译文选时,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以注释代翻译,即将课文的注语原封不动地抄入译文,这样的翻译肯定是失败的。例如《巫山·巫峡》中的“良多趣味”一语,有的学员译作“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这是典型的以注语代翻译,显得拖沓、冗长,失去了原文明快、干净的特色。另一种倾向是翻译时不看注释,望文生义。例如有的学员把《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都城过百雉”一语译作“有一百只野鸡从首都的上空飞过”;把《荀子·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语译作“借用舟楫过河的人,不会游泳,掉进江河中付出了生命”;把《左传·泓之战》中的“天之弃商久矣”一语译作“皇上抛弃商业已经很久了”;把《史记·循吏列传》中的“丁壮号哭”一语译作“男子的哭声象雄壮的号角”等等。这些笑话的出现就是由于不看注语,自以为是,大而化之。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是,翻译者不懂古汉语语法,相当然地将一些虚词误译,例如有些书上将“陈胜者,阳城人也”一语译作“陈胜,阳城人啊!”“也”在古汉语中基本功能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译者不明白这一点,而把它当成感叹语气词了。对于白文的标点翻译来说其难度要比翻译课文更大。标点白文前最好多看几遍,然后标点。标点一般自前而后标,实在断不开时也可以根据语气词的标志或语意从后向前标。标点打好后,再开始翻译。译好后应体会一下上下文意是否合乎情理,如果不合乎情理,则说明标点可能有误,需再作调整。无论是翻译课文还是标点翻译白文,都应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即以直译为主,使字字落到实处;以意译为辅,不得已而为之。万不可离开原文漫无边际的发挥,肆意添枝加叶,使译文雍肿,离谱,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1
古汉语词类
一、名詞
名詞主要是表示人、事物、時間或者地點名稱。
名詞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事物名詞,另一類是時地名詞。事物名詞也可以分爲專有名詞、普通名詞和抽象名詞三類。專有名詞是指國家、民族、姓氏、職官、人、物、地、時代等的專門名稱。如: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處狄二十年而行。(《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漢書·儒林傳》)
請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國語·越語上》)
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晉人伐諸蒲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寺人披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左傳·僖公三十年》)
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論語·八佾》)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潜《桃花源记》)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
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以上例子中的加點詞都是表示國家、民族、姓氏、職官、人、物、地、時代等概念的專有名詞。
普通名詞是指人、物、地共有的名稱,如:
方今天下適定,海內願安,士無賢不肖,皆樂立名於世。(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勸學》)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願受一廛而為氓。(《孟子·許行》)
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老子》第十一章)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莊子·逍遙游》)
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莊子·秋水》)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呂氏春秋·貴因》)
以上例子中的加點詞都是表示人、物、地等概念的普通名詞。
抽象名詞是指人、物、地、時的性質、現象、功用的名稱,如: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子·天論》)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老子》第七十七章)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儀哉?(《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例子中的加點詞都是表示人、物、地、時的性質、現象、功用的抽象名詞。
時地名稱有可分爲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時間名詞時表示時間概念,在句子中可用作狀語。如: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孟子·告子上》)
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凄風,秋無苦雨。(《左傳·昭公四年》)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古詩·十九首》)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韓非子·五蠹》)
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衆\。(《韓非子·五蠹》)
初,鄭武公娶於申。(《左傳·隱公元年》)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左傳·僖公四年》)
方位名词表示地點、處所、方位等意義,可用作狀語。如:
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左傳·僖公四年》)
內聽驕婦之失計,外信讒邪之諛言。(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
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左傳·成公二年》)
能覆前而不能覆後。(《白虎通·號》)
一般來說,名詞不受副詞修飾;專有名詞之前一般不加數詞,也很少加指示代詞;時間名詞可以接受數詞、指示代詞修飾,而方位名詞則不能。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1
继续

二、動詞
動詞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動作行爲、心理活動、發展變化以及其他活動現象的詞。
動詞可以分爲一般動詞和能願動詞兩大類。一般動詞又可根據是否經常帶賓語而分成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兩類。及物動詞可以跟賓語,在句子中多用作謂語。如: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國策·楚策》)
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覽冥訓)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傳·僖公四年》)
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左傳·成公二年》)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衛風·氓》)
不及物動詞一般不能跟賓語,如:
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山海經·北山經》)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山海經·海外北經》)
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淮南子·覽冥訓)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柳宗元《蝜蝂傳》)
能願動詞又叫作助動詞,它經常用在主要動詞前起輔助作用。但有時候能願動詞也可以單獨作謂語。古漢語中常見的能願動詞有“可、能、得、願、宜、敢、肯、欲、足”等。例: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
非曰能之,願學焉。(《論語·先進》)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論語·季氏》)
今大王亦宜指齋戒五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孤將有大志於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國語·吳語》)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梁惠王上》)
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三、形容詞
形容詞是表示人、地或事物的性質或形態的詞。
形容詞可分爲表性質和表狀態的兩大類。表性質的形容詞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
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棲波之鳥,水化之蟲,智吞愚,強捕小,號噪驚聒,紛牣其中。(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史記·滑稽列傳》)
表狀態的形容詞爲數最多,按其結構可分爲以下幾種:
1、單音節或多音節形容詞。如: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游》)
小國寡民。(《老子》第八十章)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陶潛《桃花源記》)
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2、疊音形容詞——用疊字的方式組成的形容詞。《詩經》中使用了大量的疊音形容詞,使得語音節奏感極強。如: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詩經·周南·葛覃》)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詩經·周南·桃夭》)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詩經·周南·兔罝》)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詩經·召南·草蟲》)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詩經·周南·關雎》)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詩經·鄭風·風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秦風·蒹葭》)
奈何以區區漁陽而結怨天子?(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日初出,滄滄涼涼。(《列子·湯問》)
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范仲淹《岳陽樓記》)
堂堂大國,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為之邪?(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慘鬱鬱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屈原《哀郢》)
3、加词头或词尾構成的形容詞。用作词头的主要是“有”“其”,例: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诗经·周南·桃夭》)
彤管有炜,說懌女美。(《詩經·邶風·靜女》)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诗经·齐风·南山》)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詩經·邶風·靜女》)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诗经·卫风·硕人》)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诗经·豳风·东山》)
用作词尾的主要有“乎、如、若、爾、然”等,如: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論語·泰伯》)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論語·乡党》)
屯如亶如,乘馬班如。(《周易·屯卦》)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衛風·氓》)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潛《桃花源記》)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莊子·養生主》)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2
继续

四、數詞和量詞
(一)數詞
數詞的語法功用和現代漢語基本相同,可以作句子的定語、狀語和謂語,這裏不在重復,現簡單介紹數詞的幾種表示方法。
1、基數的表示法
古代漢語的基數詞主要表示事物或動作行爲的具體數量。表示方法和現代漢語基本一致。例:
京兆尹,元始二年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漢書·地理志》)
晉侯在外十九年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左傳·桓公二年》)
吏二人縛一人詣王。(《晏子春秋·内篇·雜下》)
古代漢語中,“十”表示整數,在表示“十幾”的意思的時候,中間往往加上“有”或“又”以表示區別。例:
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韓非子·五蠹》)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孟子·萬章上》)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爲政》)
2、序數的表示法
序數詞主要表示事物的序列,古代漢語的序數表示法如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詩經·豳風·七月》)
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左傳·宣公十五年》)
蕭何第一,曹參次之。(《史記·蕭相國世家》)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孔雀東南飛》)
3、分數的表示法
古代漢語表示分數的方法不很科學,說法多種多樣,沒有形成一致的表示法。例如要表示“某物的幾分之一”的意思,可以有這樣幾種說法:(1)幾分某之一;(2)幾分之一;(3)幾某之一;(4)幾之一。例:
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漢書·律曆志》)
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史記·貨殖列傳》)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4、概數的表示法
概數就是約數,它表示數目不確定。其表示方法大致有三種類型。
(1)以兩個相鄰的數目連用,來表示數目的不定。例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論語·先進》)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論語·先進》)
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胸藏針下五六寸。(《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2)在數詞後加上表示約數的“可、許、所、餘”等,表示數目的不定。如: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魏學洢《核舟記》)。
父去里所,復還。(《史記·留侯世家》)
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3)在數詞前加“將、且、數”等,表示數目的不定。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孟子·盡心下》)
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上》)
(4)用表示約數的詞。如:
問天子之年,對曰: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禮記·曲禮》)
子來幾日矣?(《孟子·離婁上》)
問鄉之良家其所牧養者幾何人矣。(《管子·問》)
5、虛數的表示法
古漢語常以具體的數位表示虛數。如“一”可以用來表示數量之少,例:
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三、九”可用來表示多數,例:
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為近“利市”三倍。(《周易·說卦》)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輸》)
(二)量詞
量詞是表示事物以及動作行爲單位的詞,多由名詞或動詞演化而來。量詞主要包括事物量詞和動量詞兩類。
古漢語中常見的物量詞如“鈞、仞、鍾、鎰、寸、尺、斗、石、兩、里、畝”等。例:
吾力足以舉百鈞。(《孟子·梁惠王上》)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列子·湯問》)
當秦之隆,黃金萬鎰為用。(《戰國策·秦策》)
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左傳·昭公三年》)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戰國策·趙策》)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古代漢語表示動作行爲的數量詞一般不用量詞,直接把數詞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如:
三周華不注。(《左傳·成公二年》)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於是秦王不懌,爲一擊缶。(《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有時表示動量也可以在數詞後加量詞。例:
孔子遊於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輟。(《莊子·秋水》)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魏志·董遇傳》)
傳吏疑其偽,乃椎鼓數十通。(《後漢書·光武帝紀》)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2
五、副詞
副詞是對動作行爲或者某種性質狀態進行修飾限制的一類詞。它可以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
一、副詞的來源
副詞絕大部分是從動詞、形容詞、名詞、代詞等演化而來的。由於副詞表示的意義比動詞、形容詞、名詞等要虛一些,所以從動詞、形容詞、名詞等向副詞演化的過程是一種虛化過程。如:
“向”,作動詞時有接近的意義,後面可以接表示時間的賓語。例: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陶潛《歲暮和張常侍》)
當表示接近意義的動詞“向”出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等謂語前時,便虛化爲副詞,表示將近的意思。例:
清明前夜炊飯,雞向鳴下熟飯於甕中,以向滿爲限。(賈思勰《齊民要術》)
又表示將要的意思,例:
木欣欣以向榮,泉水涓涓而始流。(陶潛《歸去來兮辭》)
再如:信,作爲形容詞,是言語真實的意思。例:
子以爲我爲不信,我爲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國策·楚策》)
後來虛化爲副詞,是確實、的確的意思。例:
大王信行臣之言。(《戰國策·秦策》)
二、副詞的語法功能
副詞的基本語法功能是作句子的狀語,但有些謂語性的副詞有時也可以作謂語或者補語。作謂語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在一般的陳述句或者疑問句中作謂語,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另一種是在對話中或者複句中單獨成句,例:
公聞其期,曰“可矣。”(《左傳·隱公元年》)
副詞作補語的情況例如:
可謂富貴極矣!(《史記·李斯列傳》)
三、副詞的分類
有關副詞的分類各家說法不一,本書採取常見的分法,將副詞按照其用法分爲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和謙敬副詞六類。下面我們分別予以介紹:

(一)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性質狀態、數量多少的程度,按照其所表達的意義可以分爲三類:
1、表示程度之高、之深。
這一類的副詞主要有:最、至、極、絕(表示最高度)∕大(十分、很)∕太(表示超過一定限度)∕殊、特、尤(特別、非常)∕甚∕良
“最、至、極、絕”等幾個副詞可以表示最高度。例: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戰國策·趙策》)
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才,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沈括《夢溪筆談》)
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爲太子取婦。(《史記·伍子胥列傳》)
“大”表示程度深,可以翻譯爲“很、十分、大大地”等意思,例: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晁錯《削藩傳》)
太,表示超過一定限度,即“過分”的意思。例: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匆。(杜甫《新婚別》)
“殊、特、尤”可以理解爲“特別、非常”的意思。例: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曹操《求賢令》)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歐陽修《醉翁亭記》)
“良”作爲副詞,在漢代主要與“久”連用,“良久”就是“很久”的意思。例:
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爲老,弗許,良久乃許之。(《史記·李將軍列傳》)
六朝以後,良可以修是其他詞語,有“的確”的意思。例:
清榮俊茂,良多趣味。(酈道元《水經注》)
諸將以爲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史記·趙世家》)
“甚”在六朝以前,既可以作狀語,又可以作謂語、主語,是一個形容詞。例:
甚於婦人。(《戰國策·趙策》)
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左傳·襄公十八年》)
苛政暴吏,甚於虎也。(王充《論衡》)
六朝以後,“甚”在接近於口語的文獻中,才專作狀語。例:
好讀書,不求甚解。(陶潛《五柳先生傳》)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
2、表示程度低或輕微
這一類的副詞主要有“少、略、微、稍、頗”等,他們都有“稍微、略微”的意思。先秦表示這類意義一般用“少”,漢代以後才用“略、微、頗”,唐宋以後“稍”才由表示“逐漸”意義的時間副詞分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例:
太后之色少解。(《戰國策·趙策》)
戰少利,陳餘複請兵。(《史記·項羽本紀》)
請略陳固陋。(司馬遷《報任安書》)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項羽本紀》)
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爲,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漢書·王莽傳》)
“稍”起初多爲“逐漸”意思,爲情態副詞。例:
項羽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史記·項羽本紀》
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驢》)
後來才由“稍微”的意思。例:
今將就試,宜稍溫習也。(魏泰《東軒筆錄》)
余稍爲修葺,使不上漏。(歸有光《項脊軒志》)
“頗”在古代有兩種意思:一是程度高,略近於今天的“很、甚、相當地”等。例:
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漢書·張騫傳》)
李翰以文章自名,爲此傳頗詳密。(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一是程度低,爲“稍微、略微”等意思,例: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深者觀蛟龍。(王充《論衡》)
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柳宗元《愚溪詩序》)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加重。
這類副詞一般用在形容詞或者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前而起修飾作用。有“更、加、愈、益、彌、滋”等詞,意思相當於“更加、越”等。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荀子《勸學》)
鄰國之民不加少,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先進》)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王安石《孤桐》)
以虧人逾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傳》)

(二)範圍副詞
範圍副詞用來表示動作行爲施加者的範圍、動作行爲所涉及的範圍或者事物的數量範圍。按照其意義可分爲兩類:
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全部)或很少例外
這一類副詞主要由“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等。例:
是故有天下七十二聖,其法皆不同。(《呂氏春秋·察今》)
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
其妻子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孟子·離婁下》)
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王羲之《蘭亭集序》)
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戰國策·齊策》)
其人一一爲具言所聞。(陶潛《桃花源記》)
於是天月明淨,都無纖翳。(《世說新語·言語》)
“率”表示總括,意思相當於“大都、大致”。例:
至於梁陳間,率不過嘲風月、弄花草而已。(白居易《與元九書》)
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漢書·藝文志序》)
“凡”意義有二,一是用在整個句子前面表示規律性的歸納,意思是“凡是、大凡”。例:
固凡同類者,舉相似也。(《孟子·告子上》)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書·壹言》)
二是用在數詞前面表示總括事物的數量或動作的數量,相當於“總共、共”例:
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爲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二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馬遷《報任安書》)
陳勝王,凡六月。(《史記·陳涉世家》)
2、表示範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這類副詞有“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裁”等,都有“只有、僅僅”等意思。尤其是“但、特、只、直、止、第、獨、徒”等詞古音相近,意義也相近。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名濺濺。(《木蘭辭》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陸遊《示兒》)
然則人之所以爲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此特匹夫之勇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君第重射,吾能令君勝。(《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欲與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
不唯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左傳·隱公十一年》)
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史記·張儀列傳》)
“僅”在古漢語中有兩種意思,一言其多,意思是“接近、幾乎、差不多”。例:
凡枉贈答詩僅百篇。(白居易《與元九書》)
後居南海,僅四十年。(李朝威《柳毅傳》)
二言其少,意思是“只、才、剛剛”等。例: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國策·齊策》)
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史記·樂毅列傳》)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2
(三)時間副詞
時間副詞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表示情況出現和動作進行的時間。按照其時態可以分爲五類:
1、表示已然(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已然語氣。主要有“鄉、向、既、已、業、嘗、曾”等。
“鄉、向”主要表示過去較早的時間,即先前、從前。例:
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固以得汝矣。(《莊子·庚桑楚》)
也可以表示過去較近的時間,即剛才。例:
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論語·顔淵》)
“既、已、業”等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已經完成,相當於已經。往往表示兩事並列,前事完結以後,又出現另一事實或情況。例:
即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
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列傳》)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嘗、曾”主要表示過去作過某事,先秦只用“嘗”,例: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杞上。(《史記·留侯列傳》)
“曾”在先秦漢語中主要表示加強不相信的語氣,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
以君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
老臣病族,曾不能疾走。(《戰國策·趙策》)
“曾”表示“曾經”主要出現在漢代以後,例: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
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2、表示正然(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然語氣。主要有“方、正、適、會”等。
“方”一般只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例: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史記·項羽本紀》)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戰國策·燕策》)
“適、會”可以用於動詞性詞語前,也可以用在主語前。例:
此時魯仲連適遊趙。(《戰國策·趙策》)
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史記·商君列傳》)
“正”的用法語現代漢語一致。例: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摸魚兒》)
3、表示將然(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將然語氣。可以翻譯爲將要、快要、就要等意思,主要有“行、且、將、垂”等。例:
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史記·李將軍列傳》)
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餘歲。(《史記·龜策列傳》)
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潛《歸去來兮辭》)
乘累捷之勢,擊垂亡之國,何患不克?(《資治通鑒·肥水之戰》)
巨是凡人,偏在遠方,行將爲人所並。(《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4、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長短。表示持續時間長的有“長、久、永、素、常”等,有“平素、永遠”等意義;例:
李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鄴三老、廷掾,常歲暮賦斂百姓。(《史記·滑稽列傳》)
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於此乎?(《漢書·韓信傳》)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杜甫《蜀相》)
匪報也,永以爲好也。(《詩經·衛風·木瓜》)
表示持續時間短的有“俄、暫、姑、尋、旋”等,有“不久、立即、暫且”等意義。例:
俄見一門洞開,生降車而入。(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駕鶴上漢,參鸞騰天;暫遊萬里,少別千年。(江淹《別賦》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陶潛《桃花源記》)
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臣意往,飲以莨蕩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史記·扁鵲蒼公列傳》)
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左傳·成公二年》)
5、表示行爲動作的開始與結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開始與最末階段。表示開始的主要有“始、甫”等,例:
其始播百穀。(《詩經·豳風·七月》)
虹始見,萍始生。(《淮南子·時則》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王勃《滕王閣序》)
表示結尾的主要有“竟、卒、終”等,例:
陳涉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史記·陳涉世家》)
卒成帝業。(《史記·李斯列傳》)
騰蛇乘霧,終爲土灰。(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6、表示頻率(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的頻數或行爲動作重復出現。表示頻數的主要有“數、屢、累、亟、驟”等,意義相當於現在的“多次、屢次”。例: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官兵加討,屢爲所敗。(《舊唐書·黃巢傳》)
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三國志·華佗傳》)
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宣子驟諫,公患之。(《左傳·宣公二年》)
表示重復出現的主要有“重、複、又、再”等,例:
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再遊玄都觀》)
“複”多用於行爲動作再次進行。例:
晉侯複假道于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再”古代漢語中表示“第二次”的意思。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四)情態副詞
表示動作行爲進行的方式、速度或者表示一定的情態、語氣。根據情況可分爲三類:
1、表示行爲動作進行的方式
這一類副詞常見的有“俱、並”(表示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市)、“間、微、竊”(表示秘密的、暗中做某事)、“故”(表示故意做某事)、“固”(表示堅決做某事)。例:
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史記·項羽本紀》)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良亡,間行歸漢王。(《史記·留侯世家》)
齊使以爲奇,竊載與之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侯生下見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客語。(《史記·信陵君列傳》)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戰國策·齊策》)
2、表示行爲動作的速度
這類副詞主要有“趣、亟、疾、速、遽、遄”(表示快速)、“漸、浸、稍”(表示逐漸進行)、“卒、猝、忽、溘、乍、暴、頓”(表示倉促、突兀)。(按:有的教材把這類副詞看成時間副詞,也有的教材把“暫、旋”等副詞視爲情態副詞,表示動作行爲的速度。)例:
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史記·項羽本紀》)
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蒲松齡《狼》)
人而無止,胡不遄死。(《詩經·衛風·相鼠》)
我問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左傳·襄公三十三年》)
3、表示一定的語氣(按:有的教材將這類副詞稱作語氣副詞。)
按照所表達的語氣可分爲五類:
A、表確認語氣
主要用於判斷句或表示說理的敍述句,表示確認語氣。主要有“乃、即、必、定、誠\、信、果”等。例: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子皙信美矣。(《左傳·昭公元年》)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禮記·中庸》)
B、表推測、商榷或議論語氣
主要有“其、蓋、殆”等,意思相當於“大概、恐怕”。例: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
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殆有甚矣。(《孟子·梁惠王上》)
C、表示不相信的語氣
主要有“曾”,多與“不”連用,表示不相信或出自意外或加強否定的疑問語氣。例: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其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
D、表示祈使語氣
主要是“其”,本來是表示委婉、測度語氣的詞,測度即含有不確定的成分,用於祈使句,就帶有了希望、請求、勸勉的語氣。例: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傳·僖公四年》)
吾子其無廢先王之功。(《左傳·隱公三年》)
E、表示反詰語氣
這類副詞主要表示反問語氣,有“其、豈、庸、巨(詎)、寧”等詞,意義相當於“難道、哪里、怎麽”。例:
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詎能入乎?(《漢書·高帝紀》)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2
(六)謙敬副詞
表示對別人的尊敬和自謙,多由動詞、形容詞虛化而來。可分爲兩類:
1、表示自謙
通過對自己的謙卑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主要有“敢、竊、忝、猥”等。例:
敢問何謂也?(《左傳·隱公元年》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爲過矣。(李斯《諫逐客疏》)
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廟最宜稱。(《漢書·文帝紀》)
2、表示尊敬
這類副詞主要是表示對別人的尊敬。有“請、敬、謹、幸、惠、辱”等。例:
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梁惠王上》)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國策·趙策》)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秦策》)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左傳·僖公四年》)
除以上所述的副詞之外,還有兩個副詞的用法比較特殊,我們稱之爲指示性的副詞。他們是“相”和“見”,都可以用在及物動詞前作狀語,並且其後不跟賓語。下面簡單予以說明:
相,本位相互之意,爲互指,其主語往往不是單一的,表示雙方施行同一動作行爲,又同時受到對方的支配或影響。後來由雙方的行爲變成其中一方發出行爲,另外一方只是接受。“相”指動作行爲的受事者,而不含施事者。例: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始吾與公爲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時時爲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
“見”原來爲助動詞,用於動詞前,表示主語是動作行爲的受事者,爲晉南北朝時又演變爲副詞,用於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動作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爲“我”或“自己”。例:
凡舉事,無爲親厚者所痛,而爲見仇者所快。(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家屬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陶潛《歸去來兮辭序》
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附:古代漢語常用副詞簡表

類別        意義        例詞
程度副詞        1、表示程度之高、之深        最、至、極、絕∕大、太∕殊、特、尤∕甚∕良
        2、表示程度低或輕微        少、略、微、稍、頗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加重        更、加、愈、益、彌、滋
範圍副詞        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全部)或很少例外        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
        2、表示範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
時間副詞        1、表示已然(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        鄉、向、既、已、業、嘗、曾
        2、表示正然(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        方、正、適、會
        3、表示將然(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        行、且、將、垂
        4、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        長、久、永、素、常∕俄、暫、姑、尋、旋
        5、表示行爲動作的開始與結尾        始、甫∕竟、卒、終
        6、表示頻率(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數、屢、累、亟、驟∕重、複、又、亦、再
情態副詞        1、表示行爲動作進行的方式        俱、並∕間、微、竊∕故∕固
        2、表示行爲動作的速度        趣、亟、疾、速、遽、遄∕漸、浸、稍∕卒、猝、忽、溘、乍、暴、頓
        3、表示一定的語氣        A、表示確認語氣        乃、即、必、定、誠\、信、果
                B、表示推測、商榷或議論語氣        其、蓋、殆
                C、表示不相信的語氣        曾
                D、表示祈使語氣        其
                E、表示反詰語氣        其、豈、庸、巨、寧
否定副詞        1、表示一般性的否定        不、弗、未、莫、罔、亡(無)、無、微、非、匪、否
        2、表示禁阻性的否定        無、勿、毋、莫、休
謙敬副詞        1、表示自謙        敢、竊、忝、猥
        2、表示尊敬        請、敬、謹、幸、惠、辱
指示性副詞        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爲        相
        表示動作行爲的承受者        見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2
继续

六、代詞
代詞是代替名詞以及其他實詞或詞組的詞。主要作用在於行文時避免重復,以求文章簡潔。古代漢語的代詞主要有以下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及無定代詞四類。

一、人稱代詞
根據人稱代詞所表示的物件,可以將其分爲三種人稱:
1、第一人稱代詞
主要代稱說話者本人。常用的有“我、吾、予、余”等,均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例: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莊子·逍遙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知我者,謂我心憂。(《詩經·王風·黍離》)
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左傳·成公二年》)
爾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孫醜上》)
需要注意的是,“吾”在上古漢語的肯定句中一般不作賓語,在否定句中可以,但應該前置。例: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子皮曰:“厚,吾愛之,不吾叛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表示第一人稱的代詞還有“卬、朕、某、儂”等。“朕”先秦可用於所有人,秦始皇以後,只用于皇帝。例: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
“卬”的用例不多,主要作主語,不作定語,少作賓語。例: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詩經·邶風·匏有苦葉》)
2、第二人稱代詞
主要代稱說話的對方。常用的有“女、汝、爾、若、而、乃”等。根據用法可以分爲兩類:“女、汝、爾、若”爲一類,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例: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衛風·碩鼠》)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衛風·碩鼠》)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列子·湯問》)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今爾出於涯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莊子·秋水》)
爾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左傳·襄公十五年》)
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
“而、乃”爲一類,一般作定語,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例: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二年》)
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史記·吳太伯世家》)
朕心朕德惟乃知。(《尚書·康誥》)
就産生時代上看,“汝、乃”等産生較早,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甲文作“女”);“爾”始見於西周文獻(《尚書》、《詩經·大雅》等);“若”不見於《詩》、《書》,多見於西周金文,也當爲西周出現;“而”春秋戰國文獻開始出現。現代常用的“你”,出現在中古以後,可以看成“爾”的繼承形式,在中古以後的口語中逐漸成爲第二人稱代詞的唯一形式。
3、第三人稱代詞
上古漢語中沒有完備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多用“其”“之”“彼”等表示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
“之”表示第三人稱時,多用於賓語。例: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
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隱公元年》)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柳宗元《黔之驢》)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戰國策·趙策》)
“之”有時也可用於指代說話者自己,例: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其”一般只用於定語的位置,有時也可用於兼語句,表示兼語部分的主語語。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又北二十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山海經·北山經》)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列子·湯問》)
“彼”也可指代第三人稱,例: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彼可取而代也(《史記·項羽本紀》)
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作主語,需要作主語時,古代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重復前邊出現的名詞,一是省略主語。例:
比較完備的第三人稱代詞是中古早期才出現的,有“他”“渠”“伊”等。例:
他自姓刁,那得韓盧後也耶?(《晉書·張天錫傳》)
雖與府吏邀,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伊書還。(韋莊《謁金門》)
在上古漢語中,沒有專門表示複數的代詞,需要表示複數時,可以用人稱代詞表示複數,例:
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史記·項羽本紀》)
還可以在代詞後加“儕、輩、屬、等、曹”等一些表示領屬的詞。例:
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避燥濕寒暑。(《左傳·襄公十七年》)
吾屬今爲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小兒輩大破賊\。(《世說新語·雅量》)
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世說新語·德行》)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漢書·馬援傳》)
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史記·平原君列傳》)
古代漢語中還有一些詞,在對話時用於表示自謙和尊敬,表示第一人稱的有“小人、臣、仆、不才、小子”等,表示第二人稱的有“先生、君、卿、足下、閣下”等,這些詞有人看成人稱代詞,有人看成名詞。我們將其看成名詞,不看成代詞。

