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关于教心中概念教学中的正例反例 [打印本页]

作者: 赖赖    时间: 09-3-3 22:27
标题: 关于教心中概念教学中的正例反例
陈琦的书里一题,概念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足,需要给学生呈现反例还是正例。

答案是反例,但是老是不能理解,向大家请教下,拜托了
作者: 赖赖    时间: 09-3-8 13:10
没人来答啊,不过还好研究学前教育的上铺告诉咱了

说小孩子如果概括不足的话,老师不应该直接指出,而是应该给他们列举一些反例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

貌似跟没说一样,不过还好算是明白了
作者: layman    时间: 09-3-8 20:14
呃。。。从中我倒学习到了点东西
作者: 赖赖    时间: 09-3-8 22:27
可是今天又看了遍课本感觉还是正例呀,,,唉,那位好人给俺解释下??
作者: nvzhan    时间: 09-3-9 13:01
呃,教育心理学的这一部分大纲不做要求,==看能不能拉一个学教育学的研友给楼主回答
作者: 赖赖    时间: 09-3-9 22:30
1.概念所反映的是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属性,概念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即使符号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殊的事物。概念中的每一个概念成员都是这一概念的具体例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正例(正面例子),即概念的肯定例证,是完全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如“液体”这一概念中,水、果汁、黄油、洗发香波等即属于正例。二是反例(反面例子),是概念的否定例证,即不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如沙子、稀泥等属于反例。

2.一般而言,概念教学中既要提供正例,又要适时并恰当地提供一些反例,对正例的概括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有什么共同地方,以便让学生把握具体的关键特征。但学生对正例的概括有时会出现偏差,如把非本质属性认为是本质属性,这时就要通过呈现反例,让学生对正反例证进行比较对照,有利于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形成精确的概括,提高概念学习的效果。

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存在一个前提,即学生已经对正例进行了概括,但他们概括得不一定恰当 所以要防止出现概括不足的情况,当然是应该借助于反例来让其进行辨别,从而使其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



问的教育系的,这次算是明白了,虽然不考,也还是放这里啦,大家愿意看的可以看下咯
作者: kesain    时间: 09-3-15 00:33
那个 不是大纲的东西 了解即可 不要花太多时间  这些都是有血的教训的
作者: money8897    时间: 09-3-18 23:00
概念这章你应该看下教育心理学上概念变式的练习,这章会具体介绍的,变式会有两种,其中一样是正的就是不改变主要的特征对概念进行诠释的,还有一类就是从反面进行的,具体的概念包括四个部分,一个是概念的例子,概念的名称,概念的属性以及概念的定义,建议你去书上看下这章
作者: LDAN    时间: 11-9-10 15: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ool.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