二、指示代詞
根據指代物件的遠近,可以將其分爲近指、遠指兩大類。
1、近指
表示近指的代詞主要要“此、是、斯、茲、然、之、時”等,相當於現代的“這、這些”。例:
天其承我命於茲新邑。(《尚書·盤庚》)
以此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僖公四年》)
是鳥也,海運\將徙于南溟。(《莊子·逍遙遊》)
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滕文公上》)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左傳·宣公十五年》)
向吾不爲斯役,則久以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之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遊》)
時日何喪,予及汝偕亡。(《尚書·梓材》)
厥初生民,時維薑嫄。(《詩經·大雅·生民》)
2、遠指
表示遠指的代詞有“彼、夫、他”等,意思相當於現代的“那、那個、那些”等。例: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經·魏風·碩鼠》)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傳·僖公三十年》)
“彼、夫”也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具有指示兼稱代作用。“彼”既可以指事物又可以指人,“夫”常用於指人。例:
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詩經·周南·汝墳》)
“其”可以表示特指。例: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史記·滑稽列傳》)
“厥、伊”也用於遠指。例: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詩經·大雅·大明》)
亦悔於厥心。(《左傳·成公三十年》)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我之懷矣,自詒伊阻。(《詩經·邶風·雄雉》)

三、疑問代詞
按照所指稱物件的不同,可以將疑問代詞分爲三類:
1、問人
表示問人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兩個。“誰”可以出現在主語、賓語、定語及謂語的位置上。例:
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史記·孟嘗君列傳》)
寡人將誰朝而可?(《戰國策·燕策》)
且虎兕出於匣,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矣?(《論語·季氏》)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史記·孟嘗君列傳》)
“孰”,主要用於選擇性的疑問句中,一般有先行詞,意思是“哪一個”。例:
吾與城北徐公孰美?(《戰國策·齊策》)
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醜上》)
一般只作主語,很少出現在賓語的位置上。有時也可不用於選擇句中,與“誰”的作用相似,但仍含有選擇的意味。例:
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國語·句踐滅吳》)
“孰”有時也可指物或處所。例:
禮與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孰城?城衛也。(《公羊傳·僖公二年》)
“孰”經常和“與”連用,表示比較,成爲一個專門用來表示比較或選擇的固定結構。例: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戰國策·齊策》)
我孰與皇帝賢?(《史記·酈生列傳》)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有時“孰與”不表疑問,用在反問句中,表示肯定。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荀子·天論》)
在這種反問句中,“孰與”前後可供選擇的兩項優劣分明,一般是肯定後者而否定前者。
2、問事物
表示問事物的疑問代詞主要有“何、曷、胡、奚、惡(w‘)”等詞,意思相當於“什麽”。
何,可以用來問事物,用在賓語、定語的位置上,例:
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敢問何謂也?(《左傳·隱公元年》)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荀子·天論》)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僖公四年》)
常被用來詢問原因或方法,意思相當於“爲什麽”,用作狀語。例:
許子何不爲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孟子·滕文公上》)
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潛《飲酒》)
“曷、胡、奚、惡”等詞,常用來詢問原因,相當於“爲什麽”或“怎麽”,常作狀語。例: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詩經·魏風·伐檀》)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呂氏春秋·察今》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曷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縛者曷爲者也?(《晏子春秋·內篇》)
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許子奚爲不自織?(同上)
舜爲御,堯爲左,禹爲右,入於澤而問牧童,入于水而問漁師,奚故也?其知之審矣。(《呂氏春秋·疑似》)
令朝至暮變,暮至朝變,十日而海內畢矣,奚待期年?(《韓非子·難一》)
若夫乘天地之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
3、問處所
表示問處所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安、焉、奚、惡”等,意思相當於“哪里”或“怎麽”,多用作狀語或賓語。例:
臣在大夏時,見筇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史記·趙世家》)
天下父母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路惡在?(《孟子·盡心上》)
道惡乎往而不存?(《莊子·齊物論》)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2
继续

四、無定代詞
所爲無定代詞,是指該類代詞所指代的是不確指成分。根據所指代的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爲兩類:肯定性的無定代詞和否定性的無定代詞。
1、肯定性的無定代詞
表示肯定性的無定代詞主要是“或”,可以指人或物,意思是“有人、有的”。例: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左傳·襄公十五年》)
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笥。(《水經注·江水》)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2、否定性的無定代詞
表示否定性的無定代詞主要是“莫、靡”,可以指人或物,意思是“沒有人、沒有(事物)”。例: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語·周語上》)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莊子·秋水》)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漢書·藝文志》)

五、輔助性代詞
除了以上幾類代詞之外,古代漢語中還有兩個用法較爲特殊的代詞,他們是“者、所”。這兩個代詞不能單獨使用,主要是和動詞性的結構一起構成名詞性的結構,我們稱他們為“輔助性的代詞”。
“者”主要用在動詞性的詞組後面,構成“者字結構”,將前面的動詞性詞組變成名詞性的詞組。表示動作行爲的發出者,可以翻譯為“……的人(事)”。例: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戰國策·趙策》)
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戰國策·燕策》)
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戰國策·燕策》)
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弔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國語·句踐滅吳》)
“者”的另一種用法,使用栽樹此或者事見此後面,表示一定的範圍(種類)或者時間。例: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論語·顏淵》)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此五者,知勝知道也。(《孫子兵法·謀\攻》)
今者臣來過易水。(《戰國策·燕策》)
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國語·句踐滅吳》)
“所”主要是用在動詞性的詞組前,和該動詞性詞組構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表示動作行爲涉及的對象。可翻譯成“的人(事)”。例:
始臣之解牛時,所見無非牛者。(《莊子·養生主》)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左傳·莊公十年》)
可以補所賢之主,此臣之所大願也,臣何患乎?(《戰國策·秦策》)
附:古代漢語常用代詞簡表

類別        意義        例詞
人稱代詞        1、第一人稱        我、吾、余、予、朕、某
        2、第二人稱        女、汝、若、而、爾、乃
        3、第三人稱        其、之、他、伊、渠
指示代詞        1、近指        此、斯、是、茲、然、之、時
        2、遠指        彼、夫、其、厥、伊
疑問代詞        1、問人        誰、孰
        2、問事        何、曷、胡、奚
        3、問處所        安、焉、奚
無定代詞        1、肯定性的無定代詞        或
        2、否定性的無定代詞        莫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2
2、否定性的無定代詞        莫
第一章    古汉语知识
古今詞義異同
一、古今詞義(辭彙)的傳承與存廢
1、古用今廢詞
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如:
區分牲畜種類的詞: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
古代官職等級: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書、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2、古今義同詞
多爲基本詞彙,古今意義和用法基本相同,個別詞義所指仍有細微差別。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詞義所指的禮儀有了變化。
雷,古今對同一現象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3、古今異義詞
(1)完全不同 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
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王逸注:“綢,縛束也。”今義爲絲織品的名稱。
該:古代常用義爲完備。《楚辭·招魂》:“招具該備,永嘯呼些。”王逸注:“該。亦備也。言撰設甘美招魂之具,靡不畢備,故長嘯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備、該,咸也。”現常用意義爲“應當”。成語“言簡意賅”一詞中,“賅”與“該”義同而形異。
搶:《戰國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莊子·逍遙遊》:“我決起而飛,搶榆枋。”兩處的“搶”皆“碰、撞”之義。
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異 古今意義之間存在細微差別。
給:古常用義爲供給。《戰國策·齊策》:“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今常用義爲給。
勤:古常用義爲辛勞、辛苦,與“逸”相對。《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今常用義爲勤勞、勤快。
勸:古常用義爲鼓勵、勸勉,《國語·越語》:“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今義爲勸说。
訪:古義爲詢問、諮詢。《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訪諸蹇叔。”今義爲探訪、訪問。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
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著差異,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一)詞義範圍不同
詞義範圍主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我們以圓圈表示詞的古義和今義,可以形成以下幾種幾何關係:
在古今詞義的關係上,A圖代表古今意義完全相同,B圖代表古義與今義之間的交叉關係,詞義在發展過中,古義的部分意義消失,今義又産生出來新的意義。這是多數詞義變化的情況。C圖今義包含古義,表示今義擴大。D圖古義包含今義,表示今義縮小。E圖古今意義不在同一個意義範圍,表示詞義轉移。
1、詞義範圍擴大(簡稱詞義擴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採取了全面擴張的方式,使古義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擴大。(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菜:古義專指蔬菜,《說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禮記·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謂芹藻之屬。”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記載:仇泰然對一幕僚說:“某爲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爲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這裏“菜”與“肉”分別畫然。到了吳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該書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來。”這裏的“菜”顯然指前面的“鴨子、雞、魚”等。“菜”的意義演變可以用下圖表示:
        古義        今義
義素一        蔬菜        蔬菜
義素二                肉蛋奶等副食
②睡:古義指打盹。《說文·目部》:“坐寐也。”《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蘇秦列傳》:“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軾《秋聲賦》:“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以上幾例中“睡”均爲“坐寐”義。後來“睡”由“坐寐”發展到各種方式的睡覺。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古義        今義
義素一        打盹        打盹
義素二                其他睡覺方式
③糧:古義指外出時隨身攜帶的(供旅行者吃的)乾糧。《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注:“居家爲食,行道曰糧。”後來泛指各種糧食。《晉書·吳隱之傳》:“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授親族。”《後漢書·和帝紀》:“詔貸被災諸郡民種糧。”這兩處的“糧”均泛指所有糧食,尤其是後面一句,能做種糧的“糧”顯然不是指“乾糧”。現在所說的“糧”也是幹濕生熟均可。
        古義        今義
義素一        (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義素二                其他各種糧食
④江:古專指長江。《水經注·江水》:“江水又東,逕巫峽。”今泛指多條河流。陸雲《答兄平原》:“南津有絕濟,北渚無河梁。”
⑤河:古專指黃河。《山海經·海外北經》:“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今泛指多條河流。杜甫《秋興八首》其七:“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⑥皮:古專指獸皮。今泛指多種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樣的東西。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傅”中的“皮”即爲古義。《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禮記·坊記》鄭玄注:“古者殺牲,食其肉,坐其皮。”
⑦響:古專指回聲。《水經注·江水》:“空穀傳響,哀轉久絕。”今泛指聲音。洛賓王《在獄鳴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宜沈。”
⑧唱:古義指領唱。《詩經·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騰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此外,“雄、雌、牙、齒”等詞也表現出詞義範圍的擴大。
2、詞義範圍縮小(簡稱詞義縮小)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採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縮小。(今義小於古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既有好聞的,也有難聞的;既有香氣,也有臭氣。《周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氣味象蘭草一樣芳香)。”在表示穢氣時在“臭”之前加“惡”,如《禮記·大學》:“如惡惡臭。”“惡臭”指難聞的氣味。後來又泛指各種氣味而專指穢氣,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這裏“臭”和“香”相對,顯然指穢氣。
②宮: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說文·宀部》:“宮,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經典釋文·爾雅音義》:“宮,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爲宮也。”先秦無論貴賤所住的地方皆稱宮,自秦始皇始專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宮”的意義範圍又進一步縮小,現在指一些群衆\集會的地方,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宮”等。
③禽:古義爲飛禽走獸的總稱。《白虎通》:“禽者何?鳥獸之總名。”《周禮·天官·庖人》:“有六禽。”鄭玄注:“宜爲羔、豚、犢、麛、雉、雁。”《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後來詞義範圍縮小專指鳥類,如《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者謂之禽,四足而毛者謂之獸。”
④蟲:古代對動物的總稱。《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後指人以外的其他動物,《西遊記》第一回:“如今人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再後來專指昆蟲。今方言中,鳥稱蟲蟻,麻雀稱小蟲,蛇稱長蟲,虎稱大蟲,仍可見端倪。
⑤瓦:古義指陶器的總名。《說文·瓦部》:“土器已燒之總名。”今專指一種建築材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震。”
⑥穀:古義泛指各種糧食作物。《詩經·豳風·七月》:“其始播百穀。”《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今專指一種農業作物——穀子。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穀》:“凡穀,成熟有早晚。”
⑦子:古義爲子女的總稱。《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後專指兒子。《戰國策·趙策》:“父母之愛其子,則爲之計深遠。”
⑧墳:古義指大土堆。《九歌·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後指墳墓。《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⑨金:古義指金屬的總稱。《說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後專指黃金。《世說新語·德行》:“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
此外,人們的稱謂“朕、丈夫、丈人”等也屬於詞義範圍縮小的例子。
3、詞義範圍轉移(詞義轉移)
詞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係,只是具有一定的聯繫。詞義範圍由某一事類轉移到另一事類,由甲範圍變爲了乙範圍。如:
①羹: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韓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詩《十五從軍行》:“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後來指湯類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羹”“湯”同義連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
古義        今義
帶汁的肉        湯類的食品
②涕:古義指眼淚。《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詩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亨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後來由眼淚變爲鼻涕。上古漢語中一般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於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師表》:“臨表涕零。”
古義        今義
眼淚(自目)        鼻涕(自鼻)
③寺: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後漢書·劉般傳》:“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漢代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外賓的地方。東漢明帝年間,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應邀來洛陽,起先就住在鴻臚寺。不久,在洛陽西門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與安置經傳,並以馱運\經卷的白馬命名,又襲用當時官署之稱,名曰“白馬寺”。隨著弘法運\動的展開,寺院逐漸成爲僧衆\供佛和聚居修行場所的專稱,而其官署之義反而隱沒不見了。
④暫:古義指突然、一下子。《說文·穴部》:“突,犬從穴中暫出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後意義變爲短暫的、短時的,庾信《鏡賦》:“不肯片時入匣裏,暫出園中也自隨。”再後來變爲暫時的意思。
⑤葷: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說文·艸部》:“葷,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後指魚肉等肉類食品,《舊唐書·王維傳》:“居常蔬食,不茹葷血。”范成大《離堆行》:“款門得得酬清樽,椒漿桂酒刪膻葷。”舒夢蘭《遊山日記》:“公已絕葷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⑥湯:古義指熱水。《列子·湯問》:“日中如探湯。”今義指湯類食品或煮飯的汁。
此外,“官、兵”等詞也表現爲詞義的轉移。
(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
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爲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以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但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變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圖所示:
下面我們簡單予以說明。
1、由褒義變爲貶義
①復辟:古義指恢復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感情色彩爲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捲土重來。用作貶義。
②爪牙: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國語·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爲王爪牙,爲國藩垣。”《左傳·成公十二年》:“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爲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後來指壞人的幫兇。
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義中也多用爲褒義。
2、由貶義變爲褒義
①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後漢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爲貶義。今義則用爲褒義。
3、由中性變爲褒義
①祥:古義指吉凶的徵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預兆時爲中性詞。後指吉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爲褒義。
4、由中性變爲貶義
①謗:古義指背後議論人。《左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杜預注:“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史記·夏本紀》:“女無面諛,退而謗予。”賈山《至言》:“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戰國策·齊策》:“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今義則指誹謗、誣陷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②侵: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後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韓非子·內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有些詞意義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異。表現是古義輕今義重或者古義重今義輕。
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
①誅:古義爲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後來詞義變重,成爲“殺”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成語有“天誅地滅”。
②恨:古義指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洛陽伽藍記》:“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今義指痛恨,詞義程度明顯加重。李賀《老夫采玉歌》:“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
①怨:古義指痛恨。《史記·淮陰侯列傳》:“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記·袁盎列傳》:“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秦本紀》:“繆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後指埋怨,《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②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說文·貝部》:“購,以財有所求也。”《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今義指一般的購買。《清史稿·兵志》:“請令兩廣督臣續購大小洋炮。”
另外“感激”一詞意義也是由重變輕。
古今詞義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上幾個方面,每一個方面又不是孤立的,一個詞意義的變化往往貫穿著幾個方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古今爲一對相對的意義或時間概念。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3
继续

第一章    文选
九方臯相馬      《列子·說符》
【《列子》介紹】《漢書·藝文志》載《列子》八篇,作者爲列禦寇,但早已失傳。現存的八篇,是魏晉時期人搜集有關列禦寇的資料編成的,其中有些篇目可能是原書的佚文。書中表現的是魏晉時期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有些地方還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影響。但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對後人有一定的啓發教育作用。
《列子》有晉人張湛的注本八卷,今人楊伯峻的《列子集釋》可供參考。
【題解】本篇選自《列子·說符》。這則寓言通過九方臯求取千里馬的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有所大成,必有所小棄。因此,善於使用人才的人,應求其大節,不必苛責小事。故事還教育人們,看問題要看事實,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①?”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天下之馬,若滅若明,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m‹)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④。臣有所與共擔纆(m)薪菜者,有九方臯,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⑤。”
【注釋】①秦穆公: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  伯樂:姓孫,名陽。古代有名的相馬專家。  年:年歲。  長:年歲高,年老。  子姓:子孫。  者:和“求馬”組成名詞性的結構,表示“求馬的人”。
②良馬:一般的好馬。與“天下之馬(千里馬)”相對。  形容筋骨:指馬的形體筋骨長相等外在的特點,這些特點一般人就可以看出。這裏名詞作狀語,從“形容筋骨”等方面。  形容:指行貌。與今義不同。
③天下之馬:指天下特出的好馬,即千里馬。  若滅若明,若亡若失:指千里馬的形態特徵,若明若暗,若有若無,恍惚迷離,很不容易識別。意思是千里馬是不能夠通過形態特徵來相的。
若此者:象這樣的馬。  絕塵弭轍:形容馬跑得非常快。奔跑是不會揚起塵土也不會留下足迹。  弭:消失。  轍:車轍,這裏指蹄迹。
④下才:指才能一般。  “可告”兩句:能夠教會他們相一般的好馬而不能教會他們相天下特出的千里馬。
⑤所與:“所”加“與”,相當於“與之”,在一起幹事的人。  共:一起。  擔纆:用繩索擔負東西。  纆:繩索。  薪菜:打柴草。  菜:通“采”。  九方臯:人名,複姓九方,《淮南子》及《呂氏春秋》作“九方堙”,《莊子》作“九方歅”。  此:這個人。  於:介詞,對於。  非臣之下:不在臣之下。  見:謁見。  使動用法,使……謁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①。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②。”穆公曰:“何馬也③?”對曰:“牝(pŒn)而黃④。”使人往取之,牡而驪(lŒ)⑤。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⑥?”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⑦!若臯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麤(c‘),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⑧。若臯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⑨!”馬至,果天下之馬也⑩。
【注釋】①見:召見。  行:出行,外出,往。  求:尋求。②反:“返”的古字。  報:回報、報告。  沙丘:地名。
③何馬:什麽樣的馬。④牝而黃:黃色的母馬。  牝:雌性的動物。⑤取:牽來、取來。  牡而驪:黑色的公馬。  牡:雄性的動物。
⑥敗:糟糕,壞,失敗。  色物:毛色。  牝牡:公母。  尚:尚且。  弗:不。何馬之能知:能知何馬。賓語“何馬”用代詞“之”複指而前置。⑦喟然:歎息的樣子。  太息:長聲歎息。  一:專心,專一。也可理解爲副詞,加強語氣,相當於“竟”。  是:代詞,這。  乃:情態副詞,起強調語氣的作用,意思如“正是、就是”。  其:指九方臯相馬的方法。  千萬臣而無數者:意思是比我強千萬倍甚至無數倍。⑧天機:天地間的玄機,指事物的精微。  忘:忽視,遺忘。  麤:同“粗”。  在:省察,注重。 “麤”與“外”指“色物牝牡”等外在特點,“精”與“內”指“天機”,事物的內在特點、本質。  所見:所應當看見(關注)的地方。  不見:不必看見(關注)的地方。  視:考察,觀察。  遺:抛棄,丟開。 “所見”、“所視”指必須注意必須觀察之處,即“精”與“內”、“天機”。“所不見”、“所不視”指不必注意不必觀察之處,即“麤”與“外”、“色物牝牡”。⑨“若臯”句:象九方臯這樣善於相馬的人,實在是有比千里馬更可貴的地方啊。  乃:情態副詞,表強調語氣。  乎:介詞,相當於“於”,表比較。⑩至:到來。果:副詞,果然。
景公射出質     《說苑·君道》
【《說苑》介紹】《說苑》共二十卷,爲東漢劉向撰。所錄多爲可以爲人取法的逸聞佚事。按其性質內容分類編纂爲君道、臣術等二十卷。其故事多短小精煉哲理精深宏富。該書對校勘古籍整理文獻有一定參考的作用。
《說苑》歷史上無人註疏,今人趙善詒《說苑疏證》及臺灣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可參考。
【題解】本文選自《說苑》卷一《君道》,通過齊景公射箭出質而群臣唱善弦章進諫的故事,說明了齊景公的善於納諫、弦章的善於進諫和廉潔,爲作君臣者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東西。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①。公作色太息,播弓矢②。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未嘗聞吾過不善。今射出質,而唱善者若出一口③。”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色。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夫尺蠖食黃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君其猶有諂人之言乎④?”公曰:“善。今日之言,章爲君,我爲臣⑤。”是時海人入魚,公以五十乘賜弦章歸,魚乘塞塗⑥。撫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今諸臣諂諛以干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輔於君未見於衆\,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⑦。”固辭魚不受⑧。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⑨。”
【注釋】①晏子:晏嬰,齊人,春秋時期有名的賢臣。其事《史記》有傳。  沒:同“歿”。  有:通“又”。  景公:齊景公,名杵臼,西元前547年至西元前490年在位。  飲:使動用法。射:射箭。  出質:沒射中靶子。  質:箭靶。  唱善:叫好。
②作色:變色。  太息:歎息。  播:通“簸”,搖動。③弦章:春秋齊人,名賓胥無,字弦章,桓公時爲大司理(主管獄訟)。  於今:至今。  過:有人認爲此字是衍文。④不肖:不賢,不像樣。  知:同“智”。  犯:冒犯。  顔色:臉色。  服:順從。
嗜:嗜好。  食:使動用法。  尺蠖:一種昆蟲,行走時先屈後伸。傳說食黃則黃、食青則青。  蒼:草青色。  其:表推測語氣。  猶:尚且。  諂人:諂邪小人。⑤章爲君,我爲臣:弦章是國君,我是臣子。⑥海人:漁人。  入:進獻。  魚乘:載魚的車子。  塞途:堵滿了道路。⑦禦:禦者。  曩者:先前,以前。  欲:想要。  若:代詞,這些。  辭:推辭,拒絕。  掩:掩蓋,掩飾。  幹利:求取利益。  輔:輔助。  見於衆\:爲衆\人所見。順:順應。  欲:欲望。⑧固:堅決。⑨廉:廉潔。
附《晏子春秋·外篇》文: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晏子沒後,不復聞不善之事。”弦章對曰:“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尺蠖食黃則黃,食蒼則蒼是也。?”公曰:“善。吾不食諂人以言也。”以魚五十乘賜弦章,章歸,魚車塞塗,撫其御之手,曰:“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之。今諸臣諛以干利,吾若受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固辭魚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
扁鵲之衛     《新語·資質》
【《新語》介紹】
《新語》共十二篇,依次是道基、術事、輔政、無爲、辨惑、慎微、資質、至德、懷慮、本行、明誠\、思務,漢陸賈撰。陸賈,楚人,西漢初任漢高祖時太中大夫,深得漢高祖信任。陸賈隨漢高祖初定天下,因善辯聞名。陸賈在漢高祖前常稱詩書,後應漢高祖之命,撰文敍述古今成敗得失天下的道理,爲高祖稱善,時人稱其書爲《新語》。
【題解】
本文選自《新語》第七章《資質》,通過“扁鵲在衛不受重用”的故事說明“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的道理,故事雖短小卻寓意深刻。
昔扁鵲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衛①。衛人有病將死者,扁鵲至其家,欲爲治之②。病者之父謂扁鵲曰:“吾子病甚篤,將爲迎良醫治,非子所能治也③。”退而不用④。乃使靈巫求福請命,對扁鵲而呪(zhu)⑤。病者卒死,靈巫不能治也⑥。夫扁鵲,天下之良醫,而不能與靈巫爭用者,知與不知也⑦。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⑧。
【注釋】①昔:往昔,以前。多用於追敍往事。  扁鵲:春秋時名醫,姓秦,名越人,因醫術高明人稱扁鵲。扁鵲是傳說中黃帝時的名醫。《史記》有《扁鵲倉公列傳》。  居宋:住在宋國。  宋:春秋諸侯國,商代後裔,子姓,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得罪:獲罪。  出亡:逃亡。  之:到……去。  衛:春秋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康叔于殷,故城在朝歌(今河南淇縣),轄地在今河北南部與河南北部一帶。②至:到。  其:指患者。③甚:很。  篤:深,嚴重。  良醫:醫術高明的好醫生。④退:推辭。⑤乃:於是,竟。  靈巫:巫師。  求福請命:請求上天賜福保命。  呪:禱\告,後指方士等自稱可以驅鬼求神的口訣。⑥卒:最終。⑦爭:競爭。  用:聘用。  知:同“智”。
⑧故:所一。  廣藏而狹棄:廣泛收藏而較小的捨棄。  斯:代詞,此。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3
继续

第二章    古汉语知识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何为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  ,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三、引申义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例:
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        早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        朝见、上朝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        朝堂、朝廷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代
朝,甲文作   ,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有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        ②上朝、朝见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本义         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可以类比,因以为引申。)
形貌形状  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功能作用  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方式情态  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奋蹄。(《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2、相关(有关联,可以以此代彼)
标志作用  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动作代表主客体  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以性状代人  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以方位处所指人  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3、相因(有因果条件关系)如:危,本指高,后指危险。
五、词义引申举例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  、 ,《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腰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中间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拦截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要挟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求得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需要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隄(堤)也。”
①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        堤坝
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堵水、防止水患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杜渐防萌。(《后汉书·丁鸿传》)        禁止、防备、防止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约束
⑤君子行有防表。        规范、标准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    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竹节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木节、草节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关节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季节、节气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        节奏、节拍
⑥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        气节、节操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礼节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节约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汉书·苏建传》) 旌节、节杖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3
继续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③关节(用于动物)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①竹节    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⑦礼节(用于社会)
⑧节约(用于用度)
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
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
①  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2、问:《说文》:“讯也。”
①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询问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        问候、慰问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        审问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责问、追究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音讯
⑥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过问、干预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   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3、贱:《说文》:“贾少也。”
①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价钱低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韩非子·有度》)        地位低下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轻视
④老臣贱息舒祺,年少,不肖。(《战国策·赵策》)        自谦词

“贱”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地位低下、卑贱
①价钱低   ③轻视、认为卑贱
④自谦词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所有的引申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就象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叫作辐射式(或放射式)引申。
(三)综合式引申:
1、信:《说文》:“诚也。”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言语真实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论语·学而》)        诚信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相信
④舜其信仁乎?(《韩非子·难一》)        的确
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史记·外戚世家》)        信物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信使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音信
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        书信

“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
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  ③相信
④的确
⑤信物  ⑥信使   ⑦音信   ⑧书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2、任:
①是任是负。(《诗经·大雅·生民》)        抱
②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商君书·弱民》)        担子
③以为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责任、任务
④秦任商君国以富强。(《盐铁论·非鞅》)        任用
⑤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白居易《题山石榴花》)        任凭
⑥众怒难任。(《左传·僖公十五年》)        承担、担当
⑦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须立秋。(《后汉书·章帝纪》)        担保
⑧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任

“任”的引申线索可图示如下:
②担子   ③责任、任务   ④任用   ⑤任凭
①抱
⑥承担、担当   ⑦担保   ⑧信任
从“任”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第六两项意义均为直接引申义,后面的义项又分别以这两个义项作为依据辗转再引申,整个引申脉络也体现为复合式的引申。
六、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一)由具体到一般。如:
道:本义指道路,例: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
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例:
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
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二)由个别到一般。如: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例:
谁知鸟之雌雄。(《诗经·小雅·正月》)
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三)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三年)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3
第二章    文选
鄭伯克段於鄢     《左傳·隱公元年》文章略
【《左传》介绍】《左传》,《史记》始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作者据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今人则多认为出自战国初期人之手。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故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以春秋时期鲁国十二位国君的世次及在位时间为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实际上记事到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记载了两百多年间列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礼俗等方面的重要活动,是研究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文献。
《左传》在文学语言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记述复杂纷繁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也善于用写实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鲜明地表现历史人物的面貌和性格。对外交辞令的描写更是写得委婉动听、刚柔得宜。这对后代文学、史学和语言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以后,为《左传》作注的很多,晋杜预将《左传》分年编附于《春秋》之后用它来解释《春秋》,同时加进自己的注解,称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代孔颖达对《左传》和杜预的注又作了新的注解,合称为《春秋左传注疏》,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今人的注本主要有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
【题解】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题目借用《春秋经·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语。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贵族之间争夺权势的战争也同时加剧起来。本文叙述了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它描写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其母姜氏的偏心狠毒和其弟共叔段的贪婪愚蠢,表现了郑国统治者母子、兄弟之间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斗争。全文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情节曲折,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齊晉鞌之戰   《左傳·成公二年》
【题解】本篇选自《左传·成公二年》,题目是后加的。鞌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公元前589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卫向晋国求援,于是在齐晋之间发生了这次战争。《左传》记述鞌之战的文字较长,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篇通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示了鞌之战的整个过程,揭示了这次战争胜负的原因是由于齐军骄傲轻敌,晋军同仇敌忾。当然,由于作者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从各国政治、经济的背景上来揭示战争的实质。至于那些占卜或做梦灵验之类的描写,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癸酉,師陳於鞌(n)①。邴(b‹ng)夏御齊侯,逢(p‚ng)丑父為右②。晉解張御郤(xŒ)克,鄭丘緩為右③。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④。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j”),未絕鼓音。曰:“余病矣⑤。”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⑥。”緩曰:“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⑦!”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hu„n)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⑧!”左并轡\,右援枹(f’)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⑨。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⑩。
【註釋】①癸酉: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  陳:“陣”的古字。  鞌:齊地名,在今山東省濟南市附近。
②邴夏:人名。  御齊侯:為齊侯駕車。  逢丑父:人名。  右:車右,又稱驂乘。多由勇猛之人擔任,戰鬥中負責保護尊者。
③解張:人名。  郤克:今大夫,本此戰鬥晉軍的主帥。  鄭丘緩:人名。④姑:姑且。  翦滅:消滅。  此:晉軍。  朝食:吃早飯。  介馬:給馬披上鎧甲。  馳之:指驅馬進軍。⑤屨:鞋子。  病:傷勢嚴重。⑥張侯:解張。  合:兩軍交戰。  貫:穿。  朱殷:染成黑紅色。  吾子:對對方的尊稱。⑦識:知道,了解。  然:表轉折,然而。⑧殿:鎮守。  集事:成事。  擐甲:穿上鎧甲。⑨并轡\:把兩手中的繮繩交到一隻手中。  枹:鼓棰。⑩周:圍繞。
韓厥夢子輿謂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從齊侯①。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②。”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③。”射其左,越於車下;射其右,斃於車中④。綦(qŠ)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⑤。”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⑥。韓厥俛(f“)定其右⑦。
【註釋】①韓厥:晉大夫,鞌之戰中任晉軍司馬。  子輿:韓厥的父親。  旦辟左右:次日早上作戰時避開左右位置。  中御:在中間駕車。按制度,韓厥在車中應處在車左的位置。  從:追趕。②君子:貴族。③非禮:不合禮制。④左:車左。  越:墜落。  斃:倒下。先秦漢語中的“斃”一般沒有死去的意思。⑤綦毋張:晉大夫。  喪車:作戰中戰車損壞。  寓乘:搭車。⑥從左右:站在左右兩邊。  肘:名詞作動詞。用肘撞。⑦俛:同“俯”。
逢丑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gu„)於木而止①。丑父寢於轏(zh„n)中,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②。韓厥執縶(zhŠ)馬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曰:“寡君使群臣為魯衛請,曰:‘無令輿師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且懼奔辟而忝兩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攝官承乏③。”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鄭周父御佐車,宛茷為右,載齊侯以免④。韓厥獻丑父,郤獻子將戮之⑤。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⑥?”郤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⑦。”乃免之。
【註釋】①易位:交換位置。按制度,齊侯處於車中間的位置,丑父在車右的位置。古代作戰中,甲士從服飾上不容易看出身份,只能從車中的位置上分析。  及:到達。  驂:兩邊駕車的馬。  絓\:絆住。②轏:輕便的戰車。  匿:隱瞞。及:追上。③縶:絆馬索。  輿師:軍隊。  屬當戎行:真巧碰上國君的軍隊。  奔辟:躲開。  忝:使……受辱。  戎士:戰士。  敏:聰明。  攝官承乏:在人才缺乏的時候臨時承擔一定的官職。④如:到……去。  鄭周父:人名。  佐車:副車。  宛茷:人名。⑤郤獻子:郤克。⑥任:承擔。  為戮:被殺。“為”字式的被動句。⑦難:意動用法,以……爲難。  免:使動用法,使……免。  祥:吉利。  勸:勸勉。
祁奚救叔向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題解】本文選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題目爲後來所加。晉國的欒桓子娶了范宣子的女兒做妻子,生下懷子。范鞅因曾受欒氏之逼而出逃,後回國,因而怨恨欒氏。桓子死後,其妻欒祁同其室老州賓私通,州賓幾乎侵佔了欒氏的全部家產。懷子很擔心,欒祁害怕懷子討伐,就向范宣子誣告懷子欲作亂。范宣子就趁機驅逐了懷子,殺了懷子手下十幾人,並因連坐罪囚禁了叔向。
樂王鮒自願見叔向,要求替叔向說情。但叔向不答應,認爲能解救自己的人只能是大夫祁奚。晉侯向樂王鮒詢問叔向的罪過,樂王鮒就說了叔向的壞話。祁奚聽說後火速去見范宣子,說服范宣子及晉侯釋放了叔向。文章通過不同人的表現反映了樂王鮒落井下石的品質及祁奚施德不求回報的品德。語言生動,形象鮮明。
欒桓子娶於范宣子,生懷子①。范鞅以其亡也,怨欒氏,故與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②。桓子卒,欒祁與其老州賓通,幾亡室矣③。懷子患之,祁懼其討也,愬諸宣子曰:“盈將為亂,以范氏為死桓主而專政矣④,曰:‘吾父逐鞅也,不怒而以寵報之,又與吾同官而專之。吾父死而益富。死吾父而專於國,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⑤。’其謀\如是,懼害於主,吾不敢不言⑥。”范鞅為之徵⑦。懷子好施,士多歸之。宣子為其多士也,信之⑧。懷子為下卿,宣子使城著而遂逐之⑨。秋,欒盈出奔楚。宣子殺箕遺、黃淵、嘉父、司空靖、邴豫、董叔、邴師、申書、羊舌虎、叔羆,囚伯華、叔向、籍偃⑩。
【注釋】(本文摘用楊伯峻《春秋左傳注》)①桓子:欒黶(音雁)。  宣子:士匄。  懷子:欒盈。欒桓子娶士匄(音概)之女。
②范鞅:士鞅,士匄之子,因欒黶所迫奔秦。見《襄公十四年傳》。  “故與”句:二人同為公族大夫。見《十六年傳》。  不相能:猶言不相得,不能共處。③欒祁:欒黶之妻,士匄之女,欒盈之母。 范氏傳為堯之後代,本姓祁,周時婦女舉姓不氏,故曰欒祁。  老:即室老,大夫家臣之長。  幾亡室:欒氏之財貨幾乎全為其宰州賓所佔。④愬:訴。  “以范”句:此時范宣子將中軍,欒黶已死,故祁誣欒盈,謂盈以欒黶之死係出范氏毒手。⑤吾父:指欒黶。  不怒:謂士鞅返國而宣子不怒。  寵報之:謂為公族大夫。  “又與”句:同為公族大夫而專任其事。  益富:范氏益富。⑥“死吾父”句:祁誣盈寧死而將作難。  主:欒祁謂士匄爲主,此女稱父爲主。⑦徵:證也。⑧施:施捨,與人以惠。⑨城:築城。  著:高士奇《地名考略》疑著即著庸,晉地名。⑩“箕遺”等:杜注:“十子皆晉大夫,欒盈之黨也。”  羊舌虎:叔向之弟。  “囚伯華”句:古人連坐罪。
人謂叔向曰:“子離於罪,其為不知乎①?”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②。”樂王鮒見叔向曰:“吾為子請。”叔向弗應。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③。叔向曰:“必祁大夫④。”室老聞之,曰:“樂王鮒言於君,無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許。祁大夫所不能也,而必曰由之,何也⑤?”叔向曰:“樂王鮒,從君者也,何能行⑥?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内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⑦?《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夫子覺者也⑧。”
【注釋】①離,同罹。  知,同智。②“與其”句:比之於死亡如何?言雖受囚而勝於死。  詩:為逸詩。今《詩小雅采菽》卒章有云:“優哉遊哉,亦是戾矣。”不但末句不同,詩義亦異。人以叔向不附范氏為不智,叔向以悠游卒歲,於各大家族之爭不介入為智。叔向之被囚,僅因爲虎之兄耳。③出:樂王鮒出。  不拜:叔向不拜。  “其人”句:叔向的手下人都責備他。④“必祁”句:杜注:“祁大夫,祁奚也。食邑於祁,因以為氏。”句謂能救我者必祁大夫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⑤室老:羊舌氏家臣之長。⑥“從君”句:於君無不聽從。⑦“祁大夫”句:見《襄公三年傳》。  其,用法同豈。⑧詩為《詩大雅抑》,毛傳:“覺,直也。”其實“有覺”為一詞,正直之貌,形容德行之正直。  夫子:對第三人之敬稱,此指祁奚,謂祁奚為正直之人。
晉侯問叔向之罪於樂王鮒。對曰:“不棄其親,其有焉①。”於是祁奚老矣,聞之,乘馹而見宣子②,曰:“《詩》曰:‘惠我無疆,子孫保之③。’《書》曰:‘聖有謩勳,明徵定保④。’夫謀\而鮮過、惠訓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猶將十世宥之,以勸能者⑤。今壹不免其身,以棄社稷,不亦惑乎?鯀殛而禹興;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管蔡為戮,周公右王⑥。若之何其以虎也棄社稷?子為善,誰敢不勉?多殺何為?”宣子說,與之乘,以言諸公而免之⑦。不見叔向而歸,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⑧。
注釋】①其親:指羊舌虎。謂叔向不棄兄弟。  “其有”句:可能同謀\。此因叔向不應反而落井下石。②祁奚請老在三年,十六年又出為公族大夫,至此又六年,復告老家居。  馹:音日,傳車。當此時祁奚所居或距離晉都新絳遠,故稱傳取其快速。③《詩周頌烈文》④逸《書》文,偽古文篹入《胤征》。  謩:同謨(音摩),謀\略。  勳:借為訓,偽《胤征》即改作訓。句言有謀\略、有訓誨者,當明信而安保之。⑤社稷之固:猶言國家之柱石。  十世宥之:宥之十代。⑥“鯀殛”句:鯀治水無功,舜流放之,又用其子禹,卒成功。  “伊尹”句:伊尹本為商湯之相。大甲,湯之孫,即位荒淫。伊尹逐之居於桐宮三年,俟大甲改過而使之復位,己為相。大甲終無怨色。  “管蔡”句:管叔、蔡叔、周公並為兄弟,管、蔡叛周,助殷之謀\復國者,周公終殺管、蔡,平定叛亂,贊助成王。 數句先言父子不相及,次言君臣不相怨,再言兄弟不相同。⑦“與之乘”句:祁奚乘傳車,不可以朝,故士匄與之乘。向晉平公進言而赦免叔向。⑧“不見”句:祁奚已救叔向,不見之而歸,與樂王鮒未救叔向先市惠者相反。  “叔向”句:叔向亦不向祁奚告己已被赦免而趨朝。
附:《祁奚薦賢》(《左传·襄公三年》)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虎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爲中軍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爲諂;立其子,不爲比;舉其偏,不爲黨。《商書》曰:‘無偏無党,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得位,建一官而三官成,能舉善也。夫唯善,故能舉其類。《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題解】
本文選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題目爲後來所加。魯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秋天,齊國出兵攻打晉國。出兵後齊莊公又害怕,派人到楚國請求救兵。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夏,晉平公、魯襄公、宋平公、衛獻公、曹武公等人會盟,商討攻打齊國。二十四年冬,楚康王出兵攻打鄭國來救援齊國,諸侯回軍救援鄭國。晉平公派張骼、輔躒到楚軍挑戰,向鄭國求取禦者。本文反映的就是鄭國的禦者宛射犬受到委屈後和張骼、輔躒二人到楚軍營作戰時的情形。文章通過細節的描寫,形象地表現了宛射犬不受委屈的鮮明個性。
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次於棘澤①。諸侯還救鄭。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求御於鄭②。鄭人卜宛射犬,吉③。子大叔戒之曰:“大國之人,不可與也④。”對曰:“無有衆\寡,其上一也⑤。”大叔曰:“不然。部婁無松柏⑥。”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⑦;既食,而後食之⑧。
【注釋】(本文摘用楊伯峻《春秋左傳注》)①冬:襄公二十四年冬。  救齊:應齊之請。  門於東門:攻打城門於鄭東門。  次於棘澤:臨時駐扎於棘澤(今河南省新鄭縣東南,近長葛)。②還救鄭:還師救鄭。  致楚師:挑戰楚師。  求御於鄭:杜注:欲得鄭人自御知其地利故也。③“鄭人卜”句:宛射犬,鄭公孫,食邑於宛,故曰宛射犬,宛在今許昌市北。  卜,通過占卜挑選駕車之人。④“子大叔”句:子大叔告誡宛射犬。  與:敵、當。大國之人不可與之平行抗禮。⑤“無有”句:國家不論大小及兵力多少,我作爲御者,地位在於車左、車右之上,是各國相同的。⑥“部婁”句:部婁,又作附婁、培婁,小土山。小土山不生大樹,言小國不可與大國平行。⑦“二子”句:吃飯時,張骼、輔躒二人坐於帳中,使宛射犬坐在帳外。⑧“既食”句:二子先食,食畢,而後使宛射犬食。
使御廣車而行,己皆乘乘車①。將及楚師,而後從之乘,皆踞轉而鼓琴②。近,不告而馳之③。皆取胄於櫜而胄,入壘,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挾囚④。弗待而出,皆超乘,抽弓而射⑤。既免,復踞轉而鼓琴,曰:“公孫!同乘,兄弟也,胡再不謀\⑥?”對曰:“曩者志入而已,今則怯也⑦。”皆笑,曰:“公孫之亟也⑧!”
【注釋】①廣車,攻敵之車。  乘車:平日所乘之戰車,非單車挑戰之廣車。②“將及”句:將近楚軍營,而後捨己車,從宛射犬所駕之廣車登之。  “皆踞轉”句:二人皆蹲於轉上彈琴。  轉,軫,車後橫木。③近:已近楚軍營。  不告而馳之:宛射犬不告二人而馳車以入④胄:音宙,頭盔。  櫜,音高,指盛放甲胄的囊。  入壘:進入楚軍營壘。  搏人以投:與楚兵搏鬥,捕之以向其他楚營之兵投擲。  收禽挾囚:禽同擒,所擒獲之楚兵。此與囚異詞同義。或收之,或挾於腋下。⑤弗待而出:射犬又不待二人,獨自馳車出敵營。  皆超乘:二人皆跳上車。  抽弓而射:弓本插於兵車兩旁,二人既上車,為抗擊追兵,故抽弓以射。⑥既免:已脫離險境。  公孫:宛射犬。  “同乘”句:同車而戰,即為兄弟,何故入馳、出壘兩次都不打招呼?⑦曩者:先前,指“不告而馳”。  志入:心意專於入敵人營壘,無暇及謀\。  今:指“弗待而出”。  怯:心怯敵衆\我寡迫不及待。⑧皆笑:二人知其為托詞。亟:杜注:“亟,急也。言其性急不能受屈。”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7
第三章    古汉语知识
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汉字学是传统小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涉及到汉字的起源、形体、结构和沿革等方面。本课程拟对这些内容作较全面的介绍,侧重点是汉字的结构及《说文》部首。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可以从形体演变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特点,如图画性、符号性,笔画的块面形、线条形,圆转形,方折形,连笔、断笔,曲笔、直笔,等等。也可以从书法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特点,如上紧下松,内圆外方,画长撇短(如右),画短直长,撇捺宜伸(如本),上下呼应(如皇),左右避让(如妙),等等。也可以从造字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方式,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等。这里所谈的汉字结构是指汉字造字的结构。
汉字的形体和词的本义有密切的联系,分析汉字的结构,目的在于探求词的本义,以便根据本义以简驭繁地掌握词的引申义。
我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所谓“六书”,就是古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尽管六书理论有缺点,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它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为至,它仍然是最具权威的理论,近代和现在有人曾提出三书说(如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的“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书说),却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接受。
一、六书名称的由来
“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后来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和郑众的《周礼注》都曾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后叙》中不但列出了六书的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这三家使用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各有所不用,兹对比如下: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后人经过研究,认为班固的排列顺序比较合理,而许慎的名称比较合理,于是便采用了班固的顺序,采用了许慎的名称和定义。这三家之中,许慎对六书的研究是最全面最深入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六书的理论对九千多个篆文进行了分析归类,使六书成为我国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二、六书的内容
1.象形  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
       甲文:         金:         小篆:日 月
象形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构成字形的造字方法。因为所描画的是“物”,所以记录的词一般都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又因为象形字不是图画而是文字符号,所以对事物的描摹不需要很细致,只要画出轮廓或某个突出的特征能与其他字形区别开来即可。又如:
斤:  甲   金斤篆 《说文》:“斫木也。”《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行:  甲 行小篆  《说文》:“人之步趋也。”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其:  甲    金   篆
文:文篆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豆:豆篆  《说文》:“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
而:而篆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  甲 干篆 《说文》:“犯也。从反入,从一。”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皿:皿篆  《说文》:“饭食之用器也。象形。”
弓:弓篆  《说文》:“以近穷远。象形。”
羽:  甲 羽篆  《说文》:“鸟长毛也。象形。”
自:  甲 自篆  《说文》:“鼻也。象鼻形。”
心:心篆  《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
止:  甲   金 止篆  《说文》:“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按:《说文》误,据甲文“止”象人脚形,本义是脚。《汉书·刑法志》:“当斩左右止者,笞五百。”
大:   甲 大篆 《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雨:   甲   金 雨篆  《说文》:“水从云下也。一象天,    象云,水    其间也。”
人:   甲 人篆  《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
子:   甲    金 子篆  《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
禾: 禾篆  《说文》:“嘉榖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
来:  甲 来篆   《说文》:“周所受瑞麦。”
贝:  甲 贝篆   《说文》:“海介虫也。……象形。”
网:  甲   金 网篆  (同部字:罩、罟、罪、罗)
豕:  甲   金 豕篆  《说文》:“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
牛:  甲   金 牛篆  《说文》:“大牲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
木:  甲 木篆   《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  ,下象其根。”
舟:  甲 舟篆  《说文》:“船也。……象形。”
云:  甲 云篆  《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雲回转形。”
电:  甲 电篆  《说文》:“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按:据甲文电象闪电之形。
水:  甲 水篆  《说文》:“准也。……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山:  金 山篆  《说文》:“宣也。……象形。”
鸟:  甲 鸟篆  《说文》:“长尾禽总名也。象形。”
羊:  甲   金 羊篆  《说文》:“祥也。从  ,象头、角、足、尾之形。”
马:  甲   金 马篆  《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龟:  甲 龟篆  《说文》:“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与它头同。……象足、甲、尾之形。”按:据甲文,龟象独体象形字。
鹿:  甲 鹿篆  《说文》:“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
田:田篆  《说文》:“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
鱼:  甲   金 鱼篆  《说文》:“水虫也。象形。”
永:永篆  《说文》:“长也。象水坙理之长。”
虎:虎篆  《说文》:“山兽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
角:角篆  《说文》:“兽角也。象形。”
象:象篆   《说文》:“长鼻牙,南越大兽。……        象耳、牙、四足之形。”
虫(huì):虫篆   《说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
女:  甲 女篆  《说文》:“妇人也。象形。”
犬:  甲 犬篆  《说文》:“狗之有县蹏tí者也。象形。”
少数象形字有辅助性符号,例如:
葉:  甲 叶篆   甲文不但画出树叶,还画出树的枝干作为辅助性符号。
眉:  甲 眉篆   甲文突出眉,“目”作为辅助性符号。
瓜:  甲  甲文突出  (瓜形),爪象瓜藤,为辅助性符号。
齿    甲    甲文突出齿,口象口,辅助性符号。
知道了象形字的本义,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以象形字作为义符的形声字的意义范畴,例如:
欠:欠篆  《说文》:“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据此可知,凡是以欠作为意符的形声字都和呵气有关,例如:
吹  歇   欢   欣   歌  歎  欷
隹:  甲 隹篆 《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以隹作为意符的形声字如:
雞  雉   雕  雀  雅  離  雄
阜:  甲 阜篆   《说文》:“大陆山无石者。象形。”阜作为形声字的义符写作“阝”,在字的左方,这类形声字的字义都和山、土或高有关,例如:
     陵  陆  隅  阿  階  阼  陽  陰  陂  险  阻  陜
厂hàn    金 厂篆  《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本义是山厓边。以“厂”作为意符的字如:
           厓(山边)  厝(厉石也)  厲(旱石也)  氐zhǐ(柔石也)    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
广yǎn :   甲 广篆  《说文》:“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象依山而建的高屋。以广为意符的字如:
           府  庭  庖  库  廚  底(山居也)  廢(屋顿也)  廟  廊  廂  廁(清也)  序(东西墙也)  廣(殿之大屋也)  廄(马舍也)  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廉(仄也。堂室的侧边。从广,兼声)
页:  甲页篆   《说文》:“头也。从  (  shǒu ,头也,象形),从几,古文  首如此。以首为意符的字如:
          頭  颜  颅  题  额  颡  颠  颊  项  领  願(大头)
尸:  甲   金尸篆  《说文》:“陈也,象卧之形。”象人横卧之形,与人义同。以尸为意符的字如:
           居(蹲也)   展(转也)   届(行不便也)  尼(从后近之。从尸,匕声)  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室、屋皆从至)
象形字的特点:
    (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辅助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字形。
    (2)体现的是具体的物象。
    (3)无表音成分。
    总之,它是单纯的、具体的表意符号。
2、指事  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上下二字甲骨文作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许慎的解释是从认字的角度着眼的,且对指事字的界线概括得不够明确,与象形、会意字容易混淆。王筠在《文字蒙求》中指出:“视而可识近于象形,察而见意近于会意。”如果从造字的角度看,所谓指事,就是用指事性的符号表示一些不易用象形字直接描画的比较抽象、概括的事物。
指事字可以认为是象形字的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符号作用更加突出。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
一:  甲   金一篆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  甲   金二篆  《说文》:“地之数也。从偶一。”
三:  甲   金三篆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四:  甲四篆       《说文》:“阴数也。象四分之形。”
上:  甲   金上篆  《说文》:“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下:  甲   金下篆  《说文》:“底也。指事。”
(2)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
刃:刃篆    《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本:  金本篆 《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末:  金末篆 《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亦:  甲  金亦篆   “亦”是“腋”的古字。
寸:寸篆  《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 又象手,“一”指寸口,即中医试脉之处。
朱:   甲   金朱篆  《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牟:牟篆  《说文》:“牛鸣也。象其声气从口出。”厶指所出之气。
血:  甲血篆 《说文》:“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甘:  甲甘篆  《说文》:“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甘的本义是美味,“一”指口中的美味。
曰:  甲  金曰篆  《说文》:“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按:甲文中的“一”象指口中发出的言语。
尺:尺篆  《说文》:“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从尸,从乙,乙所识也。”篆文“  ”象指寸口至肘的部分。
中:  甲中篆   《说文》:“内也。从口、一,上下通。  ,古文中。 籀文中。按:甲骨文“中”象一竖线的中央用圆圈指明中部所在。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7
指示字和象形字一样都具有较明显的直观性,可以从它们的古文字形体中体察出它们的本义。象形字的造字法是“画成其物”,但是有许多实物并不好描摹,一些抽象的概念更无法描画出来,指事造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需要指出的是,真正的指事字是为数很少的,因为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会意字去表示,如武、信、尖、林等;更可以用形声字去表示,如思、念、问、稍等。指事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指示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来。
(2)没有表音成分。
3、会意   许慎对会意的解释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挥),武信是也。”比,组合;类,指某一类属的字;谊,义的古字。许慎的意思是:将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从中体现出一个新的意义。例如:
武:  甲   金武篆  甲文上为戈,下为足,象拿上武器进行军事行动。《说文》:“楚庄王曰:‘夫武,安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说文》是用战国人希望制止战争的观念解释武字,故将“武”中的“止”解释成停止的止,这种解释与甲文字形不符。
信:  金信篆  《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的本义是语言真实。
会意字和象形字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符号。所不同的是:象形字是独体的,会意字是复体的,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复合符号。最初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是本义,用图形表示;后起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则不一定是本义,可能是引申义。汉字隶化之后,会意字各构件不是通过图形而是通过符号体现其意义了。例如:
步:  甲步篆  《说文》:“行也。从止、 ,相背。”
逐:  甲逐篆   《说文》:“追也。从辵,从豚省。”
涉:  甲  金涉篆 《说文》:“徒行厉水也。从  ,从步。
即:   甲即篆   《说文》:“即食也。从皀,卩(jié)声。”从甲文看,“皀”象盛食品的簋(guǐ)、“卩”(jié)象跪坐的人,合起来表示去就食。
祝:  甲祝篆  《说文》:“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
牢:  甲  金 《说文》:“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
    臽:臽篆   象人掉入井内。《说文》:“小阱也。从人,在臼上。”
既:  甲既篆  《说文》:“小食也。从皀,卩声。《论语》曰:‘不使胜食既。’”据甲文,既象人用餐毕转身离去。
飨:  甲  金飨篆   《说文》:“乡人饮酒也。从食,从乡,乡亦声。”“飨”是“饗“的古字,假借为向、乡。
莫:  甲莫篆 《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
表:表篆  《说文》:“从衣从毛。上衣也。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表的本义为外衣,毛朝外。
取:  甲取篆  《说文》:“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
休:休篆  《说文》:“息止也。从人,依木。”
鬥:  甲斗篆  《说文》:“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
臭:臭篆  《说文》:“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
得:  甲得篆  《说文》:“行有所得也。”
    正:  甲   金  甲文口象人居住之城邑,止表示征伐。“正”是征的古字。《说文》:“是也。从止、一以止。”
牧:  甲牧篆  《说文》:“养牛也。从攴,从牛。”
戒:戒篆  《说文》:“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兵:兵篆  《说文》:“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皃。”
折:  甲  金 折篆  《说文》:“断也。从斤、断艸。”
从:  甲  金从篆  《说文》:“相听也。从二人。”
比:比篆  《说文》:“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北:北篆  《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
並:  甲  金  篆  《说文》:“併也。从二立。”
暴:暴篆  《说文》:“晞也。从日,从出,从廾,从米。”
寇:  金寇篆 《说文》:“暴也。从攴,从完。”按:据甲文寇字象盗入室以器击人形。
秉:秉篆  《说文》:“禾束也。从又,持禾。”
兼:兼篆  《说文》:“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寒:寒篆  《说文》:“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走:走篆  《说文》:“趋也。从夭、止。”
莽:莽篆  《说文》:“南昌谓犬善逐兔艸中为莽。从犬,从茻,茻亦声。”
孚:  、  甲孚篆  《说文》:“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
弄:  甲   金弄篆  《说文》:“玩也。从廾,持玉。”
興:  甲   象从手拱一物,或说是抬盘。  金文伪作  ,字作  《说文》:“兴,起也。”
:  甲   篆   甲文从又、从卩, 象以手压抑跪伏之人,制服之意。《说文》:“治也。”为引申义。
闲:   金  《说文》:“闲,闌也。从门,中有木。”“闌”是门中遮木。
毳cuì:   金  《说文》:“兽细毛也。从三毛。”
县:  金县篆  《说文》:“系也。从系,持  。”臣铉等曰:“此本是悬挂之縣,借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别作懸,义无所取。”按:金文字形象一人头倒挂在树上。
印:印篆   《说文》:“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按:字形象一人用手按另一人。
辵:辵篆    《说文》:“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按:据甲文“彳”实为“行”的半边。止即足,义为人走在路上。
及:及篆  《说文》:“逮也。从又,从人。”
集:集篆  《说文》:“群鸟在木上也。从隹,从木。”
冠:冠篆  《说文》:“  也。所以  发弁冕之总名也。从  ,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按:冖,帽子。冠字从冖、元、寸,本义是帽子或戴帽子。
役:  甲役篆  《说文》:“戍边也。从殳,从彳。”
杳:  甲杳篆   《说文》:“冥也。从日,在木下。”
刑:  甲  金  金文误为刀。《说文》:“刭也。从刀,幵声。”
左:  甲左篆   《说文》:“手相左助也。从  、工。”臣铉等曰:“今俗别作佐。”按:《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
右:  甲右篆   《说文》:“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臣铉等曰:“今俗别作佑。”
监:  甲监篆   《说文》:“临下也。从卧, 省声。按:甲文象人在盆水中照面。许氏误。
林:林篆  《说文》:“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
引:引篆   《说文》:“开弓也。从弓、|。”徐铉等曰:“象引弓之形。”按:“|”为箭形。
旨:  甲旨篆   《说文》:“美也。从甘,匕声。”按:甲文象以匙入口,表示味美。
字:字篆   《说文》:“生子,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受:  甲受篆  《说文》:“相付也。从  piào,舟省声。”甲文象一手将舟推给另一人。故此字有授、受两个义项。又来分化成两个字。
粪:  甲 粪篆  《说文》:“糞,弃除也。从廾,推  粪采也。”按:甲文从廾,从  、从小。廾象左右两手,  jī是“箕”的古字,“小”代表垃圾。本义是扫除垃圾。
企:企篆  《说文》:“举踵也,从人,止声。”段注:“按:此下本无‘声’。有‘声’非也。今正。止部曰‘止为足’。”
隻:  甲隻篆  《说文》:“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双。”按:“隻”是获的古字,甲文象一手抓获飞鸟。
伐:  甲伐篆   《说文》:“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甲文象用戈击人头,表杀伐。
围:  甲围篆   《说文》:“守也。从口,韦声。”甲文从口,从两止,口代表城邑,两止象征有人围着城邑,合起来表示包围,是“围”的古字。
毓:  甲毓篆  《说文》:“养子,使作善也。从  ,肉声。《虞书》曰‘教育子’。”徐锴曰:“  ,不顺子也。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按:“毓”是“育”的古字。从女(或从母,讹作“每”),从  ,“  ”象倒子,其下的点滴象分娩时流出的血水,合起来表示生育。
冓(遘):  甲冓篆  《说文》:“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按:“冓”是“遘”的古字。象两鱼相遇。许氏误。
朝:   甲朝篆  《说文》:“旦也。从倝gàn,舟声。”按:甲文从日,从月,从茻,合起来象日月处在草莽之中,表示太阳初升月亮未落之时。
有些会意字是后起字。如:
众  尘  籴  粜  忐  忑  尖  卡  明(篆文作  ),套 嬲(niǎo)
会意字的形体仔细观察可以分为异文会意、同文会意和对文会意,如:
异文会意:男:从田,从力。  见:从儿,从目。  半:从八,从牛。赤:南方色,从大,从火。鸣:从鸟、口。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同文会意:林  从  并  比   羴   鱻  犇   毳(cuì兽细毛)
对文会意:北  鬥
和指事字一样,会意也是补救象形字局限性的一种造字方法。它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词。仅管如此,却不能把象形、指事和会意截然分成前后不同的三个阶段,这是应当说明的。会意字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两个以上的单字构成。
(2意字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几个单字组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新义。
(3)没有表音成分。
会意造字法扩大了单纯表意符号的使用率,它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将象形、指事字组合成新字来记录语言中众多的词。因此,会意字大大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不过会意字也有较大的缺陷,它同样不表音,不能适应有声语言发展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形声字。
4、形声  许慎对形声字的解释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事物。名,即字,这里指形符(即意符)。譬,指与所要造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全句的意思是:根据词所要表示的事物立个义符,再取一个表示读音的字作为声符与义符相结合,就形成了形声字,例如“江”、“河”二字就属于这样的字。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由于它既可以表意又可以表音,无论是表示具体实物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用这种造字法去解决其书写问题,所以在六书中,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甲骨文中的形声字约占20%左右,《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约占80%以上,在现存的汉字中形声字约占90%左右。下面试举一些形体或读音都有变化的形声字进行说明:
更:更篆   改变。从攴,丙声。
端:端篆   站得直。从立,耑声。
临(臨):  金临篆   俯视。从卧,品声。
岁(歲):岁篆  木星。从步,戌声。
题:题篆   头额。 从页,是声。
叔:叔篆   拾取。 从又,尗声。
脩:  篆   干肉。从肉,攸声。
造:造篆   前往。从辵,告声。
都:都篆   《说文》:“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
道:道篆   所行道。从辵,从首。或从辵,首声。
发(發):發篆  发射。 从弓, 声。
復:复篆  往来,返回。从彳,复声。
廉:廉篆  仄也。堂屋的侧边。从广,兼声。
所:所篆  伐木声。从斤,户声。
斯:斯篆  析也。将木柴劈开。从斤,其声。
勝:勝篆   任也。胜任。从力,朕声。
術:术篆  邑中道。从行,术声。
里(裏)里篆 《说文》:“衣内也,从衣,里声。
身:  金身篆  象人之身,从人,  声。
物:  甲物篆  杂色牛。《说文》:“万牛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陜xiá   篆  《说文》:“隘也。从阜,夹声。”徐铉等曰:“今俗从山,非是。”
陝shǎn :陕篆  《说文》:“弘农陕也。古虢国王季之子所封也。从阜,声。”
陽:阳篆 《说文》:“高明也。从阜,昜声。”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7
形声字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
(2)形符表示意义范畴。这种意义是模糊的,只能表示出形声字本义的范围,而不能准确表示出形声字的本义,更不能表示出形声字的引申义,例如“氿”、“轸”、“鞅”、“靷”等。
(3)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声符表示的读音有些和形声字的读音是一致的,有些是近似的。由于发生历史音变的原因,形声字的声符许多已不能起到准确标音的作用。例如“絻”、“坡”、“寐”、“恤”、“诒”等。
关于形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省声字  省声字是指为了书写的方便或构形的美观,在造字时将形声字的声符省去了一部分,例如:
秋:秋篆   《说文》:“禾榖孰也。从禾,  省声。  籀文不省。”
家:家篆   《说文》:“居也。从宀,豭省声。”
恬:恬篆   《说文》:“安也,从心,甛\(甜)省声。”
疫:疫篆   《说文》:“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
珊:珊篆   《说文》:“珊瑚色,宀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从玉,删省声。”
荣:荣篆    《说文》:“桐木也。从木,荧省声。一曰屋梠之两头起者为荣。”
夜:夜篆   《说文》:“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
纣:纣篆   《说文》:“马緧也。从系,肘省声。”
狄:狄篆    《说文》:“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
(2)省形字  所谓省形字是指构形时将形符的一部分省去了。例如:
寐:寐篆  《说文》:“卧也。从  省,未声。”
弑:弑篆  《说文》:“臣弑君也。《易》曰:‘臣弑其君。’从殺省,式声。”
亭:亭篆  《说文》:“老也。从老省,丂声。”
屦:屦篆  《说文》:“履也。从履省,娄声。一曰鞮也。”
屐:屐篆  《说文》:“屩也。从履省,支声。
(3)亦声字  亦声字也叫会意兼形声字。这种字的特点是: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是会意字;但由于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故又是形声字。例如:
授:授篆  《说文》:“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
娶:娶篆  《说文》:“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婚:婚篆  《说文》:“妇家也。礼,取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礼:礼篆  《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琀:琀篆  《说文》:“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
忘:忘篆  《说文》:“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下面谈谈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即声符和意符的结合形式,其中多数都容易辨别,也有少数较难区别。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八类:
(1)左形右声:江 棋  詁  超  訪  任  飽  通  握  沱  除  松  賜  結  理  越
(2)右形左声:攻  期  胡  邵  頂  敵  雞  難 雛 甌  救  壯
(3)上形下声:空  箕  罟  苔  草  房  霧  簡  茅  耄
(4)下形上声:汞  基  辜  照  背  架  翁  更  裳  恐  姿
(5)内形外声:辯  哀  問  閩  鳳  讎  岡
(6)外形内声:閣  國  固  裹  術  匱  街  衷
(7)形占一角:勝  栽  聖  荊  穀  雜  賴  條  脩  穎  務  佞  疆
(8)声占一角:徒  寶  旗  從  寐
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反常,例如:
齋:从 示,齊声。
游:《说文》:“旌旗之流也。从, 声。”
随:《说文》:“从也。从辵,  省声。”
戚:《说文》:“戉也。从戉,尗shū声。”
重:《说文》:“厚也。从壬(tǐn g),东声。”
5、转注  许慎给转注的解释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个解释过于简略,又加上《说文》中没有具体注明某字为转注,所以后来人们对转注的解释颇为分歧,例如清代比较重要的几种解释各不相同:
(1)江声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的部首,《说文》每一部首下所说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指“同意相受”。
(2)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说文》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就是互训的例子。
(3)朱骏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中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转注的定义,以词义引申为转注,而且更换了转注的例字。按照朱骏声的说法,某词由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字,就是转注。他认为令(《说文》:“发号也。”朱氏认为国君之令、天子之令、县令之令为转注,即引申)、长(《说文》:“久远也。”朱氏认为长短之长、长久之长、长幼之长、君长之长为转注)二字不是假借,而是转注,即引申,所以举为转注的例字。
江声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按照江声的说法,《说文》中的所有字都成转注字了。
戴震、段氏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互训和造字无关,同义之间就可以互训,不需要建类一首。
朱骏声的说法同样不能成立,朱氏把词义引申看作是转注,并明确说“体不改造”,即字形不改变,这就是说没有造成新字。既然没有造成新字,就和造字法无关了。
直到目前为至,对转注的解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任何一家的解释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也就是说转注究竟是怎样一种造字法,目前尚没有研究出结果。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无论转注是怎样的造字法,转注字的形体肯定没有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字的结构范围,因此有些观点干脆认为转注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还有些观点认为转注是指词义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同根词,例如老、考二字)现象。
6、假借  许慎给假借的解释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某词本来没有字,而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长”就是这样的字。不给新出现的词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为新词的书写符号,没有造字而解决了词的书写问题,这是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发展的重要表现。
许慎认为县令的“令”和命令的“令”是不同的词,用命令的“令”去记录县令的“令”,则县令的“令”就是假借字。同理,长者的“长”和长短的“长”也不是相同的词,用长短的“长”去记录“长者”的“长”,长者的“长”就是假借字。许慎的定义没错,而他举的这两个例字却是有问题的。命令的“令”和县令的“令”实属一个词,属于词义的引申。同样,长短的“长”和长者的“长”也属于同一个词,属于词义引申现象。因此后人多对许慎的例字不够满意,在说明这个问题时重新举例。词义引申,字形并不改变,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上没有联系,例如:
东:  甲    象囊橐之形,借为东方之“东”。
易:  金    象有脚之蛇,即蜥蜴,借为难易之“易”。
離:《说文》:“黄仓庚也,鸣则蚕生。”借为分离之“离”。
其:  甲  篆   甲文象畚箕之形,即“箕”的古字,借为虚词。
何:  甲    本义是负荷,担,借为代词。
莫:  甲 莫篆  《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借为虚词。
笑:本义不明,借为喜笑之笑。
然:本义为燃烧。《说文》:“烧也。从火,肰声。”借为虚词。
汝:本义水名。借为人称代词。
我:   甲《说文》:“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  。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甲文字形象兵器。借为人称代词。
以上介绍完了六书,由于转注和假借都没有造出新字,所以有些教材和文字书上将六书分为“四体二用”两类。所谓四体,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结构类型;所谓二用是指转注和假借,属用字的方法而不是造字的方法。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8
第二节  《说文解字》和汉字的部首
一、《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作者许慎,成书于公元100年,二十一年后,许慎派他的儿子许冲将书献给皇帝。书中收字9353个,重文(包括古文、籀文、异体字)1163个,立部首540个。全书共分15卷,1-4卷是对文字的解说,最后一卷是叙目。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今河南偃师县城东)人。他是汉代最有名的文字学家、词汇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创始人。当时他的名气很大,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辛勤地搜集了汉代所能见到的篆文、古文和籀文,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后人一直把这部著作视作是文字学的经典著作,人们解释汉字时往往首先要引用《说文》,把《说文》的解释作为词的本义的依据。
这部书为什么称作《说文解字》呢?在古代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独体的不可分析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体的可以分析的字如会意字、形声字叫做字。因此许慎将他的著作称作《说文解字》,后世简称《说文》。
在这部书中,许慎说明了每个字的意义和结构,使人们知道古代汉字的写法,字体结构和语义的密切联系。许氏的说解,有的采自《尔雅》、《方言》、《仓颉解诂》这类书,有的采自前人的经传注释,有的采自当时通人的说法,大体上都是可信的。可以说它是集东汉文字学的大成,是研究汉字和汉语的伟大著作。
这部书保存了我国古代汉字和古代的训诂,因此它对我们正确理解古代的典籍,认识商周的文字、了解汉字的发展、词汇的发展、词义的发展以及古音的系统,都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说文解字》一书首先要熟悉它的编排体例。《说文解字》的体例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谈:
1.编排方面  全书所收的字,按照形体结构分为540部,每部选用一个共同具有的构件作为部首来统领。在字书的编排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创造。部首的排列次序主要是据形系联,即将形体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如卷一的十四个部首是这样排列的:
一⊥示三  王玨气 士 |   艸蓐茻
卷二的十二个部首是这样排列的:
小  八  采  半  牛  犛  告  口凵  吅  哭  走
部中各字的排列,主要是根据意义,将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其先后次序大致是“先实后虚”,如行部,先列道路的名称,如:術、街、衢、衝、衕等。然后排列有关行走的形容词和动词,如:衙、衎、 、衛等。
2. 说解方面  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先解释意义,然后分析字形并指明读音。例如:
语:论也。从言,吾声。
气:云气也。象形。
逝:往也。从辵, 折声。读若誓。
解说字形时,凡象形字用“象形”或“象某某之形”来表示。指事字用“指事”或“象××之形”等来表示。会意字用“从某从某”或“从某某”等来表示。形声字则用“从某,某声”来表示。对会意兼形声字所用的术语是“从某,从某,某亦声”。例如:
目:人眼。象形。
幺:小也。象初生之形。
上:高出。此古文上。指事也。
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苗:草生于田者。从艸,从田。
是:直也。从日、正。
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
《说文》对有些字形的分析是错误的,因为更早的甲文、金文许慎没有见到,对有些字义的解释反映了许慎的儒家观点及唯心主义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思想。例如: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说文》传本,时代最早的是唐写本和宋刻本。唐写本只有木部残卷和口部残简,虽然比较接近许氏的原书,但可惜不能窥其全貌。今天能见到的全本是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和北宋徐铉所校订的本子《说文解字》。徐锴是徐铉之弟,所以前者称为小徐本,后者称为大徐本。现在一般使用的是大徐本。
《说文》的注本以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为重要,他阐明了《说文》的条例,许慎的说解,并以声音为关键说明训诂,阐明了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段注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除《段注》外,清人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还有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这些都是研究《说文》的重要材料。
二、汉字的部首
汉字的部首可以从文字学和检字法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文字学的原则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部首叫文字学部首。以检字法原则对汉字分析而得出的部首叫检字法部首。
1、文字学部首
文字学部首是指从意义的角度分析出来的部首,是同一部各字共有的意义部分,对于形声字来说即指其意符部分。例如:
木部:木  本  朱  林  休 根  材  柏  枯  杳  杲  析
刀部:刀  刃  初  切  刻  判  刖  刺  刵
部首不等于意符,一方面,部首是对一部字而言的,可以出现在象形、指事及会意字中,意符只是对形声字中的声符而言的,只出现在形字中。另一方面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例如部首“冓”、“放”、“雔”等。在这类部首下没有一个形声字。当然对于形声字来说,部首也就是意符,其内容实为一体。
部首是许慎最早提出来的,他对《说文》中的小篆按六书的原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凡属同一偏旁的字都统属于其下。部首即标志着该部字所属的意义范畴。
2、检字法部首
汉字从篆书演变到隶书、楷书,字体有了很大的变化,明清以后的字典通用的214部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与《说文》的部首有了很大的不同,将540个部首合并为214个部首,有些归并不影响结构的分析,如“木”与“林”部的合并,有的归并就打乱了字形结构的分析,如把“匕”(huà)部和“北”部合并于匕(bǐ)部之后,这一部所收的字就不属于一个意义范畴了。例如:
匕   huà 变也。从倒人。同部字:真(《说文》:“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从目,从乚(yǐn),八,所乘载也。”)、化(《说文》:“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
      bǐ相与比叙也。从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从反人。同部字:匙(匕也。从匕,是声)、  (相次也)、顷(头不正)、卓(高也)
此外,后代的字典因从检字的方便出发,不少字的归部都与《说文》有异。例如:
所:从斤,户声。本义是伐树之声。《说文》归斤部,《辞海》旧户部。
發:从弓,  声。本义是发射。《说文》归弓部,《辞海》归  部。
旗:从  ,其声,本义是旗帜。《说文》归  部,《康熙字典》归方部。
解放后新编的字典,归部的差异更大一些,例如《汉语大字典》又进一步将214部归纳为200部。在检字上,后来的分部比540方便得多,例如“随”字,查《说文》往往不知属于何部,按照检字法部首查“阝”就可以将字检出。但是检字法部首对于分析字形结构,加深词义的理解,没有多大帮助,有时反而会使人误入歧途。
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繁簡字

這是漢字在發展演變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幾個問題。
(一)古今字 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後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形成古今字的原因有二:
1、同音假借 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A、為本來意義造字:
北—背 士無反北之心。(《戰國策·齊策》)
孰—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傳·成公二年》)
莫—暮 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然—燃 以爲死灰有時而復然也。(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
此外,“西—栖、其—箕、須—鬚、采—採”等字也屬於爲本來意義造字的古今字。
B、為假借義造字:
辟—避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
辟—闢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辟—嬖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論語·季氏》)
辟—僻 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與之爭。(《左傳·昭公十九年》)
辟—譬 辟如行遠必自邇。(《禮記·中庸》)
舍—捨 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卒—猝 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此外,“采—彩、采—綵、云—雲”等字也屬於爲假借義造字的古今字。
2、同源分化 詞義引申過程中出現的新字。
A、為本義造字:
奉—捧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賈—價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益—溢 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責—債 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戰國策·齊策》)
此外,“要—腰、文—紋、止—趾、隊—墜”等字也屬於爲本義造字的古今字。
B、為引申義造字:
禽—擒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屬—囑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
取—娶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詩經·齊風·南山》)
竟—境 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左傳·成公二年》)
反—返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齊策》)
景—影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弟—悌 段不弟,故不言弟。(《左傳·隱公元年》)
知—智 《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共—供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傳·僖公四年》)
唱—倡 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史記·陳涉世家》)
說—悅 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戰國策·齊策》)
此外,“張—脹、見—現、垂—陲、昏—婚、受—授”等字也屬於爲引申義造字的古今字。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字中,今字多是形聲字,並且多以古字做聲旁。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8
继续

(二)異體字 音義皆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緣由多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造字法不同:
主要是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差異,如:
埜—野,岳—嶽,岩—巖,災、灾—烖,泪—淚,羴—羶,馽—縶
以上各例中,橫線前的漢字屬於會意字,後面的是形聲字。
2、同是形聲字
A、形旁不同:
歌—謌,歡—讙,嘆—歎,雞—鷄,溪—谿,詠—詠,遍—徧,睹—覩,跡—迹,
侄—姪,暖—煖
B、聲旁不同:
啖—啗,煙—煙,蚓—螾,杯—桮,跡—蹟,線—綫,繡—綉,猿—猨,俯—俛,
褲—袴,掩—揜
C、形旁、聲旁均不同:
訴—愬,剩—賸,迹—蹟,襪—韤,村—邨,响—響
D、形旁、聲旁相同,而偏旁位置不同:
期—朞,慼—慽,裡—裏,和—咊,夠—夠,闊—濶,群—羣,峰—峯,雜—襍,
慚—慙,概—槩
有些漢字在意義上雖有相同部分但不符合異體字的條件,因而不能構成異體字的關係。如:“置、寘”,在放置意義上是相同的,但又各自有其他的意義,不能構成異體字;再如:“遊、遊”兩字,“沽、酤”兩字,意義都存在包含關係,也不能構成異體字。
(三)通假字 漢字使用過程中一種同音假借的情況。
指古代文獻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來有表示某音一的字形,但書寫時由於各種原因寫成了別的同音字,這種情況我們稱爲通假字。通假字中本來的漢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漢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間必須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如:
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2、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3、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例1中的“蚤”借用來表示“早”,二者讀音相同;例2中的“歸”借用來表示“饋”,二者讀音相近;例3中的“惠”借用來表示“慧”,二者讀音相同。在閲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辨別通假字。
(四)繁簡字 繁簡字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合稱。所謂繁體和簡體是就同一個字構形時所使用的筆畫多少相對而言。筆畫多者為繁體,筆畫少者為簡體。
我們現在所說簡體字主要指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規定的簡化字。漢字簡化過程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一是簡化字形,二是削減常用字的字數。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1、使用古體字,如:採—采,雲—云,捨—舍,氣—气,從—从,網—网
2、使用古代的異體字或俗體字,如:禮—礼,趕—赶,無—无,棄—弃,萬—万,
燈—灯,辭—辞,遷—迁
3、省簡一些部分,如:聲—声,廣—广,飛—飞,標—标,燭—烛,婦—妇,習—习,點—点
4、同音替代,如:醜—丑,幾—几,後—后,餘—余,徵—征,裏—里,製—制,
穀—谷,鬥、鬬—斗,幹、榦、乾—干
5、草書楷化,如:辦—办,書—书,學—学,東—东,門—门,為—为,樂—乐,
當—当,盡—尽,歸—归
6、符號替代,如:鷄—鸡,鳳—凤,歡—欢,嘆—叹,對—对,戲—戏,鄧—邓,
這—这,樹—树,聶—聂,轟—轰
7、新造字,如:遠—远,態—态,認—认,補—补,竊—窃,滅—灭,寶—宝
需要注意的是簡化字中一些用同音字替代的字,在閲讀古代文獻一定要注意分辨。如:“餘、余”兩字在古代漢語中各有不同意義,在簡化字中則合併成了一個形體,閲讀文獻是可能出現錯誤。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8
继续

第三章    文选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齊策》
【《戰國策》介绍】《戰國策》是一部經過西漢劉向整理、編定的戰國時期歷史文獻彙編。分爲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一部分,共三十三篇。
本書記載了戰國時期二百多年間各諸侯國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鬥爭以及在這些鬥爭中遊説之士提出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戰國策》不僅是一部史學著作,而且是一部著名的散文集。其語言生動流暢,人物形象逼真,議論縱橫恣肆,善於運\用寓言故事來説明抽象的道理,所以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的影響。
東漢高誘曾經為它作注,到宋代時已有散佚,今本則是由北宋曾鞏補修而成。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類似《戰國策》的帛書,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可以補今本的不足,在校勘上也有很大的作用。
【题解】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四》,描寫了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門客馮諼的故事。文章通過馮諼對收債市義、遊説諸侯、在薛立宗廟等為孟嘗君營造三窟事件的描述,生動地刻畫了馮諼深謀\遠慮的策士形象。文章語言生動、形象鮮明。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①。孟嘗君曰:“客何好②?”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③?”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④。”
【註釋】①馮諼(xuān):又作“馮煖”“馮驩”,戰國時期齊國策士。 貧乏:窮困。 自存:自己養活自己。 屬:後作“囑”,囑託,轉達意願。 孟嘗君:姓田,名文,齊王室貴族,任齊相。“孟嘗君”是其封號。多門客,與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並稱“戰國四公子”。 寄食:依附他人而生活,即充當門客。②何好:喜好什麽。(有什麽喜好)③何能:有什麽才能。④諾:應答的聲音。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①。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②!”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④!”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⑤!”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⑥!”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爲家⑦!”左右皆惡之,以爲貪而不知足⑧。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⑨?”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⑩。於是馮諼不復歌。
【註釋】
①左右:孟嘗君手下的辦事人員。 以:以爲。 賤:意動用法,輕視,看不起。 食:給……吃。 草具:粗劣的食物。②居有頃:不久以後。 鋏:jiā,劍柄,這裡指代劍。③比:與……相同。④車:古音讀“居”。⑤為之駕:給他準備馬車。⑥揭:舉。 過:拜訪。 客:名詞意動用法。把……當成客人。⑦無以爲家:沒有用來養家的東西。⑧惡:厭惡。⑨親:父母。⑩給:供給,供應。 無:不要。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①?”馮諼署曰:“能②。”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③?”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④。”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⑤。”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⑥。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⑦?”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⑧。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⑨?”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⑩。”
【註釋】①記:文告之類的東西。 習:熟悉。 計會:會計。 責:後作“債”。 薛:孟嘗君繼承其父田嬰的食邑,故城在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二十二公里處。②署:簽名。③怪:意動用法。感到奇怪。④乃:副詞,就。 夫:指示代詞,那。⑤負之:對不起他。⑥謝:道歉。 倦於事:被事務搞得很疲倦。 憒於憂:被憂慮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 憒:心亂。 性:性格。 懧:nuò,同“懦”,懦弱。 開罪:得罪。⑦羞:以此感到羞恥。 乃:竟然,卻。⑧約車:套車。 治裝:整理行裝。 券契:契約,借據。⑨何市而反:買什麽東西回來。 反:後作“返”。⑩所寡有者:缺少的東西。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①。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②。
【註釋】①驅:趕車。 之:到……去。 償:償還,還債。 悉:都。 合券:古代的契約多寫在竹簡或木牘上,旁邊刻有齒,中分兩半,雙方各持一半。對證時,兩半合起來驗看,稱作“合券”。②徧:biàn,同“遍”。 矯命:假传命令。 諸:代词“之”和介词“乎(于)”的合音兼义词。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①。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②?”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市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廐,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爲君市義③。”孟嘗君曰:“市義奈何④?”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⑤。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⑥。”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⑦!”
【註釋】①長驅:趕著車一直走,一路不停留。 齊:指齊國都城臨淄。②怪:意動用法。 疾:迅速。 衣冠:穿戴好,名詞用作動詞。③竊計:私下考慮。 積:堆積。 實:與下文的“充”同義變文。 廐:圈養牲畜的地方。 下陳:宮殿前臺階下的地方,多用於歌舞。④奈何:怎麽樣。⑤區區:小小的。 拊:fǔ,通“撫”。 子:名詞意動用法。 賈利之:用商賈之道向老百姓謀\取利益。 賈:名詞用作動詞,謀\取利益。⑥乃:副詞,就。⑦說:同“悅”。 休矣:意思是“算了吧”。
後朞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①!”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②。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③!”
【註釋】①朞年:一周年。 朞:jī,同“期”。 齊王:齊湣王。 “寡人”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作爲自己的臣。這是委婉的説法,其實是想撤孟嘗君的職。②就國:前往自己的封邑。 未至百里:還差百里沒有到。 道中:半路。③顧:回頭。 乃:副詞,纔。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①。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②。請為君復鑿二窟③!”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金,西遊於梁④。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⑤。”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⑥。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⑦。”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⑧。
【註釋】①窟:洞穴。 僅:只,纔。②未得:還不能夠。 高枕而臥:把枕頭墊得高高地躺著,表示無憂慮。 高:使動用法。③鑿:開鑿,營造。④予:給予。 梁:魏國。魏國原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相傳夏禹建都於此),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故又稱梁國。⑤放:放逐。⑥虛:使動用法。 上位:指國相的位置。 故相:原來的國相。⑦誡:告誡。 其:表示推測語氣的副詞,大概,可能。⑧固辭:堅決推辭。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賫黃金千金、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①。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②。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③!”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④。”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⑤!”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⑥。
【註釋】①太傅:官名,位置次於太師。 賫:jī,贈送。 文車:繪有花紋的車子。 駟:sì,量詞,四匹馬拉的車子一輛稱一駟。 服劍:齊王佩戴的寶劍。 封書:封好的信(齊王的一封親筆信)。②謝:道歉。 不祥:不善。 被:遭受。 祟:鬼神降下的災禍。 諂諛:討好逢迎。 開罪:得罪。③為:動詞,這裡意思是“輔佐”。 顧:顧念。 姑:姑切。 統萬人:統領全國人民。④“願請”句:希望您向齊王請求賜予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廟。古人重視宗廟祭祀,宗廟的存廢相當於國家政權的存廢。如在薛建宗廟,齊王必當全力保護,不會再奪回孟嘗君的食邑。⑤就:完成,齊備。 為樂:享樂。⑥纖介:細小。 纖:細。 介:通“芥”,小草。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8
继续

第四章    古汉语知识
古漢語詞類活用
一、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怎麽樣”的意思。使動用法是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係。可用作使動用法的詞類有動詞、形容詞、名詞。
(一)動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發出動詞所代表的動作行爲”。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皆可用作使動。
A、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不及物動詞後面不能跟賓語,古漢語中有賓語的不及物動詞多用作使動。例: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史記·晉世家》)
莊公寤生,驚姜氏。(《左傳·隱公元年》)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謀\攻》)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B、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傳·隱公元年》)
欲闢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說苑·君道》)
動詞使動用法,後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論》)
(二)形容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狀態、特點”。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賈誼《過秦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蝜蝂傳》)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傳》)
其達士,則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礪之於義。(《國語·越語》)
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爲不能勝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形容詞使動用法,後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
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論》)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韓非子·說林下》)
(三)名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成爲或者擁有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記·項羽本紀》)
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史記·魯世家》)
吾見申叔,所謂生死而肉白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韓非子·難一》)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二、意動用法
表示“以賓語怎麽樣”的意思。主要是人們主觀上的某種想法與事實不需要完全一樣。可用作意動用法的詞類有形容詞和名詞。
(一)形容詞意動用法
表示“認爲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狀態特點”。只是人主觀上的認識,實際情況並不一定如此。意動用法也是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係。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國策·齊策》)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韓非子·說難》)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晁錯《論貴粟疏》)
時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漢書·趙充國傳》)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淮南子·原道訓》)
(二)名詞意動用法
表示“把賓語看成、當作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人們的主觀想法,事實不一定如此。名詞的意動用法含有“對賓語做出某種處置”的意義,所以有的語法書也稱之爲“處動用法”。例:
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戰國策·齊策》)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傳·宣公二年》)
託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穀梁傳·僖公八年》)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三、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指除了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外的其他用法,用作動詞以後可以帶賓語,不需作特殊的理解。例: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傳·成公二年》)
范增数目项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有一母見信飢,飯信。(《史記·淮陰後列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四、名詞作狀語
普通名詞出現在狀語的位置上,根據所表示的意義可分爲四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爲的處所。例: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經·北山經》)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國語·越語》)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戰國策秦策》)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漢書·高帝紀》)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遺以水。(《韓非子·五蠧》)
2、表示工具或依據。例: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戰國策·秦策》)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
吾義固不殺人。(《墨子·公輸》)
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
3、表示對人的態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彼秦者,棄禮儀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戰國策·趙策》)
東向坐,西向對,師事之。(《史記·淮陰後列傳》)
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
4、表示比喻。例:
射之,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齡《狼》)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有狼當道,人立而啼。(馬中錫《中山狼傳》)
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史記·循吏列傳》)
除了以上幾種情況以外,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還有形容詞用作名詞、數詞用作動詞等用法本節不予介紹,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歸納。
五、名詞、形容詞活用的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非並列結構,又非偏正結構,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
A、形成動賓結構,前一個名詞活用。例:
遂王天下。(《韓非子·五蠧》)
因面峰腋寺,作爲草堂。(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左傳·僖公三十年》)
B、形成主謂結構,後一個名詞活用。例:
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史記·留侯世家》)
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後面,活用為動詞。例: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妾請母子俱遷江南,無爲秦所魚肉也。(《史記·張儀列傳》)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跖》)
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戰國策·秦策》)
形容詞用在所字後面多用作意動用法。
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願動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論語·公冶長》)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記·甘茂列傳》)
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厭其源,塞其瀆,江河可竭。(《荀子·修身》)
自上觀之,至於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莊子·盜跖》)
4、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傳·莊公十年》)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江水又東,逕巫峽。(《水經注·巫山巫峽》)
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史記·滑稽列傳》)
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活用為動詞。例:
於是為郭隗築宮而師之。(《戰國策·燕策》)
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史記·淮陰侯列傳》)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驢》)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戰國策·齊策》)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史記·管晏列傳》)
6、名詞後面有介詞結構作補語,該名詞活用為動詞。例:
晉師軍於盧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呂氏春秋·上農》)
請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欲士。(《國語·越語》)
7、名詞用“而”連接,活用為動詞。例:
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荀子·天論》)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鹽鐵論·相刺》)
8、形容詞和名詞連接,並不修飾名詞,則該形容詞多活用為動詞。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賈誼《過秦論》)
石聞堅在壽陽,甚懼,欲不戰而老秦師。(《資治通鑒·肥水之戰》)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9、如果形容詞和名詞之間有表示領屬的定語,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君子正其衣冠。(《論語·堯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韓非子·說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10、如果同一個名詞連續使用,則其中一個活用為動詞。例:
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如果兩個名詞之間有表示領屬的定語,則前者活用為動詞。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
使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08
继续

第四章    文选
君子食无求饱    《论 语》
【《论语》介绍】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纂而成,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初期,即公元前四百年左右。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孝经》等书在汉文帝时即被立于学官,置博士讲授。到了唐代,《论语》被列入经部。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为一书并为之作注,称作《四书章句集注》。其后《论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为一般人通经致仕的入门书。
《论语》全书共分二十篇,内容涉及到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观念及处世原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资料。
汉代初年流传的《论语》有三种本子,即《鲁论》、《齐论》和《古论》。《鲁论》为鲁人所传,《齐论》为齐人所传,《古论》由古文字写成,出自孔子旧宅壁中。东汉时郑玄曾以《鲁论》为基础为《论语》作注。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论语》注本是魏何晏的《论语集解》,这部书汇集了魏以前各家对《论语》的注释。唐以后影响较大的《论语》注本有宋人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和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
【题解】 本篇选自《论语·学而》,内容反映了孔子对待生活、处世和学习的态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 释】①子:《论语》中的“子”均指孔子。②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就有道:向有道的人学习。就,走向,靠拢。正:纠正自己的缺点。焉:兼词,相当“于之”,其中的“之”指君子。③也已:语气词连用。“也”表肯定语气,“已”的用法同“矣”,表示动作已经发生。
吾十有五志于学
【题解】 本篇选自《论语·为政》,文章反映了孔子在不同年龄段所达到的境界。宋邢昺疏:“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⑥。”
【注 释】①有:古汉语中整数与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加“有”,义同“又”。②立:指立身。或说指学成了礼。《泰伯篇》:“立于礼。”《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或说“立”指学成五经。刘宝楠正义:“《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且耕且养。三年而通一经,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③不惑:指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物所迷惑。朱熹集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刘宝楠正义:“四十不惑者,子曰:‘知者不惑。’《礼·中庸》云:‘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此即不惑之事。”④天命:邢昺疏:“命,天之所禀受者也。”刘宝楠正义:“天命者,《说文》云:‘命,使也。’言天使己如此也。”⑤耳顺:邢昺疏:“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刘宝楠正义:“焦氏循《补疏》:‘耳顺,……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⑥不踰矩:邢昺疏:“矩,法也。不踰越法度也。”
           博  学     《礼记·中庸》
【《礼记》】 《礼记》是“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一。西汉时期,《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立于学官,其中《礼》指《仪礼》。《仪礼》共十七篇,记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等礼的具体仪式,内容琐细而枯燥。先秦礼学家们在传习《仪礼》的同时,都附带讲一些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叫做“记”,内容是对经文的解释、补充或阐发。“记”非出自一人之手,也没有一定的传本。到了东汉中期,大多数“记”的选本被淘汰,只保留了两种本子:八十五篇本和四十九篇本。前者叫《大戴礼记》,后者叫《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是戴德辑录的,《小戴礼记》是戴德从兄之子戴圣辑录的。东汉郑玄给《小戴礼记》作了注解,使《礼记》逐渐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后来传习《礼记》的人越来越多,《礼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到了唐代,《礼记》被列入经部。
《礼记》各篇多数出自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之手。内容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它没有《周礼》、《仪礼》那样完整的体例,只是一部儒学杂编。《礼记》涉及的内容广泛,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礼记》重要的注本是东汉郑玄《礼记注》和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今人杨天宇的《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可以参看。
【题解】 本篇论述了封建帝王应如何修身治国的道理,篇名为本书编者所加。文中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九种方法,其中首要的一点是修身。修身就是要做到真诚,要做到真诚就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种修身方法对后人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①。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②,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③。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④,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不眩⑤,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⑥,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⑦。
【注 释】①知:“智”的古字。乎:介词,作用同“于”。②为:治理。九经:指九种方法、原则。③体:体恤。子庶民:爱护百姓。子,用作动词,象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爱护。来:使动用法,使……来。百工:指从事各种手工业的工匠。柔:怀柔,抚慰。远人:指附属国。怀:安抚。④道:道德。孔颖达疏:“‘修身则道立’者,谓修正其身,不为邪恶,则道德兴立也。”遵贤则不惑:孔颖达疏:“以贤人辅弼,故临事不惑,所谋者善也。”⑤诸父:父辈,长辈。昆弟:兄弟。不眩(xuàn):遇事不迷。眩,本义为眼花,引申的迷惑。孔颖达《疏》:“以恭敬大臣,任使分明,故于事不惑。前文不惑,谓谋国家大事,此云‘不眩’,谓谋国家众事,但所谋之事,大小有殊,所以异其文。”⑥孔疏:“群臣虽贱,而君厚接纳之,则臣感君恩,故为君死于患难,是‘报礼重’也。”⑦孔颖达疏:“远,谓蕃国之诸侯。四方,则蕃国也。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君若安抚怀之,则诸侯服从,兵强土广,故‘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①,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②,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亲亲也。官盛任使③,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④,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⑤,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⑥,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⑦,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⑧,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⑨,所以怀诸侯也。
【注 释】①齐(zhāi)明:沐俗斋戒,使心明静。齐,通“斋”。或说“齐”义为整齐,“明”指衣服的色彩鲜明②去谗句:黜弃谗佞,远离女色。去、远:均为使动用法。③官盛:使大臣有职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任用属下。官盛:指官吏有实权。④忠信句:对于忠实讲信用的臣下要加重其俸禄。⑤时使:根据季节的情况使用民力,即不违农时,如不在农忙时期打猎,大兴土木工程等。称事:与所做的事相称。⑥省、试:义均为检查。既廪:指官府配发给工匠粮食。孔颖达疏:“既廪,谓饮食、粮廪也。”廪,本义为粮仓,引申为粮食。⑦嘉:褒扬。善:指前来聘问的优秀使者。矜(jīn):同情。⑧继绝世:使已经绝祀的世家重新得以封立。举废国: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治乱扶危:孔颖达疏:“诸侯国内有乱,则治讨之,危弱则扶持之。”⑨朝聘:指天子接受诸侯的朝拜。厚往薄来:孔颖达疏:“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③。在下位不获乎上④,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⑤,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⑥,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⑦。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⑧,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⑨。
【注 释】①行之者一:指施行的道理一样。②言前定:说话前先考虑好。跲(jiá):绊倒,此处义为言语不通畅。③不疚:指不会受到他人的干挠、破坏。疚,病害。道前定:行走前先选择好路线。④不获乎上:指不能获得在上位的支持和信任。⑤亲:指父母。反诸身:反省自身。诸:兼词,相当“之于”。不诚:用心不诚。⑥诚身:使自身做到真诚。善:为善之道,即行仁。郑玄注:“言知善之为善,乃能行诚。”孔颖达疏:“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能至诚乎身,始能顺乎亲。顺乎亲,始能信乎朋友,始能得君上之意。得乎君上之意,始得居位治民也。”⑦天之道:自然的本性。诚之者:使自身真诚。诚,使动用法。孔颖达疏:“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⑧不勉而中(zhòng):不需费力即能符合善道。中,符合。从容:悠闲的样子。⑨固执之:紧紧地抓住它。者:结构助词,与“择善而固执之”构成“者”之结构,义为“……的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费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费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 释】1,之:指诚其身的道理。郑玄注:“此劝人学诚其身也。”审:详细。明:清楚。笃(dǔ):踏实,诚实。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10
继续

第五章    古汉语知识
古漢語的詞序
古代漢語的語序和現代漢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種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為:
〔狀語〕,(定語)主語 ‖〔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但是在古代漢語中也有和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在:賓語前置、謂語後置等。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一、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中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應放在謂語之前,主要情況有以下幾種:
(一)疑問代詞作賓語
古代漢語中常用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曷、胡、惡、奚、安、焉”等,可用於問人、問事、問地點。先秦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必須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
寡人將誰朝而可?(《戰國策·燕策》)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盜者孰謂?謂陽虎也。(《公羊傳·定公元年》)
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戰國策·齊策》
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天下父母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如果動詞前有能願動詞,疑問代詞也應放在能願動詞之前。例: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的時候,也應放在介詞之前。例: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曷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許子奚爲不自織?(《孟子·滕文公上》)
何以戰?(《左傳·莊公十年》)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秦策》)
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
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格式,一直為後來寫古文的人沿用。例: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吾何以傳汝曹哉?(汪琬《傳是樓記》)
(二)否定句代詞作賓語
這種句式需要同時具有兩個條件:1、句子必須是否定句,必須有表示否定的副詞或代詞“不、未、無(毋)、莫”等。2、賓語必須是代詞。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
主賢明,能聽汝;不明,將不汝聽。(《韓非子·外儲說下》)
願,吾愛之,不吾叛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左傳·昭公十二年》)
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詩經·魏風·園有桃》)
舜喪於滄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禮記·檀弓上》)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如果動詞前有能願動詞,代詞賓語也應放在能願動詞之前。例: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晉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國語·晉語》)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要求不如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嚴格,因而同時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代詞賓語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漢語中兩種格式都有出現。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聖人不愛己。(《荀子·正名》)
漢果不擊我。(《漢書·趙充國傳》)
漢代以後後置現象逐漸多了起來,但後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賓語前置的情況,例: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故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區寄傳》)
而狼未之知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三)賓語用代詞復指
古代漢語中爲了強調賓語,使賓語前置以後,還可以借助指示代詞“是、之”復指前置的賓語。句子格式為:賓語 + 是(之)+ 謂語動詞。例: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左傳·僖公十五年》)
秉國之均,四方是維。(《詩經·小雅·節南山》)
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於求之問。(《論語·先進》)
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
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左傳·僖公十五年》)
寡人其君是惡,其民何罪?(《國語·晉語》)
賓語用代詞復指的格式中,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唯(惟)”,形成“為……是(之)……”的固定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很明顯。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
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左傳·成公十三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當臣持竿臨河時,心無雜慮,惟魚之念。(《列子·湯問》)
雞鳴而駕,塞井夷竃,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由疑問代詞“何”作定語的定中結構短語,那麽復指的指示代詞一般用“之”。例:
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國語·越語》)
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列子·説符)
孔子曰:“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夫子居之,何厭之有?(《論語·子罕》)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代詞,有兩種方法:
1、沿用原來格式,復指的代詞只用“之”。例:
“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乎?(《左傳·宣公二年》)
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穀梁傳·僖公二年》)
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新語·資質》)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不用復指代詞,直接把代詞“是”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
維葉莫莫,是刈是濩。(《詩經·周南·葛覃》)
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往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四)强调介词的宾语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外,古代漢語中再強調介詞的賓語時,也常把其賓語放在介詞的前面。尤其是介詞“以”的賓語。例: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軍喊殺聲震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史記·項羽本紀》)
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雖衆\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
秋陽以暴之,江漢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上》)
若晉軍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
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左傳·昭公元年》)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諫逐客疏》)
除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而使之前置以外,其他一些介詞有時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詩經·邶風·日月》)
其一二父兄懼墜宗主,私族於謀\而立長親。(《左傳·昭公十九年》)
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墨子·非樂上》)
二、謂語後置
主語在前謂語在後是現代漢語的常規句式,但在古代漢語中有謂語後置的現象,主要表示感嘆或疑問語氣。
(一)表示感嘆語氣。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敗矣,子所使求馬者!(《列子·說符》)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史記·魯仲連列傳》)
大哉,堯之為君!(《論語·泰伯》)
宜乎,百姓之謂我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善哉,祁黃羊之輪也!(《呂氏春秋·去秋》)
(二)表示疑問語氣。例:
子也,言伐莒者?(《呂氏春秋·重言》)
何哉,爾所謂達者?(《論語·顏淵》)
何哉,君所謂踰者?(孟子·梁惠王上)
除了賓語前置、謂語前置的情況以外,古代漢語中還有定語後置等現象,我們在閲讀古代文獻時一定要注意,這裡我們不再詳細介紹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10
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或所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谓语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其类型共有四种。
1、“者……也”
    主语之后加语气助词“者”(有些著作认为是代词),表示提顿语气,谓语之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王制》
③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王蠹》         
④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⑤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万章下》
⑦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周易·乾第一》
⑧弦高者,郑商也。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⑨晋人者,晋子也。  《 榖 梁 传·僖公三十三年》
2、“者……”
主语之后加“者”,谓语之后不加“也”。例如: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秦策》
②屈完者何?  《公羊传·僖公四年》
③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二十七章》
④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⑤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⑥栗者,民灾害所种。  晁错《论贵栗疏》
3、“……也”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加“也”。例如:
①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④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乾第一》
⑤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说符》
⑥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同上)
⑦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⑧夫轸,天下之辩士也。  《战国策·秦第一·陈轸去楚之秦》
⑨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⑩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⑾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榖 梁传·僖公二年》
⑿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左传·成公二年》
⒀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
⒁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⒂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韩愈《答李翊书》

4、“……”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也不用“也”。例如:
①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风,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列传》
④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⑤韩,天天之咽喉。  《战国策·秦策》
⑥刘备,天下袅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例如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
②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  《左传·庄人八年》
③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⑤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孙丑下》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
⑦公非长者。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⑧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
⑨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向》

古汉语中一些复句的内容也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去表达,例如: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②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战国策·秦策一·陈轸去楚之秦》
③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这几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结构助词,它们分别与其前面的词组构成“者”字结构(例①②③)或“所”字结构(例④),相当于一个名词,分别表示某种人(例①)、或表示某种现象(例②)、或表示某种原因(例③④),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在先秦,由于判断句中一般都不用判断系词,所以,象“是”、“为”、“乃”、“即”、“则”、“维”(或惟)这类词出现在句子中时,有时虽然可以按照判断系词“是”去翻译,但要意识到它们并不是判断系词,例如: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
⑤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二年》
⑥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子丘。”  《论语·微子》
⑦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同上)
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子张》
⑨是乃狼也,其可畜手?  《左传·宣公四年》
⑩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史 记·魏公子列传》
⑾梁父即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⑿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  《汉书·原涉传》
⒀此则寡人之罪也。  《国语·越语上》
⒁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  《汉书·贾谊传》
⒂我马维骐。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
⒄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
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左传·僖公五年》

例①—④中的“是”都是代词,义为“这”,在判断句中作主语。例⑤—⑧都不是判断句,其中的“为”均为动词,义为“叫做”或“称作”。例⑨—⒁中的“乃”、“即”、“则”都是副词,所起的作用是加强肯定语气。例⒂—⒅中的“维”、“惟”、都是句中语气词,所起的作用是增加一个音节,与其后的单音节谓语构成一个节奏单位。
“是”字作为判断系词起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过可以肯定,汉代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法,至于其普遍使用的情况则是魏晋以后的事。例如:
①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史记·商君列传》
③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④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范缜《神灭论》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潜《桃花源记》
⑥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  《世说新语·量》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例如: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游侠列传》
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左传·成公二年》
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郤克”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例②则有语法标志,即介词“于”。由“于”引出了谓语“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这种具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五种:
1、“……(动词)于……”
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②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国语·晋语八·叔向贺贫》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
④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
⑤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
⑥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
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⑨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山木》
⑩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山传》
⑾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⑿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
2、“……为(名词、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慎大》
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   《盐铁论·褒贤》
⑤止,将为三军获。   《左传·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⑦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①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
②(逢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设。   《战国策·策燕三》
④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⑤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左传·襄公十年》
⑥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论衡·自纪》
3、“为(名词)所……”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其后加助词“所”(—说“所”为代词)强调动作与施事者的关系,构成“为……”式。这种格式产生于战国末,自汉代开始盛行。例如:
①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②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礼记·檀弓》
③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
⑤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⑥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⑦范雎为须贾所谗。   《论衡·变动》
⑧生为天下所咀嚼,死为海内所欢快。   《后汉书·吕强传》
这种句式中,介词“为”后的施事者有时可以承前省去,句意不变。例如: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②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  )所杀。   《汉书·王莽传中》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  )戮没。   《史记·刺客列传》
4、“……见(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词“见”表示被动。“见”本身不是介词,因为它不能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例如:
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尽心下》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
⑤尹文曰:“使若入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吕代春秋·正名》
⑥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
⑦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荀子·正论》
⑧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非十二子》
5、“见……于……”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於”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於”与引进的名词或各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②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    《商君书·更法》
③蔡泽见逐於赵。    《战国策·齐策》
④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说难》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    《史记·楚世家》
⑦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    《史记·李斯列传》
⑧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进学解》
6、“……被(名词、动词)……”
“被”在被动词句式中作为介词出现是汉以后的事。在先秦两汉,“被”一般都不是作为介词而是作为动词出现在一些被动句中的动词之前的,义为“遭受”,例如:
①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一》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④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⑤七国之难,发怒於错,错卒以被戮。   《史记·酷吏列传》
⑥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汉书·食货志上》
⑦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汉书·贾谊传》
⑧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论衡·感虚篇》
⑨实孝而赐死,诚忠而被诛。    《论衡·感虚篇》
以上各例中的“被”其所以不宜看作介词,是因为它们都是直接加在动词之前的,“被”字后引进行为动作施事者的用例在先秦两汉很难找到,也就是说,在先秦两汉,“被”并没有引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以构成介词结构的功能。从魏晋开始,“被”才具有了带介词宾语的功能,故只能认为自魏晋以后“被”才真正转化成了介词。例如:
①今月十三,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②瑒、祯各被太祖辟。   《三国志·魏书·王桀传》
③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世说新语·政事》
④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虨。   《世说新语·方正》
⑤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世说新语·言语》
⑥常被元帝所使。   《颜氏家训·杂艺》
⑦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   《晋书·谢安传·谢玄》
⑧全体(全身)如被刀刺。   《颜氏家训·归心篇》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10
继续

第五章    文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老子》介绍】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该书用道(自然规律)来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正反两个对立的方面组成的,对立的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在物质生活方面该书强调知足寡欲,在思想方法方面宣扬贵柔守雌,在政治方面由于憎恶当时的黑暗现实而主张“损有馀而补不足”,希望返回到古朴落后的“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老子》的作者并非老子本人,一般认为是老子的后学根据老子的遗说发挥补充而成,其成书年代一说在战国时期,一说在秦汉之间。关于老子其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楚国人,与孔子同时,姓李,名耳,字伯阳,即老聃(dā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东)人,曾作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也有人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人,如近人梁启超、今人冯友兰、范文澜即持这种看法。
《老子》的重要注本有魏王弼《老子注》(《四部备要》本、《诸子集成》本)、后人假托的“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四部丛刊》本)、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及今人任继愈《老子新译》(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等。
【题解】 本篇为《老子》第三章,前一部分以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为例,说明一切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虽然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反相成,失去一方则另一方即不会存在;后一部分根据相反相成的道理提出了以“无为”达到有为的政治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②,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⑤,生而不有⑥,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⑦。
【注 释】①天下二句: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话,这就说明有了丑的存在。斯:指示代词,这,这就。恶:丑。已:句末语气词,作用用“矣”。②有无相生:“有”和“无”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有”和“无”。难易相成:“难”和“易”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难”和“易”。相成,相互促成。③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长”和“短”。形,体现,显现。高下相倾:“高”和“下”相互依靠而显示出了“高”和“下”。倾,本指位置高的物体倾压在位置低的物体之上,这里义为依靠。④音声相和:“音”和“声”相互配合时而显示出了“音”和“声”。音、声,乐器发出者称“音”,人唱出者称“声”。一说“音”指声的组合,“声”指简单的发音,见任继愈《老子新译》。和:和协,配合。前后相随:“前”和“后”前后相连而显示出了前后。随,依随,连接。⑤处无句:以“无为”的态度去处事。处:对待,办理。无为:不做事,只是适应事物的发展。作:兴起,出现。不辞:不拒绝,即顺应客观的变化。焉:兼词:相当“于之”,其中“之”指世上。⑥生:指出现的事物。有:指据为已有。⑦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唯:连词,因为。不去:指功绩不会失去。
小国寡民
【题解】 本篇为《老子》第八十章,内容反映了老子向往古朴原始社会的政治理想。老子厌恶当时的社会现实,认为造成社会灾害的原因是文字、交通工具、兵器等,因而主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使这些东西派不上用场,并希望人们看重生命,自得其乐,不必远游。
小国寡民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②。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③。使人复结绳而用之④。甘其食,美其服,安服居,乐其俗⑤。邻国相望,鸣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 释】①小、寡:均为使动用法,使……小,使……少。②什伯之器:功效十倍百倍的器具。什:十倍。伯:通“佰”,百倍。重死:看重死亡。重,意动用法。③舆(yú):车子。所乘之:所字结构,乘坐的必要。所陈之:所字结构,陈放的地方。④结绳:传说在文字产生前用结绳来记事。用之:指记事。之,义较虚,作用在于凑足一个音节。⑤甘、美、安、乐: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鲁少儒     王先谦集解
【《庄子》介绍】 《庄子》,道家的经典之一,是庄周和其弟子、后学论说的总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原书五十二篇,现存郭象注本仅存三十三篇,分作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为其弟子、后学所作。
庄周(约前369—286),战国中期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市)人,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看成了宇宙的本体,认为“道”无所不在,决定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该书同时宣扬了唯心主义的相对论和宿命论等思想。在政治上该书与《老子》一样否定社会进步和文明,认为圣人、智者及斗衡等工具都是社会动乱和灾难的根源,故主张“绝圣弃智”、“掊斗折衡”,恢复到古朴的原始社会去。
《庄子》全书使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其行文汪洋恣肆,变化多端。其语言生动深刻,含蓄幽默,长于比喻和讽刺,对后世文学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重要的注本有晋郭象《庄子注》、唐成玄英《庄子注疏》(《四库备要》本),清人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今人的注本有刘武《庄子集解》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
【题解】 本篇选自《庄子·田子方》,文章通过寓言的形式揭露了多数号称儒者的人实际上都是些徒有虚名的不学无术之士,是经不起真正考验的。
庄子见鲁哀公。成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云见鲁哀公盖寓言耳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成云方术也言鲁地鲜庄子无为之学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李云句方也缓佩玦者事至而断。成云缓者五色条绳穿玉玦以饰佩也玦决也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此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於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於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10
第六章    古漢語知識
古书的注解
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古注本身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须了解古注。这一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古注的重要性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例如:
《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又如: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 “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又如:
《左传·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注:“色美曰艳。”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就重复了,实际上“艳”的含义是事高大。《说文》:“豔,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又如:
《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 实为甕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雍自沉于河,服注为望文生义。
二、古代著名的注释家及注本
自汉至清,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注释家及注本,兹将两汉到宋代的著名注释家及有关注本介绍如下:
1、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
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等。
毛亨:鲁人,或云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汉景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学传自子夏,著作有《毛诗古训传》,简称《毛诗》。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称其学生赵人毛苌的小毛公。
孔安国:西汉曲阜人,字子国,孔子十二世孙。曾向申公学习《诗经》,向伏生学习《尚书》。武帝时因研究《尚书》成为博士,官谏议大夫,临淮太守。著作有《尚书传》、《尚书音》《古文孝径传》等。今本《古文尚书孔氏传》为晋梅赜所献,题孔安国作,实为托名之作。
马融:东汉扶风茂陵(今兴平县人),汉安帝时为校书郎,桓帝时官南郡太守。后回朝为议郎。马融博学多才,为汉时通儒,有学生数千人,郑玄即出其门下。曾注《孝径》、《论语》、《诗》、《易》、《尚书》、《三礼》、《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均失传,清人马国翰《王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字康成。曾从马融学古文径,回乡后聚徒讲学。晚年因党锢之祸被囚禁,建安初获释。官任大司农,世称郑大司农。郑氏治学以古文经为主,遍注群径,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有《论语注》、《孟子注》、《尚书注》、《三礼图》、《毛诗谱》、《六艺论》、《三礼目录》等,今仅存《三礼注》和《毛诗笺》。
何休:东汉樊(今山东济宁市东北)人,董仲舒四传弟子。为人质朴口讷,终生精研六经,尤好《公羊传》,闲门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后拜议郎,再迁为谏议大夫。著作尚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育》、《谷梁废疾》,宣扬《公羊》,驳斥《左传》、《谷梁》,除《解诂》传于世外,余皆佚。
赵歧:东汉京兆长陵(今咸阳市东北)人。曾为并州剌史,后任议郎、太常等职。撰《孟子章句》一书,传于世。
服虔:东汉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曾任九江太守。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一书。据传郑玄欲注《春秋》,听说服注之意多与己同,遂尽以所注与服。唐孔颖达撰《左传正义》时独用杜注,服注遂亡。
高诱:东汉涿郡涿(今河北涿县)人,少从卢植学,曾任司空掾、东郡濮阳令之职。著作有《孟子章句》、《孝经解》(均佚)、《战国策注》(今残)、《淮南子注》(与许慎注相杂)、《吕氏春秋注》等。
王逸:东汉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南)人。曾为校书郎,汉顺帝时官至侍中。著《楚辞章句》一书,为后世所重,是《楚辞》现存最早的注本,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何晏、王弼、韩康伯、韦昭、杜预、范宁、郭璞、郭象、裴松之等。
何晏:三国魏时南阳宛邑(今河南南阳市)人,玄学家,何进之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娶魏公主,官散骑侍郎,迁待中、尚书。其仪表“美姿仪,面至白”。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作有《道德论》、《周易解》及各种文赋数十篇,多不传;主编《论语集解》二十卷,流传至今。
王弼(公元226-249):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人,笃好老庄之学。与何晏、夏侯玄同开魏晋后玄学的先声。由何晏荐为尚书郎,著作有《道德论》、《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
韩康伯:魏人,著《周易注》,余不详。
韦昭:三国吴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人,曾任尚书郎、太史令、中书仆射等职,被孙晧所杀。平生好学不倦,精通经史,著有《孝经解赞》、《论语注》、《汉音音义》《国语注》等书。除《国语注》传于今外,余皆佚。
杜预:晋时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字元凯。官河南尹、度支尚书,后拜镇南大将军,镇襄阳,太康元年率兵灭吴,有功,封阳县侯。杜预博学多才,长于谋略,时人称为“杜武库”。一生耽思经籍,酷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长历》、《春秋释例》、《春秋左氏传集解》等书,皆传于世,其中《春秋左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左传》注本。
范宁:晋时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人。少笃学,治经严谨,不尚玄学。历官余杭令、临淮太守、中书侍郎、豫章太守等,封遂乡侯。著有《春秋穀梁传集解》,为今存《穀梁传》最早的注本。另有《公羊传例》、《论语注》、《礼杂问》等书 ,皆佚。
郭璞:晋时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字景纯。曾为著作佐郎、尚书郎。后因劝阻王敦起兵作乱而为敦所杀。其所注文献很多,诸如《尔雅注》、《三苍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等。其中《尔雅注》费时最久,用功最多,是《尔雅》流传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
郭象:晋时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为人好老、庄,善清谈。曾参考向秀《庄子注》撰成《庄子注》一书,三十三卷,阐释老、庄思想。后向本佚,郭本独传于世,唐时成玄英曾为之作疏。
裴松之: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先仕晋,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令、尚书侍郎等职,入宋后累官中散大夫、国子博士、大中大夫等。奉诏注《三国志》,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辨”为宗旨,注文多出正文三倍,开创了注释的新例。
裴骃:裴松之之子。官至南中郎参军,著《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传于今。另有《史记音义》八十卷,已佚。
3、唐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唐代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土勋、李善、司马贞、张守节、颜师古等。
孔颖达:隋未唐初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人。隋时举第,授河内郡博士,继补太学助教。入唐后李世民引为文学馆博士,封曲阜县男,转迁给事中,官至国子祭酒。曾师从刘焯,博通群径,名重一时。奉太宗诏主编《五径正义》,兼采南北经学家之长,成为一代训诂名著,唐时以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
贾公彦: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经。著《周礼义疏》六十卷,《仪礼义疏》三十卷,为后人所重。其解说《周礼》参考郑玄注,能改郑氏好引纬书,好改经字之弊。解说《仪礼》,亦取郑说,然精审不及《周礼注》。《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均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
杨土勋:唐人,曾任四门助教,著《春秋穀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
李善:唐扬州江都(今扬州市)人,曾任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等职,后为潞王府记室参军,转秘书郎,又出为经城令。其学有师承,意多存古,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完成《文选注》六十卷,旁征博引,是唐初文选学的集大成之作。
杨倞:唐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人,与元稹、白居易同时,官东川节度使、刑部尚书。著《荀子注》一书,是流传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
司马贞:唐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官至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著《史记索隐》一书,并补作《三皇本纪》,有小司马《史记》之称。
张守节:唐开元、天宝间人,官诸王侍读。其学长于地理,著有《史记正义》一书。余不详。
颜师古: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祖籍临沂,颜之推之孙。太宗时拜中书侍郎,官至弘文馆学士,精通文字训诂,著有《汉书注》、《急就章注》等书,为世所重。
4、宋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宋代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邢昺、孙奭 、朱熹、洪兴祖等。
邢昺:北宋曹州济阳(今山东荷泽市)人。一生多在东宫及内庭讲授经书 ,著书很多,其中《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孙奭 :北宋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县)人。官至工部尚书,以太子少傅致仕。曾奉敕校定赵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义》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另著有《孟子音义》、《尔雅释文》等书,均传于世。
朱熹:南宋著名注释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十九岁中进士,历仕四朝。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聚徒讲学,研究学问,广注经籍,著作主要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洪兴祖:南宋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学好古,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注》等书。
三、古注的分类
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古注就其特点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传、笺、章句、集解、疏五类。
1、传  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毛传》:“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2、笺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说文》:“笺,表识书也。”如《诗经》毛传郑笺。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例如: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3、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
4、集解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疏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唐代进行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
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孝经    唐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论语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歧注    宋邢昺疏
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
四、旧注的编排体例
古书的注释,特别是对先秦经书的注疏,并不易容看懂,这一方面是因为注文简略,无标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古书注家众多,体例不一。下面介绍两种体例:
1、注疏体

2、集解体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论语注疏·为政》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11
五、旧注的内容
旧注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解释词义、注明音读、疏通文意、阐明思想、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释典故、校正文字、考证人名、地名等,例如:
解释词义例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
注明音读例
《诗经·周南·关睢》:“君子好逑”。《经典释文》:“逑,音求。”又如《诗经·召南·何彼  矣》:“何彼  矣,唐棣之华。”《经典释文》:“棣,徒帝反。《字林》‘大内反’。华如字。”
六、旧注的风格
旧注的风格有时代的差异,即不同的时代其注释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可分为汉唐的风格、宋代的风格和清代的风格三类。
1、汉唐的风格。
汉唐时代注释的风格侧重于训释字句、注明读音等,内容包括释字、串讲、通释全章大意、注明出典、考证人名地名史实、增补史料、阐明哲学思想,等等。
2、宋代的风格
宋代的注释风格是常常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宋代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注释家是朱熹,其注释中的不少地方反映了宋代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清代的风格
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清代注解的风格是能将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运用于注解之中,从材料出发,注重考据。
七、旧注的术语
旧注所使用的术语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只选择一些主要者说明如下:
1、曰、为、谓之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处于术语之后,其含义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除了一般释义外这些术语有时还用来分辨同义词。例如:
①《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穀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见孔颖达《正义》)
②《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2、谓  意为“说的是……”、“指的是……”,被释词在术语之前。如: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3、貌、之貌  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例如: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象注:“冷然,轻妙之貌。”
《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4、犹  “犹”表示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意为“如同”、“等于说”。例如: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意义相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这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说文》:“祓,除恶祭也。徐锴曰:‘按:祓,之为言拂也,”《说文》:“禳,磔禳祀疠殃也。徐锴曰:‘禳之为言攘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声训也可以不用专用术语,例如:《释名》:“日,实也。”“月,阙也。”“冬,终也。”“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山,产也,产生物也。”《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6、读若、读如  表示注音的术语。例如:
《说文》“宄读若轨。”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yí)醴也,足以適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有时也用来表示通假字。
7、读曰、读为  说明通假字的术语。例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
8、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例如: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9、衍文,脱文
校勘术语。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
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11
继续

第六章    文選
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
【题解】本篇选自《论语·泰伯》。其内容反映了儒家把实现仁作为终生奋斗目标的决心和毅力。宋邢昺疏:“此章明士行也。”
曾子曰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即曾参(shēn),春秋末鲁国人,字子與,以孝行见称。②士:有操守、有知识的人。弘:《说文》:“弘,弓声也。”引申为顽强;毅,坚定果断。任:担子,任务。③仁:指推行仁道、仁政。已:停止,结束。宋邢昺疏:“言士能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者,……言士能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者,复明任重道远之事也。言仁以为己任,人鲜克举之,是他物之重,莫重于此焉。他人行仁,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士则死而后已,是远莫远焉。”
    五  蠧    《韩非子》文章略
第七章 音 韵
第一节 中古音的声韵调   一、中古音的代表著作——《广韵》
中古音以隋陆法言《切韵》(601年)为主要研究材料。《切韵》虽已不存,但其声韵调系统保存在宋陈彭年等编撰的《广韵》(1008年)中。清人研究中古音,用的是《广韵》。
《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韵书。当时主要是为了科举作文用韵规范;《切韵》及《切韵》以前的韵书,最初目的应是为了辨音。辨音与作文用韵规范是《广韵》的两大功用。
《广韵》编排体例:第一,先分平、上、去、入四声五卷(平声字多,故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卷)。第二,每个声调下(即每一卷下)再分韵。同韵的字,韵腹(即主要元音)和韵尾(有的没有韵尾)相同;不论韵头(介音)是否相同。一个韵选一个代表字作为本韵的名称,叫韵目。如东韵即以“东”为韵目。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四声相承,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四声相配。平、上、去只是声调不同,韵母则相同。入声主要是收声不同,收—p(盍)、—t(曷)、—k(德);分别与阳声收—m(谈)、—n(寒)、—?(登)相配。所以,如果单统计韵母,只要计算平、入二声的韵母就可以了。第三,每一韵中以声纽的不同再分若干小韵。小韵是以声母的不同来分别,所以小韵也叫“纽”。小韵的头一个代表字后面注反切。一个小韵包含一个至数十个同音字。如东韵有东(德红切)、同(徒红切)、中(陟弓切)、虫(直弓切)……等23个小韵;“同”小韵中有同、仝、童、僮、铜……等45个同音字。
《广韵》是当时编的韵书,反映了中古的语音系统,所以,要研究中古音,就要分析其中的声、韵类别系统。古代分析《广韵》一系韵书中的声韵系统的学问,就是等韵学。
二、 中古的声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
1.有关声母的几个概念
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如表示舌头清音用“端”(包括切上字“都、丁、多、当……”从另一个角度看,把切上字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相同的归到一起,就得到声母)。相传释守温发明了三十六字母:唇音帮、滂、並、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喉音影、晓、匣、喻,齿舌音来、日。
五音、七音: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牙、齿、喉”五类,即是“五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来纽),和“半齿”(日纽),共是七类,就是“七音”。
清、浊: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声带颤动是浊音。等韵学又把清音分为两类:不送气是清(纯清。如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把浊音分成浊(全浊。如定d),次浊(如泥n)。浊音在现代普通话中丧失,在一些方言中保存。
反切: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前一个字(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一个字(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由于反切出于不同人之手,同一个声母可以有若干个比较常用的反切上字,如“都、丁、多、当”作反切上字切出来的是同一个音。反切下字也是同样情况。
2.中古三十六字母
中古的声母要掌握: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清浊、等列)。
下面是中古音即《切韵》36个声母在《韵镜》中出现的位置:
音舌齿
清 清
浊 浊 音 喉

浊 浊 清 清 音 齿

浊 清 浊 清 清 音 牙
清 次
浊 浊 清 清 音 舌
清 次
浊 浊 清 清 音 唇
清 次
浊 浊 清 清
来 匣 晓 影 心 从 清 精 疑 溪 见 泥 定 透 端 明 並 滂 帮
来 匣 晓 影 生 崇 初 庄 疑 溪 见 娘 澄 彻 知 明 並 滂 帮
日 来 于 晓 影 禅 审 神 穿 照 疑 群 溪 见 娘 澄 彻 知 明
微 並奉 滂敷 帮

来 喻 匣 晓 影 邪 心 从 清 精 疑 溪 见 泥 定 透 端 明 並 滂 帮
(以后唇音三等在韵母是合口时变为轻唇;庄初崇生合于照穿神(床三)审,于合于喻,形成传统36字母所代表的声母系统。)
中古的声母变为普通话的声母,有其规律,知道这些规律,有助于记忆和反推:
(1)中古喉牙音和齿头音的细音,都变成t?,t?‘,?
a,o,u,e前 k,k,h // ts,ts‘,s ——a,o,u,e,?前 (声母不变)
见溪群晓匣 (例:工古弓抠渴呼回) (例:作宗仓三诉自) 精清从心邪
i,y前 t?,t?‘,? ———————— i,y前 (声母已变)
(例:江居窮区揭吁薰) (例:取须精清心邪)
现代普通话的Y,是中古在介音i后的u变来的。所以,归结起来,中古的i(包括作主要元音和介音),决定喉牙音和音头音变作 , ,?。普通话中,声母k,k,h和ts,ts‘,s之所以没有与i,Y相拼的,就是因为其本来与i,Y相拼的音已变成声母是 , ,?的了。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分配规律,反映中古音到普通话变化的规律性。
(2)中古唇音三等,在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个韵的合口韵类中,宋以后变为轻唇非、敷、奉、微,普通话中变为唇齿音f、v,或零声母。
三、中古的韵
1.关于韵的几个基本概念
韵: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部类。如206韵。每一个部类有一个代表字,即韵目(见上)。这种部类代表的韵母和韵类,也叫韵。如206个韵包含290个韵类。
呼:等韵学将主要元音或介音是u的韵,称为合口呼;其它的韵为开口呼。如,寒韵是开口呼,桓韵是合口呼。这两韵的分别只是开、合口的不同。但有的韵同时包含开口和合口。有人称开合分韵的合口为“真合口”;开合合韵的合口为“假合口”。
等:根据韵腹的侈或敛(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以及声音的“硬”或“软”(有无i介音)等状况所分析的声音洪细类别。等韵图依韵和韵类的的洪细分四等。同一个韵中,如果有不同韵类,其区别在于介音的有无或不同,放在不同的等,如一东韵分为两类,一类无介音,在一等;另一类有介音i,在三等。不同的几个韵,同收尾而主要元音洪细不同,安排在不同等,如《韵镜》第二十三图开口“寒、删、仙、先”分别放在一、二、三、四等,第二十四图合口“桓、删、仙、先”分别放在一至四等。(参见《韵镜》复印张)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真轸震韵、东董送韵和侵寝沁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如上表缉韵、质韵和屋韵。
舒声韵,也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读音可以自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2. 中古的韵母
共206韵,290个韵类。
首先记住57个平声韵;其次是知道,因开、合口以及等的不同,一韵之中可以有不止一个韵类;再次是四声相配的原理,以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的概念。
四、中古的声调
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声。
主要掌握其变为今天普通话的规律。声调的变化受声母清浊的影响:
中古平声调的字,依其声母的清(全清和次清)还是浊(全浊和次浊),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平分阴阳)
中古上声调的字,全浊音变为去声(浊上变去);其余均为上声。
中古的去声字,全部为去声。
中古入声字,全浊变为阳平,次浊变为去声;清音变为阴阳上去四声。(入派四声)

四、反切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
反切用的是古音,如果用现代音去拼读中古反切,很多无法顺利切出字音。要想准确拼读中古反切,势必要学习从中古音到现代音的语音演变历史,掌握变化的规律。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11
第八章 实词、短语与句子
        第一节 实词与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
(一)定义: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昨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二)活用与兼类的不同
活用是临时性的,兼类是固定性的。
二、名词用作动词
(一)用作一般动词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隐元左)
(二)用作使动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襄二十二)
(三)用作意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大同)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用作一般动词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礼记?学记)
(二)用作使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三)用作意动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战国策?秦策一)
四、数词用作动词
(一)用作一般动词
大国不过三国之一。(隐元左)
(二)用作使动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卫风?氓)

第二节 短语     返回
一、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壮语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像……一样”、“跟……似的”: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像待……似的”: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在……”、“向……”: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龚遂传)
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龚遂传)
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
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1、时间名词“日”“月”“岁”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龚遂传)
2、时间名词“日”“月”“岁”充当状语,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
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3、时间名词“日”“月”“岁”充当状语,表示追溯往事。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十六年)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即特殊的动宾关系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二)特殊的动宾关系
1、 施动
2、 与动
3、 因动
4、 为动
5、 向动
6、 所动
7、 位动
8、 时动
9、 量动
三、动词与宾语的语序
1、疑问代词作宾语位于动词前
敢问何谓也?(隐二左)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位于动词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3、“是”“之”复指宾语,置于动词前。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僖十四左)
四、双宾语
1.给予、赐予义动词
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成二左)
2.告知、教示义动词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许行)
3.古有今无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4.古汉语中的使动可以带双宾语
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城濮之战)
五、主谓之间加“之”的短语
未知母之存否。(宣二左)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与?(论语?学而)

第三节 句子      返回
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隐元左:制,巌邑也。
今京不度,非制也。(否定副词修饰谓语,不是修饰名词)
二、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无标记
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成二左)
(二)有结构标记
1.介词“于”引进主动者
xi克伤于矢。(成二左)
2.助动词“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3.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主动者可以不出现);“为……所”
今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4.“被”字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21
第九章 虚词
第一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其”、“厥”、“之”。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称代第三方以外,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话的一方。
二、指示代词
1、近指:“是”、“之”、“此”、“斯”、“兹”
2、远指:“夫”、“彼”、“其”
3、旁指:他(“佗”、“它”)
三、疑问代词
四、无定代词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2、是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五、特殊代词
1、者
“者”字词组的构成,有下述几种情况:
(1)“者”字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的”、“……的人(事、物)”。
(2)“者”字位于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共同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
(3)“者”字位于名词之后,与这个名词组成“者”字词组,“者”字的作用是复指它前面的名词,同时也起到区别人或事物的作用。
(4)“者“字也可以位于数词后,与数词组成“者”字词组,数词是对上文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总括。
2、所
(1)“所+动(或动词性词组)”
(2)“所+介+动(词组)”
第二节 副词        返回            
一、程度副词
二、范围副词
三、时间副词
四、情态副词
五、否定副词
六、谦敬副词

第三节 介词      
一、于(於)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3、介绍出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的“于”(於)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
4、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
二、以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用”、“拿”、“凭”。
2、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用”、“把”。
3、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因”、“因为”、“由于”。
4、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三、为
1、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被”。
2、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什么事物)而发,“给”、“替”、“向”、“对”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原因或目的,“因为”、“由于”。
四、与
1、介绍职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跟”、“和”、“同”。
2、介绍动作行为的受益对象。“为”、“给”。
五、用 由 自 从
(一)用
1、介绍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手段。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
(二)由
1、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原因、凭借的条件、涉及的对象。
2、介绍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时间的起点,或空间上的起点。
(三)自
介绍出动作行为的起始点。可翻译为“从”。
(四)从
1、介绍处所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3、介绍所随的对象,可以译为“跟”“跟着”。

第四节 连词      返回
一、之
(一)加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偏正关系
1、领有关系,“的”。
2、同一关系,“这样”、“这些”或不译。
3、修饰关系,可译成“的”,但往往需要加上“比况性”的词语。
(二)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主谓关系。
1、充当单句中的主语、宾语。
2、充当复句中的分句。
(三)“主语+之+介宾词组”
1、充当分句
2、充当单句中的成分。
二、与 及
(一)连接词与词、词与词组、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和”、“以及”。
(二)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分辨
1、“与”字的前后项互换位置后,影响原意的是介词,没有什么影响的是连词。
2、“与”字前面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
3、介于不同词类的词之间的是介词
三、以
(一)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内部,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二)连接时间或方位。
(三)连接两个形容词,并可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
(四)用法分辨
1、“以”是介词时,它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字是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果“以”字后面紧接着“上、下、往、来、内、外、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它一定是连词。
2、当介词“以”的宾语省略时,往往与连词“以”不易分辨。省略宾语的介词“以”后面往往紧接着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看“以”的前面是否是个动词。如果不是,“以”字就是介词;否则,“以”就是连词。
四、而
(一)用在单句中。所连接的两项,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者是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的词组。
1、联合关系。一般充当谓语。“而且”、“并且”、“就”、“又”。
2、偏正关系。一般是状语和谓语的关系。
3、主谓关系。
(二)用在复句中,可以连接多种多样的复句。
1、并列复句
2、连贯复句
3、递进复句
4、因果复句
5、转折复句
五、则
1、关列关系。往往形成“……则……,……则……”的格式,不能译出。
2、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3、转折关系。“却”。
4、条件关系。“就”。
5、假设关系。“就”。
六、虽 然 虽然 然而 然则
(一)虽
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即使”、“纵然”。
(二)然
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却”
1、连接段与段,表示上一层与下层之间的转折关系。
2、用在分句与分句之间,表示复句中的转折关系。
(三)虽然
这个结构是连词“虽”和代词“然”的组合,意思是“虽然如此”,与现代汉的“虽然……但是……”中的“虽然”含义不同。
(四)然而
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组合,一般是“这样(如此),而……”的意思。
(五)然则
“然”是指示代词,用来肯定上文所说的情况;“则”是转折连词,用来转入下文。是“既然如此,那么”的意思。
七、如 若 苟 使 令 藉 即 为 微
这一组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往往用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条件的分句中。其中“微”的意思是“假如没有”,其他几个词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如”。
第五节 语气词     
一、也
1、判断句句尾的“也”,作用是帮助判断,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使听者或读者对判断深信不疑。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这种用法的“也”字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对应的词。一般可以不译出。
2、陈述句句尾的“也”,加强陈述语气,使读者或听者坚信所陈述的内容。可译成“啊”或“呢”,或不译出。
3、因果或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句尾的“也”,含有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语气的作用。
4、祈使句和感叹句尾的“也”,使祈使、感叹语气更加坚决、肯定和强烈。可译成“吧”或“啊”。
5、疑问句句尾的“也”,仍然表示确认的语气。由于“也”字的使用,就便得这种疑问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往往是对已经确认的某种事实提出的疑问。
6、句中的“也”字表示顿宕,兼有强调和提示作用。这种“也”字往往用在句中的主语、状语后,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和隔断,对上文是强调,对下文是提示。
二、矣
(一)叙述句句尾的“矣”,把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告诉别人,含有运动过程和时间因素,是个表示动态的直陈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矣”字所表示的动态有两种情况:
1、原来或从前就有这种情况,说话人把它当作一种新情况提出来加以陈述,或告知别人。
2、现在还没有出现某种情况,但预料、推断这种情况将必然出现,说话人也可以用“矣”字把这必将出现的新情况提示出来。
(二)祈使句句尾的“矣”,是说话人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因为是希望实现或完成,所以都带有将然的性质。
(三)疑问句和感叹句句尾的“矣”,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是靠别的手段来表示的。
三、乎
(一)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
1、询问
2、反问
3、推测
(二)感叹句句尾的“乎”多表示呼唤或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三)用在形容词后,做形容词的词尾,给形容词增加形象化的色彩。
四、欤(与)
(一)表疑问语气
1、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可译为“吗”或“么”。
2、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可译为“呢”。
3、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
4、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
(二)表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五、哉
1、在句末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相当于今天的“啊”。
2、“哉”跟它前面的谓语一起提到句首,所表示的感叹语气就更为强烈。
3、“哉”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祈使语气,并略带感叹意味,可译作“啊”或“吧”。
4、“哉”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
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1、“也已”、“也夫”、“也哉”、“也乎”、“也乎哉”。连用的语气词,各自分别表达不同的语气,同时全句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2、“矣夫”、“矣哉”、“矣乎”,“矣”仍然表示叙述语气,语气的重点也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3、“乎哉”连用,表示比较复杂的语气。
七、夫 唯 其
(一)“夫”
1、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的内容。
2、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表示疑问测度语气,可译“啊”、“吧”或“吗”。
(二)“唯”(惟、维)
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引出主语或强调时间,一般可以不译出。
“唯”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祈求、希望,可译为“希望”、“请”等。
句中的“唯”(惟、维)往往用来帮助加强判断,有的可译为“是”。
(三)“其”
用于句首或谓语前,表示多种语气。
1、表示估计、推测。可译为“大概”、“也许”、“或许”、“恐怕”等。
2、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
3、用于祈使句中,使劝告、祈使、命令的语气变得委婉、含蓄些。一般可以不译。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21
继续

第七单元 文言散文的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文言散文的标点
  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做个圆圈,叫“句”;在一句话没有结束但要停顿的地方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就是暂时停顿一下的意思,从意义上来讲就是逗。句和读合起来便叫句读。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古代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这是说,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1982年9月在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的一件两诏秦椭量,容器外底刻的秦二世诏第一行“疾”字右下,第二行“焉”字右下,第三行“帝”字右下,第五行“德”字右下,都刻有L形符号,当是古代的标点,即钩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实物见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已有关于句读的解说。例如:
丶:有所绝而识之也。(卷五下)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レ:钩识也,从反亅。(卷十二下) 根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就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此外,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也常常会涉及到断句,也即标点的问题,例如: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左传?庄公十一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是说,这句话应该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该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的意思。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闻其骈胁,绝句。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例如:
*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 《荀子?彊国》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指出: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外传》亦同。又如: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东汉郑玄注:“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四者之祸,即指长、从(读如纵)、满、极,故应在这四个字后面断句。
此外,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一般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例如:
*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曰:思无邪。(包曰:归于正。)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民免而无耻。(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 《论语?为政》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陈澔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亲行。比音畀。)天子五年一巡守。(《舜典》曰:“五载一巡守”;《周官?大行人》曰:“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孟子》曰:“巡守者,巡所守也。”守,去声。) 陈澔注:《礼记集说?王制》(括号里的)注文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的,这在古书注解中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做法。因此,我们阅读古书,看到有注解的地方,就知道那里该断句。但是古人不是每句话都加注解的,有些在古人看来比较浅显的词语或句子就不一定加注解了,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断句。
  宋代人刻书,开始加句读了。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监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其加句读的方法,毛晃《增韵》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如《礼记?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逗号代表读分之微点于字中者。
民国期间,在新式标点产生以前,出书一般是在该停顿的地方点一个点,或圈个圆圈。例如教材中所举的例子。(见下文)
  断句不正确,说明对文章中某些句子或某些语词还没有理解。正确的断句,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词语、语法、音韵以及要有比较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大抵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字句必须能讲通
  在对文言散文标点之前,应反复多读几遍,做到真正理解古人的意思和具体语词的意义
之后,再进行标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这样,再进行标点就可靠得多了。当然也有标错的。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在第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把我年少时写的辞赋一篇送给你”,其中的“往”是送去的意思;下一句里的“相与”,是相给的意思;而“夫”在文言文里一般是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或提起下文。原来的标点法,表明没有读懂原文,字句讲不通。正确标点应该是: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又如:
*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在这一句里,“不售”指老百姓卖不掉的东西,可由官府负责收购暂为保管起来;“欲得”指老百姓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不能收购的,应由官府给予之。所以,“与”是给予的意思。原文没有读懂“与”的动词义,把它当成连词来理解了,结果标点有误。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收不售,与欲得。
*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天子于是幸绛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云。 《汉书?郊祀志》
句中的“宿”,标点者误以为止宿之义,其实“宿留”是一个词,为汉人常语。《汉书?五行志》:“其(飞雉)宿留告晓人,具备深切。”又《李寻传》:“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唐颜师古均注云:“宿,音先就反;留,音力救反。”《后汉书?韦彪传》:“子其宿留乎?”李贤注:“宿留,待也。宿,音秀,留,音力救反。”可见“宿留”是叠韵连语,不应分开读。
  二、 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标点后的句子,意思如果不合情理,或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违背,那就有错误了。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
一百四十六按照这种标点法,则战败的士兵争着投水是为了死,这不近情理。争投水是为了逃命,而不是为了死。所以,在“争投水”之后应加逗号:“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
綦毋张丧车以后,想搭乘韩厥的战车,故曰“请寓乘”。但是,把“从左右”也括在里边,成为綦毋张对韩厥讲的话,意思就不好理解了。要么站在左边,要么站在右边,怎么能从左右呢?所以应把“从左右”移到括号外边,这样,下文的“皆肘之”也才有着落。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鉴》
按照上面的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的分三路兵不相应。查《明史》卷一三O、一三一,应当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个人,都是早年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这样的标点与原意和史实都不合,应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三、 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标点的文言散文,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及虚词的用法;如果是韵文,在押韵的地方还必
须符合古代的音韵。例如:
*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左传?襄公三年》
在古代汉语里,的确有“也夫”连用的例子,如《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这种用法是表示感叹的,但本句的情况不是这样,本句是陈述一个道理。且“夫唯”在古代汉语里也经常连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本句正是用在陈述句句首的。所以应改为: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
这是唐孔颖达给《左传》作疏时引东汉服虔的断句。“字小之难”不成句,故此句断句误。孔颖达疏曰:“侨闻为国家者,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事大国养小国不为难也,无礼以定其位,是国之大患。”且本句前之“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后句“无礼以定其位之患”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只是在宾语与动词之间用一个“之”来复指。全句意思是:治理国家并非难在不能事大字小,而是担心无礼以定其位。所以应把“大”字后边的逗号去掉。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原标点者把“非第”看成“不是高贵的门第”,与“卑贱”并列起来。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相当于“不仅”,与下句表示递进意的“而愈”相呼应。所以此句应断为: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又如:
*间者,月数以春夏与日同道,过轩辕上后受气,入太微帝廷扬光辉,犯上将近臣,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汉书? 两夏侯京翼李传》
这是李寻以星占为根据劝哀帝退近臣、求贤良的一段话。句中的“外臣”是李寻自称,“窃”是自谦之辞,后边不应有表示决断语气的副词“即”,致使“窃信天文即如此”句意不清。其实,本句中的“即”是表假设语气的连词,意为若如此的话,就……。就是说,“即”应连下读,而不应连上读。此句当为: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此句言项羽率士卒破釜沉舟,以示拼死一战的决心。所示者是决心,而不是必死,故知当在“心”字下断句。为: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kuì,割)羊无血。 《易?归妹》
古代如此断句,误。清人武亿说:“此‘筐’、‘羊’一韵,‘实’、‘血’一韵,亦隔句用韵法。”筐、羊同属阳部,实、血同属质部,隔句押韵,即交韵。上六,是卦名。此句应断为: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又如:
*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踰。 《左传?哀公十七年》晋杜预在“衡流而方羊裔焉”句下注曰:“衡流方羊不能自安裔水边,言卫侯将若此鱼。”刘炫以为“卜繇之辞文句相韵,以‘裔焉’二字宜向下读之。”孔颖达疏曰:“诗之为体,文皆韵句,其语助之词皆在韵句之下”;“此之‘方羊’与下句‘将亡’自相为韵,‘裔焉’二字为助句之辞”;“且繇辞之例,未必皆韵。此云‘阖门塞窦,乃自后逾’,不与‘将亡’为韵。是或韵或不韵,理无定准。”顾炎武《杜解补正》指出:“当以‘裔焉大国’为句。言其边于大国,将见灭而亡。”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也指出:“杜注既失其句,而又失其韵。”惠栋云:“未有繇辞而无韵者,从杜读,则失韵矣。‘窦’字读‘度’,又读‘徒’。‘逾’亦有平、去两音。”此句“羊、亡”押韵,“窦、逾”押韵,是换韵。方羊,叠韵联绵词,亦作仿佯,《广雅》:“仿佯,徙倚也。” 竀,读chēng,《说文》:“正视也,从穴中正见也。”又为赤色,言鱼劳则尾赤。裔,水边;焉,于;阖门,犹言关门;塞窦,塞洞;逾,越也。言自己把门洞都堵起来,然后从后逾墙而出。此句应断为:
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踰。”
第二节 文言散文的翻译
  把文言散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文,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基本要求。能否准确地把文言散文译成相对应的现代白话文,是考核古代汉语基本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古代汉语水平的标志之一。
  把文言散文对译成现代白话文,这里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要求既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现代汉语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这样,才能做好这象项工作。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点要求。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
  这里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严复虽是对外文译成汉文提出的要求,但拿过来要求文言散文对译成现代白话文,也是同样实用的。“信”、“达”是翻译的基本要求,“雅”则是翻译追求的目标。
  文言散文的翻译,以往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下面我们对这两种方法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忠实于原文,在正确理解原文和具体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  按照原文句子的结构、语序、意义以及言语风格进行翻译。一般来说,对原文的词语采取不增不减的做法。下面举一些较好的直译的例子: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遗憾的是个人的心愿还没有实现,默默无闻一辈子,因而文章著述不能流传于后世。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墨子?非攻》
[译文]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一类的器械,造成了,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先生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齐国出发,走了十日十夜到了郢都,见到公输盘。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译文]风的强度如果不大,那么承负巨大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九万里,风就在它的下面了,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没有阻碍,然后飞往南海。
*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 《新唐书?魏徵传》
[译文]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优点,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旺了。
*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译文]周朝所以败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避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译文]韩厥拿着马缰绳站到齐顷公的马车前,拜了两拜又磕头至地,然后捧起酒杯加上一块玉璧献上,说:“我国的国君让我们替鲁国和卫国请求,(请齐国不要攻打他们),并且叮嘱说:‘不要让军队深入到齐国的国土上。’下臣不凑巧,恰好碰上这次该出征,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且害怕逃避会使两国的国君蒙受耻辱。臣勉勉强强恐有辱武士,其实我很愚笨无能,既然担任司马这个官职,且又无人手,只好叫你受委屈了!”(意思按规定还是要把齐侯抓俘虏。)
  二、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这就叫意译。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因此,意译有时要适当增加一些词语,或改变原句的语序,乃至句子的结构。下面举一些例子。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我虽然才能低下,但也曾旁听说过长者遗留下来的好的风范。
此句中的“仆”、“罢驽”和“侧闻”都是谦称,翻译时没有直接的词语与之相对应,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意译。
*高帝不怿而有愆色,迺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史记?酈生陆贾列传》
[译文]高帝不高兴,显现出惭愧的表情,就对陆生说:“请您试着为我写一些秦失天下,而我得天下是何道理的文章,以及古代一些成败兴亡的国家。”
这句话如果按照原文的句子结构翻译,就不通顺,只能用意译。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
[译文]我以为您是问别的人,竟是问仲由和冉求呀!
“以……为……”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且此句为宾语“异”前置句,在宾语“异”和动词“问”之间用代词“之”复指,这是一个结构很特殊的句子。下一句“曾”是个情态副词,“由与求”也是做“问”的宾语的,同时也用“之”复指。所以,在翻译时只能根据原句的意思,用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子来译。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此句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译文]再说水积聚得也不厚,那么,它就无力负载大舟。
前一句话的 “水之积”,由于在主谓之间用了“之”取消了它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前一句的主语。如果把此句译成“再说水的积聚也不厚”,虽也讲得通,但终不如“再说水积聚得也不厚”那么简洁常见,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21
第十一章    古漢語知識
近体诗律说略
所谓古体诗,一般是指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作品。汉魏六朝的诗歌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诗作。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指唐初形成的格律诗。唐代及唐以后的诗人除了写近体诗外,也写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
一、古体诗
古体诗的特点有三:
(一)不限句数、字数,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
四言诗如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五言古诗也称五古,如陶潜的《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言古诗也称七古,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杂言诗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甚至七言以上。如李白的《蜀道难》:
噫吁嘻!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
        还如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静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二)押韵要求较宽,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可以隔句押韵,也可句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也可以临韵相押。例如:
                                《燕歌行》(句句为韵)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阳),草木摇落露为霜(阳)。
                        群燕辞归雁难翔(阳),廿君客游思短肠(阳)。
                        慊慊思归恋故乡(阳),君何淹留寄他方(阳)。
                        贱妾茕茕守空房(阳),忧来思君不能忘(漾)。
                        不觉泪下沾衣裳(阳),授琴鸣弦发清商(阳)。
                        短歌微吟不能长(阳),明月皎皎照卧床(阳)。
                        星汉西流夜未央(阳),牵牛织女遥相望(漾)。
                        尔独何辜限河梁(阳)?
                                《琵琶行》(中途换韵)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陌),枫叶荻花秋瑟瑟(栉)。
                        主人下马客在船(仙),举酒欲饮无管铉(先)。
                        醉不成欢惨将别(薛),别时茫茫江浸月(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月)。
(三)平仄比较自由。例如: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
        第一句用三平调,第三、八、十句用三仄调,整首诗失对失粘。
        (四)对仗十分随意,例如上例,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对仗,以下各句都不用对仗。
二、近体诗
(一)近体诗的分类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大类。律诗指七律和五律,绝句指七绝和五绝。绝句由律诗截取而成,故名。排律又称长律,是律诗的延长。排律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很少。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都有限定(排律的句数在八句以上),其具体情况如下:
五律——八句,每句五字,共40字。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共40字。五绝——四句,每句五字,共20字。
七绝——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排律——句数超过八句,每句字数为五字或七字。
(二)近体诗的结构
近体诗中的律诗共八句,其中一、二句称作首联,三、四句称作颔联,五、六句称作颈联,七、八句称作尾联。每联的第一句称作出句,第二句称作对句。绝句是截取律句的一半,所截部分的结构与律诗相同。此举律诗五言、七言各一例: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首联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颔联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颈联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尾联
浑欲不胜簪。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首联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颔联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颈联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尾联
故垒萧萧芦荻秋。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21
三、近体诗的用韵
近体诗的用韵特点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近体诗的用韵合于平水韵。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隋唐时通用的韵书,分韵为193韵(唐时王仁昫的《刊缪补缺切韵》增加到195韵),因分韵太细,所以唐时就由官方规定某些读音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到了宋代,由官方组织对《切韵》重修,重修后的《切韵》改称《广韵》,分韵为206韵,比《切韵》更细,但同时又明确规定某些相近的韵可以同用。例如:
一东独用                二冬钟同用                三钟                四江独用
五支脂之同用        六脂                        七之
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将《广韵》中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合并为一韵,成了一○七韵。在此以前,金人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著《平水韵略》,根据同样的原则将《广韵》合并为一○六韵,此后出现的各种诗韵,分韵都是一○六韵,简称“平水韵”。平水韵的分韵情况是: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中平声的韵目是:
上平声
一东                                二冬(钟)                        三江                                四支(脂之)
五微                                六鱼                                七虞(模)                        八齐
九佳(皆)                        十灰(咍)                        十一真(谆臻)                十二文(欣)
十三元(魂痕)                十四寒(桓)                        十五删(山)
下平声
一先(仙)                        二萧(宵)                        三肴                                四豪
五歌(戈)                        六麻                                七阳(唐)                        八庚(耕清)
九青                                十蒸(登)                        十一尤(侯幽)                十二侵
十三覃(谈)                        十四盐(添严)                十五咸(衔凡)
“平水韵”虽出现在南宋,但它的分韵符合唐人用韵的实际情况。例如:

李商隐《无题》        东韵(平水韵)
昨夜星辰昨夜风,(东)画楼西畔桂堂东。(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东)
隔座送鉤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东)
嗟尔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东)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支韵(平水韵)
流落征南将,        曾驱十万师。(脂)
罢归无旧业,        老去恋明时。(之)
独立三边静,        轻生一剑知。(支)
茫茫江汉上,        日暮欲何之?(之)

朱庆馀《宫词》        元韵(平水韵)
寂寂花时闭院门,(魂)美人相并立琼轩。(元)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元)

李商隐《登乐游原》        元韵(平水韵)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元)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魂)
        
2.用韵的位置
近体诗用韵的位置规定在二、四、六、八句的末一字。第一句的末字可用韵亦可不用,没有严格的限制。从习惯上说,五言的第一句一般不用韵,七言的第一句一般用韵。
3.一韵到底,中途不许换韵
以下两首诗,从句数、字数、对仗看很像律诗,但由于中途换韵,平仄也不合律,故数古风(古诗):

王勃《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语),
―――△――△
佩玉鸣鸾罢歌舞(麌)。
△△――△―△
画栋朝飞南浦云(麌),
△△―――△―
珠帘暮捲西山雨(麌)。
――△△――△
闲云潭影日悠悠(尤),
―――△△――
物换星移几度秋(尤)。
△△――△△―
阁中帝子今何在,
△―△△――△
槛外长江空自流(尤)。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元),
―△――△△―
渔梁渡头争渡喧(元)。
――△――△―
人随沙岸向江村(元),
―――△△――
余亦乘舟归鹿门(元)。
―△―――△―
鹿门月照开烟树,
△―△△――△
忽到庞公栖隐处(御)。
△△―――△△
岩扉松径长寂寥,
―――△―△―
唯有幽人独来去(御)。
―△――△―△

4.用平声韵
律诗都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或平仄不合律,就不是律诗。例如:
(1)古绝
古绝不收律诗格律的束缚,属古体诗的一种,例如:
李绅古风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一二句后三字都用了仄声,第二首“谁知”一句连用五个平声,此外两首诗均用了仄声韵。
五言古绝很常见,七言古绝则比较少见,例如:

杜甫《三绝句》

其一
前年渝州杀刺史,
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狼虎,
食人更肯留妻子。
其二
二十一家同入蜀,
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
回头却向秦云哭。
其三
殿前兵马虽骁雄,
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
妇女多在官军中。


一二首诗都用的是仄声韵。第一首前二句的前二拍的平仄没有交替,后三字全为仄声。第二首第二句的后三字全为仄声。另外一二首诗的上下二联均失粘。
(2)古风式的律诗
古风式的律诗有意与近体诗相区别,其特点主要有:
a.有意多用拗句,少用律句,造成失粘失对。
b.常用三平调、三仄调及“平仄平”、“仄平仄”式。
尽管古风式的律诗与近体诗有这些不同,但由于其押韵、对仗同于律师,且多数句子的节拍叔平仄相间,故仍算做律诗。例如: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田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
风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
―――△――△
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
――△△――△
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
△△―――△△
长安不见使人愁。
――△△△――

这种诗体开始是律诗尚未定型时的产物,后来一些诗人也模仿这种诗体,但为数很少。
四、近体诗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与古体诗区别的最重要的特点不是句数、字数,也不是对仗和押韵,而是平仄。例如下面一首诗很像律诗,但实际上是一首古风: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清 溪 深 不 测,
― ― ― △ △
隐 处 惟 孤 云(文)。
△ △ ― ― ―
松 际 露 微 月,
― △ △ ― △
清 光 犹 为 君(文)。
― ― ― △ ―
茅 亭 宿 花 影,
― ― △ ― △
药 院 滋 苔 纹(文)。
△ △ ― ― ―
余 亦 谢 时 去,
― △ △ ― △
西 山 鸾 鹤 群(文)。
― ― ― △ ―
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五言,一韵到底,五六句对仗工整,这些都合乎律诗的要求,但是第二六句用了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形式,所以此诗不能算作律诗,而是古体诗,据此可见“平仄”是决定律诗性质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通晓近体诗的制作规则,就必须首先掌握平仄的运用技巧。
1.什么叫平仄?
中古有四个声调,即平上去入。这四种声调的具体调值是什么,现在已无从得知,明真空的《玉钥匙门法歌诀》中描写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通过这种描写我们大体可以想象中古平声的调值是平直的,而上去入三声的调值则是短曲不平的。根据追求诗句音响效果的需要,古人将四声分为两类,其中平声为一类,其音色比较平直可以延长,古人把它称作“平”;上去入为一类,其音色有一个共同点,比较短,不可以延长,与平声相反,古人将此三声统称为“仄”。“仄”就是倾斜、不平的意思。“平仄”的概念是古人为了追求诗歌的音乐美而提出的。平仄在诗句中的交替使用,使诗句的音色避免了平直、呆板和单调,达到了起伏回环,抑扬顿挫的音响效果。
2.律句的节奏
节奏使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快慢现象。在律诗中,所谓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快慢现象就是通过平仄的交替使用来体现的。所谓平仄交替是以节拍为单位进行交替的而不是一单字为单位进行交替,如平平/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律句除句末一字外均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节拍,每个节拍即为一个交替单位。有的书上把节拍叫做音步。句子最后一个字一位在句尾,念完一句后需要停顿一下,差不多延长半拍,所以最后一个字独立为一拍。五言律诗共有三个节拍,即二二一,诗例如“白日—依山—尽”。七言律诗共有四个节拍,即二二二一,诗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组成节拍的两个字可以同是平声或仄声,也可以是平仄不同的两个字。节拍由平仄不同的两个字组成时,节拍的性质取决于后一字的声调,如“仄平”算平声拍,“平仄”算仄声拍,因为后一字是在节奏点上,起着定音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律诗对每一节拍中的二个字平仄的要求特别严格,其平仄不能变动,对第一字的要求则比较宽松,常常平也可,仄亦可。
律句的意义单位常与节奏单位保持一致,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但是也有意义单位不能与节奏单位保持一致的情况,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义单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节奏单位)
律句的意义单位常常会跨越两个节奏单位,又是节奏单位也会跨越意义单位,例如:
二十四桥——明月——夜。(意义单位)                        
二十——四桥——明月——夜。(意义单位)               
相见时——难——别——亦难。(意义单位)
相见——时难——别亦——难。(意义单位)
尽管律句的意义单位有多种情况,但律句的节奏形式只有一个,在意义单位与节奏单位相吻合的情况下,应该尽量按照节奏单位去诵读。如意义单位与节奏单位发生矛盾,诵读是应让意义单位尽量服从节奏单位,例如“野火烧不尽”应读成:
野火——烧不——尽
“二十——四桥——明月——夜”应读成:
二十——四桥——明月——夜
有些教课书上把“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基本句式的节奏分别理解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还有些教材上认为近体诗的句式往往以三字结尾,最后三字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认为这三字的节奏可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例如: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陆游《黄州》
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应为这种划分,从形式上破坏了以两个字为一个单位的平仄交替原则,请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按照这种划分,第一、二个节拍全成了平声或仄声,这就谈不上平仄交替了。
3.律句平仄的基本格式
律句的平仄的基本格式有四种,五言诗的基本格式是:
甲式:△△/――/△(仄起仄收式)                乙式:――/△△/―(平起平收式)
丙式:――/―△/△(平起仄收式)                丁式:△△/△―/―(仄起平收式)
其中甲、乙两式完全符合平仄交替的原则。丙、丁两式的前两个节拍平仄也是交替的,唯有后两个节拍没有做到平仄交替,这是不得已的。因为丙式的特点是“平起仄收”,第一个节拍是平,第二个节拍只能用仄才能与第一个节拍交替,第二节拍为仄,就只好与第三个必须是仄的节拍相重了。同理,丁式的特点是“仄起平收”,第一个节拍是仄,第二个节拍用平才能与之交替,第二个节拍用平,也就只能和第三个必须是平的节拍相重了。按说丙式的第二个节拍应为“仄仄”,但这样处理会造成句末三字全为仄声的现象。句末三字全用仄声是古风的常用句式,律句应尽量避免(也可以不避,唐人的律诗中有些是不避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平霞平出仄海仄署仄,梅柳渡江春”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山平中平一仄夜仄雨仄,树杪白重泉”等),所以将第二拍的第一个字改换成了平声,这样就成了“平平平仄仄”的句式。第二拍的第一字由于不在节奏点上,所以改换成平声并不影响该节拍的性质。丁式句的第二个节拍按说也可以用“平平”,但这样处理就会出现三平调(句末三字连用三个平声),三平调诗家大概以为其音色比较平直松弛,缺乏变化和力度,故规定应坚决避免 ,是所谓大忌。于是将第二拍的第一个字改换成仄声(同样因为该字不在节奏点上),这样既不影响第二个节拍的性质,同时又避免了三平调。
七言诗基本句式的排法与五言基本句式基本相同,只是根据平仄交替的原则在五言基本句式之前增加一个节拍而已。
甲式:――/△△/――/△(仄起仄收式)        乙式:△△/――/△△/―(平起平收式)
丙式:△△/――/―△/△(平起仄收式)        丁式:――/△△/△―/―(仄起平收式)
4.律诗平仄的排列法
以上讲的是一句律诗中平仄的排列规则,下面我们要讲的是一首律诗中的排列规则。弄明白了一句律诗中的平仄规则,一首律诗的平仄规则便很容易掌握。一首律诗的排列规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话:
(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2)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4)押韵句末字为平声,非押韵句末字为仄声。
所谓“一句之中平仄相间”,是指每一律句中个节拍之间要平仄交替,即前一节拍为仄声,后一节拍就要换用平声。反之,前一节拍用平声,后一节拍就要换用仄声。例如:
仄仄/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仄平/平    (劝君更尽一杯酒)
所谓“一联之中平仄相对”,是指每一联中对句与出句的平仄要构成对立关系。如果出句的第一个节拍为仄声,那么对句的第一个节拍便要使用平声。反之,出句的第一节拍为平声,对句的第一节拍便应使用仄声,例如:
仄仄/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平/仄    (劝君更尽一杯酒)
仄仄/平平/仄仄/平    (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谓“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是指上联对句的第一节拍要与下联出句的第一节拍平仄相同,即前者为平声,后者亦为平声,前者为仄声,后者亦为仄声。例如: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所谓“押韵句末字为平声,非押韵句末字为仄声”,是指律诗的二、四、六、八句都是押韵句,末一字要用平声字,三、五、七句都是非押韵句,末一字要用仄声字。至于第一句,无论五言七言,入韵时用平声,不入韵时用仄声。例如: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

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

以上两首诗的第一句入韵,故末字用平声。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以上两首五言诗的第一句不入韵,故末字用仄声。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

韩愈《左迁至兰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

以上两首七言律诗的首句入韵,故末字用平声。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薊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22
杜甫《春望》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

以上两首七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故末字用仄声。
古人对律诗中平仄的规定是有科学道理的,如果一句之中不要求平仄相间,既会出现一句全用平声字或全用仄声字的局面,例如:
“平平平平平”    “仄仄仄仄仄”
这种诗句读起来显然平直、呆板、缺乏变化,没有音乐感。如果一联之中不要求平仄相对,既会出现对句与出句重复的现象。例如: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如果两联之间不要求平仄相粘,则会出现下联与上联重复的现象。例如:
△△――△
――△△―
△△――△
――△△―
只有根据上述规定去排列,才会使律诗中前四句的平仄没有任何重复的现象。减少重复,是律诗中的平仄极尽曲折变化之妙,以达到诗句音感上的抑扬顿挫的效果,这就是古人规定平仄规则的志趣所在。
掌握了以上几项规律,只要知道律诗第一句的平仄要求,既可顺利的排列出一首律诗的平仄格式。
下面举几首五言、七言律诗的例子:
五言律诗
(1)仄起仄收式: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                ―△――△
                闺中只独看。
――/△△/―                ――△△―
                遥怜小儿女,
――/―△/△                ――△―△
                未解忆长安。
△△/△―/―                △△△――
                香雾云鬟湿,
△△/――/△                ―△――△
                清辉玉臂寒。
――/△△/―                ――△△―
                何时倚虚幌,
――/―△/△                ――△―△
                双照泪痕干。
△△/△―/―                ―△△――
(2)平起平收式:
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
                ――/△△/―                ――△△―
春去夏犹清。
                △△/△―/―                ―△△――
天意怜幽草,
                △△/――/△                ―△――△
人间重晚晴。
                ――/△△/―                ――△△―
併天高阁迥,
                ――/―△/△                △――△△
微注小窗明。
                △△/△―/―                ―△△――
越鸟巢干后,
                △△/――/△                △△――△
归飞体更轻。
                ――/△△/―                ――△△―
(3)平起仄收式:
王维《山居秋冥》
空山新雨后,
                ――/―△/△                ―――△△
天气晚来秋。
                △△/△―/―                ―△△――
明月松间照,
                △△/――/△                ―△――△
清泉石上流。
                ――/△△/―                ――△△―
竹喧归浣女,
                ――/―△/△                △――△△
莲动下渔舟。
                △△/△―/―                ―△△――
随意春芳歇,
                △△/――/△                ―△――△
王孙自可流。
                ――/△△/―                ――△△―
(4)仄起平收式:
杜甫《腋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                △△△――
边秋一雁声。
                ――/△△/―                ――△△―
露从今夜白,
                ――/―△/△                △――△△
月是故乡明。
                △△/△―/―                △△△――
有弟皆分散,
                △△/――/△                △△――△
无家问死生。
                ――/△△/―                ――△△―
寄书常不达,
                ――/―△/△                △――△△
况乃未休兵。
                △△/△―/―                △△△――
七言律诗
(1)平起平收式

韩愈《左迁至兰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                        △――△△――
夕贬潮州路八千。
                △△/――/△△/―                        △△――△△―
欲为圣明除弊事,
                △△/――/―△/△                        △△△――△△
肯将衰朽惜残年。
                ――/△△/△―/―                        △――△△――
云横秦岭家何在,
                ――/△△/――/△                        ―――△――△
雪拥兰关马不前。
                △△/――/△△/―                        △△――△△―
知尔远来应有意,
                △△/――/―△/△                        ―△△――△△
好收吾骨瘴江边。
                ――/△△/△―/―                        △――△△――
(2)仄起仄收式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
(3)平起仄收式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
                ――/△△/――/△                        △――△――△
今日花开又一年。
                △△/――/△△/―                        ―△――△△―
世事茫茫难自料。
                △△/――/―△/△                        △△―――△△
春愁暗暗独成眠,
                ――/△△/△―/―                        ――△△△――
身多疾病思田里,
                ――/△△/――/△                        ――△△―――
邑有流亡愧俸钱。
                △△/――/△△/―                        △△――△△―
闻道欲来相闻讯,
                △△/――/―△/△                        ―△△――△△
西楼望月几回园。
                ――/△△/△―/―                        ――△△△――
(4)仄起平收式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                        ―△――△△―
金陵王气黯然收。
                        ――/△△/△―/―                        ―――△△――
千寻铁锁沉江底,
                        ――/△△/――/△                        ――△△――△
一片降幡出石头。
                        △△/――/△△/―                        △△――△△―
人世几回伤往事,
                        △△/――/―△/△                        ―△△――△△
山形依旧枕寒流。
                        ――/△△/△―/―                        ―――△△――
从今四海为家日,
                        ――/△△/――/△                        ――△△――△
故垒萧萧芦荻秋。
                        △△/――/△△/―                        △△―――△―
5.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关于律句平仄排列规则的简明说法。这是对七言诗而言的,对五言诗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是指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即可用平字亦可用仄声字,因为这些字都不在节奏点上。所谓“二四六分明”,是指七言诗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严格掌握,不能随便变更,因为这些字都在每一节拍的节奏点上,决定一个节拍的性质。记住这两句话可以较迅速的掌握律句平仄的排列规则,但是这两句话并不全面,他没有将古人对律句平仄的一些特殊规定包括进去。这些特殊规定有二:一不能“犯孤平” ;二不能出现“三平调”。“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诗家的大忌。
(1)犯孤平
“犯孤平”是指“――△△―”或“△△――△△―”式变成了“△―△△―”或“△△△―△△―”式。这种形式除韵脚字为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其余都成了仄声字,平仄声失去平衡,故叫做“犯孤平”。
(2)三平调
“三平调”是指“△△△――”或“――△△△――”式变成了“△△―――”或“――△△―――”这种形式,最后三字都用了平声字。上文已经提到,“三平调”是诗家的大忌,要极力避免。
根据以上两点,检查律句平仄的四种基本格式就会发现,有些第一字或第三字或第五字的平仄是不允许变动的:
甲式:        ○△ △/○――/△                ○――/○△△/○――/△
乙式:        ――/○△△/―                ○△△/――/○△△/―
丙式:        ○――/○―△/△                ○△△/○――/○―△/△
丁式:        ○△△/△―/―                ○――/○△△/△―/―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乙式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不能由平声换为仄声字,否则就会“犯孤平”。丁式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仄声不能换为平声字,否则就会出现三平调。所以在使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种说法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两种例外的情况。
6.关于拗救
所谓拗,是指律句中某字的声调不合平仄的规定,即应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或改用仄声而用了平声字。所谓救,是指律句的平仄发生“拗”时,在另外某个用平的地方用了仄,或用仄的地方用了平,以求做到使平仄的字数保持平衡。拗救地使用是为了扩大诗人选字范围所采取的变通方法,这样做不至于使诗人因声夺义,可以保留在意义上比较合适的字眼。需要指出的是,拗救的使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定的,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甲式句的拗救(对句相救)
甲式句的格式为△△――△。甲式句的第四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对句第三字改用平声字,其格式是:
△△――△                变为                △△―△△
――△△―                                        ―――△―
这样的变动使对句多了一个平声,但其平仄相间的格局并未改变。例如: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22
白居易《草》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祖咏《终南望余雪》
林表明霁色,
―△―△△
城中增暮寒。
―――△―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
△△―△△
青山空复晴。
―――△―

刘长卿《听弹琴》
古调虽自爱,
△△―△△
今人多不弹。
―――△―

孟浩然《与诸君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
往来成古今。
△――△―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
驱车登古原。
―――△―

苏州拙政园对联
蝉噪林愈静,
―△―△△
鸟鸣山更幽。
△――△―

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
△―△△△△△
双鬓向人无再青。
―△△――△―

杜牧《润州》二首(其一)
青苔寺里无马迹,
――△△―△△
绿水桥边多酒楼。
△△―――△―








甲式句的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字,按说不需救,但诗人们也往往在对句相救,即将对句的第三字换用平声字,因此在唐人律诗中“―――△―”或“△△―――△―”这种句式很普遍。例如: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
―△△―△
风流天下闻。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

韦应物《滁州西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
――△△△―△
野渡无人舟自横。
△△―――△―

杜甫《天末怀李白》
鸿雁几时到,
―△△―△
江湖秋水多。
―――△―

杜甫《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正因为甲式句的第三字用仄声字后不需救,所以诗人们有时救,有时不救。例如: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        对句未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                对句相救
(2)乙式句的拗救(本句自救)
乙式句的格式是:――△△―或△△――△△―。如五言诗第一字用了仄声,或七言诗第三字用了仄声,即犯了孤平。相救的办法是将五言的第三字由仄声换用平声字,七言的第五字由仄声换为平声字,这样就成了如下格式:
――△△―                        变为:        △――△―
△△――△△―                变为:        △△△――△―
补救过的形式其平仄字数仍然与原格式保持相同。用例如下:


李商隐《蝉》
薄宦梗犹泛,
△△△―△
故园芜已平。
△――△―

刘昚虚《阙题》
时有落花至,
―△△――
远随流水香。
△――△―

孟浩然《与诸君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
往来成古今。
△――△―

司空曙《喜外弟卢编见宿》
以我独沈久,
△△△―△
愧君相见频。
△――△―


张籍《设蕃故人》
蕃汉断消息,
―△△―△
死生长别离。
△――△―

温庭筠《送人东游》
荒戍落荒叶,
―△△―△
浩然离故关。
△――△―

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相见不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李商隐《落花》
高阁客竟去,
―△△△△
小园花乱飞。
△――△―

杜荀鹤《春宫怨》
凤暖鸟声碎,
―△△―△
日高花影重。
△――△―

苏轼《新城道中》
野桃含笑竹篱短,
△――△△―△
溪柳自摇沙水清。
―△△――△―

3.丙式句的拗救(本句自救)
丙式句的格式是:―――△△或△△―――△△。如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的第六字用了平声字,补救的方法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由平声换为仄声字,其形势如下:
―――△△                        变为:        ――△―△
△△―――△△                变为:        △△――△―△
改变后的格式起音感特色比原来的形式更佳,使人们喜欢将这种格式用于尾联的出句。例如:

王维《辋川闲居》
寒山转苍翠,
――△―△
秋水日潺湲。
―△△――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
日暮客愁新。
△△△――

李商隐《落花》
芳心向春尽,
――△―△
所得是沾衣。
△△△――
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
君子意如何。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

秦韬玉《贫女》
苦恨年年压金线,
△△――△―△
为他人作嫁衣裳。
△――△△――
有人认为“一句之中,四声递用”乃是艺术的最高峰。即尽可能在一句之中具备平上去入四声,而且相间的应用。清人董文涣《声调四谱》举杜审言诗(《汉语诗律学》120页):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入上去平平  平平入去平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平平入上去  平上去平平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入去平平上  平平上入去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入平平上去  平去入平平
清人朱彝尊认为四声递用是指奇数句之脚字必上去入俱全。(原话:老杜律诗单句之脚必上去入俱全)。例如:
杜甫《曲江》
一片花飞减却春(平),风吹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引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出句之脚宜上去入俱全,特别要避免临近两联出句的句脚声调相同,否则为“上尾”。临近两联出句之脚声调相同是小病,三句相同是大病,四句相同为严重的上尾。例如:
储光義《石甕亭》
遥山起真宇(上),西向尽花林。
下见宫殿小(上),上看廊庑深。
苑花落池水(上),天语闻松音。
君子又知我(上),焚香期化心。
刘长卿《寻洪尊师不遇》
古木无人地(去),来寻羽客家。
道书堆玉案(去),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去),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见(去),何处化丹砂?
到了宋代,四声递用的形式大约不为一般人所知,故上尾之病尤多。例如:
王安石《金陵怀古》
天兵南下此桥江     ,敌国当时指顾降。
山水豪雄空复在(去),君王神武自难双。
留连落日频回首(去),想象遗墟独倚窗。
却怪夏阳才一苇(去),汉家何事费罂缸?
五、近体诗的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对仗”中的“仗”,来源仪仗队中的“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诗句中的对仗,也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近体诗的对仗,不仅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近体诗的对仗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1.对仗的位置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至于首联和尾联,则可对可不对。
2.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常规分为以下几类:
(1)工对。依照对仗的要求把词划分为九类:①名词②形容词(轻重疏密明暗)③数词④颜色词⑤方位词⑥动词⑦副词⑧虚词⑨代词。其中名词又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⑴天文                ⑵时令                ⑶地理                ⑷宫室                ⑸器物
⑹衣饰                ⑺饮食                ⑻文具                ⑼文学                ⑽草木
⑾鸟兽                ⑿形体                ⒀人事(道德才情)                ⒁人伦(父子兄弟)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22
所谓工对是指凡同类或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属同一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并提,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例如: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2)宽对
宽对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名词对动词、副词对动词等,甚至包括半对半不对,例如: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3)借对
借对就是借义相对。有两种情况:
A.某词有两种意义,诗人在诗中用其中一义而以另一义相对。例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B.某词本无某义,只因读音与另一词相同,故借另一词的意义相对。例如:
事直皇天在,
归迟白发生。                刘长卿《新安奉送》
马娇珠汗落,
胡舞白题斜。                杜甫《秦州杂诗》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杜甫《恨别》
(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用两句相对独立的话,如果将一句分成两句相对,每句意义不完整,这就叫流水对。例如: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作者:杜牧
承恩不在貌,
教妾若为容。                杜荀鹤《春宫怨》
3.对仗的避忌
(1)避重字
对仗的字一般不能相同,这叫避重字。例如:
五湖春色浮天地,
千岱翠岚近早春。                取自孙天赦《对联格律及撰法》
梧桐叶下秋声急,
篱菊花开秋雁飞。                (同上)
修辞上的连环等手法则不属于重字。例如: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江村》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无题二首》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王驾《雨晴》
(2)避合掌
合掌是指对仗的两句意义完全相同的现象,实际上是同义词相对,应极力避免。合掌例如:
赤县东风劲,
神州春意浓。
云泽清光满,
洞庭月色深。                取自孙天赦《对联格律及撰法》
韬略孔明分禹鼎,
神机诸葛列封疆。                (同上)
(3)避不协(虎头蛇尾)
对仗的两句在意义上要相配、协调,不可东拉西扯,风马牛不相及,或虎头蛇尾,上句气盛,下句气弱。否则就会破坏诗意的统一。例如:
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元璋出句
①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元璋长孙朱允炆对
②日照龙鳞万点全。                朱元璋四子朱棣对
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取自孙天赦《对联格律及撰法》
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同上)
(4)避粗俗
诗句取意宜高雅,不宜让俚俗粗语入诗。公安派诗多浅显,冲口而出,下笔随意,不避俚俗。如:
一日湖上行,一日湖上坐,
一日湖上住,一日湖上卧。                袁宏道《西湖》
又如一笑话说两秀才对诗:

秀才甲:远望此山黑糊糊,
上头尖来下头粗。
秀才乙:若把此山翻过来,
下头尖来上头粗。
(5)避对开
对开是指相对的两句意义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例如: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三春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22
练习

练习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鲁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左传·僖公四年》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
2、本文中有几处宾语前置的句式,请在原文中画出。
3、指出本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专门)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日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吕氏春秋·疑似》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鲁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
以:率领;   遂:接着,于是;   处:居住(在);   虞:意料;   涉:进入;   履:征讨的范围;   共:同“供”,供给;   复:回来;   诸:指示代词“之”和介词“乎(于)”的合音兼义词;   次:临时驻扎。
2、本文宾语前置的句式:①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②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本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如下:
A、代词,他们。如:①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B、助词,用在定中式的名词性词组中,意思相当于“的”。如: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②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C、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把句子变成名词性的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①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作宾语)②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作主语)③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作主语)
一、        本题分值中标点占1/3,翻译占2/3。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标点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专门)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日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吕氏春秋·疑似》
翻译:
梁国的城北有一个叫黎丘的土丘,这里有一个奇鬼,喜欢仿效别人子侄的样子。城邑中有一个老人去市场喝醉了回来,黎丘的鬼九仿效他的儿子的样子,扶着老人并在路上捉弄他。老人回家,酒醒后骂自己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难道说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半道上捉弄我,为什么?”他儿子哭着磕头说:“罪过呀,没有这种事。以前我到东邑去收债,你可以去问别人。”他的父亲相信了他,说:“唉!这一定是那个其鬼,我本来就听说过他。明日我一定专门再到市场喝酒,想遇到他并刺杀了他。”第二天到市场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恐怕自己的父亲不能回来,于是过去迎接父亲。老人远处看到自己的儿子,拔出宝剑刺杀了他。老人的才智受到象自己儿子的人的迷惑,从而杀掉了自己的真儿子。那些被象士的人蒙蔽从而失去了真正的士的人,这就是黎丘丈人的才智呀。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鲁僖公四年)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指出本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点。
3、翻译画线的句子。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耳北行也
——《战国策·魏策四》

七、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如:到……去。   陈:陈列,摆好阵势。   谷:良,善。   徼:求取,祈求。   辱:表敬副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意思相当于“使您受辱”。   御:抵御,抵挡。   绥:安抚。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及:与,跟,和。
2、指出本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点。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②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强调介词“以”的宾语。
3、翻译画线的句子。①齐侯陈列好诸侯的军队,和屈完乘坐战车来检阅他们。②国君您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
八、本题分值中标点占1/3,翻译占2/3。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标点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标点如下: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耳北行也。”
——《战国策·魏策四》
翻译: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了这件事,半道返回。衣服皱缩了也不顾伸展,头上的尘土来不及洗去,去见魏王说:“今天臣来的时候,在大行见到一个人,正在面向北驾他的马车。告诉臣说:‘我要到楚国去。’臣说:‘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要面向北呢?’回答说:‘我的马好。’臣说:‘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回答说:‘我的费用多。’臣说:‘费用虽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回答说:‘我的驾车人很好。’这几样越好,而离楚国越远罢了。如今王的举动想成就霸业王业,举止想立信于天下,依仗王国的强大、兵力的精锐,而想攻打邯郸,以便扩大土地成就威名。王您的举动越多,而离王业越远罢了,就象到楚国去而朝北走一样呀。”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之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說苑·君道》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2、标出文中的判断句。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没:同“殁”,去世。   质:靶子。   不肖:不象样,不贤明。   涂:同“途”,路途,道路。   御:御者,驾车人。   曩者:先前,从前。   辞:谢绝,推辞。   干:求取。   反:背离,违背。   固:坚决。
2、本文中的判断句:
①此诸臣之不肖也。②章为君,我为臣。③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④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3、翻译:
①晏子去世十七年后,景公请诸大夫喝酒,景公射箭出了靶子,堂上大夫叫好的声音,象出自一人之口。②臣听说过,国君喜好什么,那么臣子就会服从他;国君嗜好什么,那么臣子就会给国君进献什么。③先前晏子谢绝赏赐用来匡正国君,所以国君的过失不能掩饰。
八、本题分值中标点占1/3,翻译占2/3。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标点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作者: aiyaya    时间: 06-4-7 16:22
练习

翻译:
郑国人在乡校里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好坏。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工作后在这里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施行它;他们所厌恶的,我们就改正它。这是我们的老师。怎么能够毁坏它呢?我听说过做忠善之事来减少怨恨,没有听说过作威来防备怨恨的。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就象防备河流一样,大的决口发生,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我们是不能够挽救他们的。不如开个小口子让它得以疏导,不如我们听到以后把它作为两咬呀。”然明说:“蔑我从今后知道您确实可以侍奉的,小人实在不才,如果真的能够如此,其实是郑国仰赖您,岂止是二三臣子呢?”仲尼听说了这番话,说:“从这件事来看,人们说子产不仁义,我是不相信的。”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之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说苑·君道》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2、标出文中的判断句。(3分)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20分)
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其右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竖谷阳曰非酒也水也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而醉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民也不谷无复战矣于是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竖谷阳之进酒也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韩非子·十过》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本题共14分,具体标准如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每词0.5分,意思相同也可以给分。)
色:脸色。   不肖:不象样,不贤明。   涂:同“途”,路途,道路。   御:御者,驾车人。   曩者:先前,从前。   干:求取。   反:背离,违背。   固:坚决。
2、本文中的判断句:(指出一处1分,指出三处即可。)
①此诸臣之不肖也。
③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
④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3、翻译:(每句2分,具体标准如下,翻译意思大致标准即可给分。)
①晏子去世十七年后,景公请诸大夫喝酒(1分),景公射箭出了靶子,堂上大夫叫好的声音,象出自一人之口(1分)。
②臣听说过,国君喜好什么,那么臣子就会服从他(1分);国君嗜好什么,那么臣子就会给国君进献什么(1分)。
③先前晏子谢绝赏赐用来匡正国君(1分),所以国君的过失不能掩饰(1分)。
八、本题共20分,其中标点7分,翻译13分。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6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标点如下:
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其右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竖谷阳曰:“非酒也,水也。”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而醉。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民也。不谷无复战矣。”于是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竖谷阳之进酒也,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韩非子·十过》

翻译:
以前楚共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战斗,楚军战败楚共王伤了眼睛。战斗正激烈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想要得到水喝,他的车右竖谷阳捧着一杯酒献给他。子反说:“嘿!拿走,这是酒。”竖谷阳说:“不是酒,是水。”子反的为人,喜好喝酒并认为这酒很甘美,不能停口地喝就醉了。战斗结束后,楚共王想再次作战,命令人召见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自己心有病就拒绝了。楚共王亲自驾车过去,进入子反的帐中,闻到酒味后就回去了。说:“今天这场战斗,我亲自受了伤,所依靠的就是司马,而司马又醉成了这个样子,这是灭亡我们楚国的社稷并且不体恤我们的民众呀。我是不能再和晋军作战了。”于是回师离开,杀了司马子反并把他的尸体示众。竖谷阳献酒并不是专门为了仇恨子反的,其实是心里忠爱子反,却正巧杀害了他。所以说:施行小的忠心就会成为大忠的残害者。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鲁僖公四年)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5分)
2、指出本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点。(4分)
3、翻译画线的句子。(4分)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20分)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日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吕氏春秋·疑似》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本题共14分,具体标准如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每词0.5分,意思相同也可以给分。)
如:到……去。   次:临时驻扎。   谷:良,善。   徼:求取,祈求。   御:抵御,抵挡。   克:攻克。   若:如果。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及:与,跟,和。
2、指出本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点。(4分)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分)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1分)
②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1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1分)
3、翻译:(每句2分,具体标准如下,翻译意思大致标准即可给分。)
①齐侯陈列好诸侯的军队(1分),和屈完乘坐战车来检阅他们(1分)。
②国君您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1分),谁敢不服从您(1分)?
八、本题共20分,其中标点7分,翻译13分。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7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标点如下: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专门)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日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吕氏春秋·疑似》
翻译:
梁国的城北有一个叫黎丘的土丘,这里有一个奇鬼,喜欢仿效别人子侄的样子。城邑中有一个老人去市场喝醉了回来,黎丘的鬼就仿效他的儿子的样子,扶着老人并在路上捉弄他。老人回家,酒醒后骂自己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难道说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半道上捉弄我,为什么?”他儿子哭着磕头说:“罪过呀,没有这种事。以前我到东邑去收债,你可以去问别人。”他的父亲相信了他,说:“唉!这一定是那个奇鬼,我本来就曾经听说过他。明日我一定专门再到市场喝酒,想遇到他并刺杀了他。”第二天到市场喝醉了。他的真儿子恐怕自己的父亲不能回来,于是过去迎接父亲。老人远处看到自己的真儿子,拔出剑来刺杀了他。老人的才智受到象自己儿子的人的迷惑,从而杀掉了自己的真儿子。那些被象士的人蒙蔽从而失去了真正的士的人,这就是黎丘丈人的才智呀。

八、標點並翻譯下文(20分)
燕人畔王曰吾甚慙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爲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孟子·公孫丒下》

八、給下面一段《詩經》經文的註疏加上標點,並將毛傳(下畫——)、鄭箋(下畫~)、孔疏(下畫=)及《經典釋文》的注釋(下畫····)表示出來,最後回答問題(20分):
交交黃鳥,止於棘。興也交交小貌黃鳥以時往來得其所人以壽命終亦得其所箋雲黃鳥止于棘以求安已也此棘若不安則移興者喻臣之事君亦然今穆公使臣從死則刺其不得黃鳥止于棘之本意誰從穆公,子車奄息。子車氏奄息名箋雲言誰從穆公者傷之  維此奄息,百夫之特。 乃特百夫之德箋雲百夫之中最雄俊也臨其穴,惴惴其慄。慄慄懼也箋雲穴謂塜壙中也秦人哀傷此奄息之死臨視其壙皆爲之悼慄○惴之瑞反慄音栗壙苦晃反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殲盡良善也箋云言彼蒼天者天訴之○殲子廉反徐又息廉反訴蘇路反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箋云如此奄息之死可以他人贖之者人皆百其身謂一身百死猶爲之惜善人之甚○贖食燭反又音樹 [疏]交交至其身○毛以爲交交然而小者是黃鳥也黃鳥飛而往來止於棘木之上得其所以興人以壽命終亦得其所今穆公使良臣從死是不得其所也有誰從穆公死乎有子車氏名奄息者從穆公死也此奄息何等人哉乃是百夫之中特立雄俊者也今從穆公而死秦人悉哀傷之臨其壙穴之上皆惴惴然恐懼心悼慄乃訴之於天彼蒼蒼者是在上之天今穆公盡殺我善人也如使此人可以他人贖代之兮我國人皆百死其身以贖之愛惜良臣寧一人百死代之……
①毛傳是如何解釋“交交”一詞的?
②鄭箋是如何解釋毛傳的“興也”?
③“壙”字的反切是什麽?讀什麽音?

八、標點並翻譯下文。(20分)
齊桓公好服紫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公曰諾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一曰齊王好衣紫齊人皆好也齊國五素不得一紫齊王患紫貴傅說王曰詩雲不躬不親庶民不信今王欲民無衣紫者王請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進者曰益遠寡人惡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國中莫衣紫是歲也境內莫衣紫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七、        標點並翻譯下面一段文章。(20分)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
   信陵君杀死晋鄙,解救了邯郸,破除秦兵,使赵国保存下来。赵王在(邯郸)郊外迎接信陵君。唐且对信陵君说:“我听说:‘有的事是不能知道的,有的是不能不知道的;有的是不能忘记的,有的是不能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麽意思?”(唐且)回答说:“别人憎恨自己,不能不知道;自己憎恨别人,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对自己的好处,不能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好处,不能不忘记。现在您杀死晋鄙,解救了邯郸,破除秦兵,使赵国保存下来,这(对赵国)是最大的恩德。现在赵王在(邯郸)郊外迎接您,突然见到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对赵国的好处。”信陵君说;“我接受您的教诲。”

八、        標點並翻譯下面一段文章。(20分)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详也。所谓不详,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详也?”《说苑·君道》
译文:
   齐景公出外打猎,上山的时候见到了老虎,下沼泽的时候见到了蛇。回来后,召见晏子并询问他说:“今天我出外打猎,上山的时候见到了老虎,下沼泽的时候见到了蛇,这大概是(人们)所说的不吉祥的(征兆)吧?” 晏子说:“国家有三种不吉祥的(征兆),这些征兆不在您说的情况中。国家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是第一种不吉祥的(征兆);知道有贤能的人却不用,是第二种不吉祥的(征兆);任用了却不信任人家,是第三种不吉祥的(征兆)。(人们)所说的不吉祥的(征兆),是像这样一些情况。今天您上山看见老虎,山是老虎的窝,下沼泽看见蛇,沼泽是蛇的洞穴。到了虎窝看见老虎,到了蛇穴看见蛇,为什麽是不吉祥的(征兆)呢?”

一、        加标点并翻译下面两段文章。(30分)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①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①焦:皱折。
                                                      《战国策•魏策四》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详也所谓不详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详也《说苑·君道》

九、標點並翻譯下面這段文章:(15分)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于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深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愿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戰國策·秦一》
   
六、翻译下段古文:(13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七、下段古文取自《十三经注疏》,给经文原文及注疏加上标点,同时给注疏文字标上符号并指出传、笺、疏、注音的作者(传    笺   疏    注音(   ))。(15分)也
北风其凉雨雪共雱兴也北风寒凉之风雱盛貌笺云寒凉之风病害万物兴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凉音良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惠而好我携手同行惠爱行道也笺云性仁爱而又好我者与我相携持同道而去疾时政也○好呼报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虚虚也亟急也笺云邪读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所以当去以此也[疏]北风至只且○正义曰言天既为北风其寒凉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凉风盛雪病害万物以兴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见病害莫不散乱故皆云彼有性仁爱而又好我者我与此人携手同道而去欲以共归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为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虽先日其宽虚其舒徐威仪谦退者今莫不尽为急刻之行故已所以去之既尽也只且语助也
作者: haerbintcl    时间: 06-8-1 02: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engyu18119    时间: 06-8-3 20: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andong680    时间: 06-8-16 19: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dzhoulei    时间: 06-8-18 22: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tiantian0908    时间: 09-8-7 13:39
非常需要!谢谢分享!
作者: xunque    时间: 09-12-3 18: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ool.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