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教育心理学] 关于教心中概念教学中的正例反例

[复制链接]
赖赖 发表于 09-3-3 22: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琦的书里一题,概念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足,需要给学生呈现反例还是正例。

答案是反例,但是老是不能理解,向大家请教下,拜托了
 楼主| 赖赖 发表于 09-3-8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来答啊,不过还好研究学前教育的上铺告诉咱了

说小孩子如果概括不足的话,老师不应该直接指出,而是应该给他们列举一些反例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

貌似跟没说一样,不过还好算是明白了
 楼主| 赖赖 发表于 09-3-8 22: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今天又看了遍课本感觉还是正例呀,,,唉,那位好人给俺解释下??
 楼主| 赖赖 发表于 09-3-9 22: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1.概念所反映的是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属性,概念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即使符号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殊的事物。概念中的每一个概念成员都是这一概念的具体例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正例(正面例子),即概念的肯定例证,是完全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如“液体”这一概念中,水、果汁、黄油、洗发香波等即属于正例。二是反例(反面例子),是概念的否定例证,即不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如沙子、稀泥等属于反例。

2.一般而言,概念教学中既要提供正例,又要适时并恰当地提供一些反例,对正例的概括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有什么共同地方,以便让学生把握具体的关键特征。但学生对正例的概括有时会出现偏差,如把非本质属性认为是本质属性,这时就要通过呈现反例,让学生对正反例证进行比较对照,有利于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形成精确的概括,提高概念学习的效果。

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存在一个前提,即学生已经对正例进行了概括,但他们概括得不一定恰当 所以要防止出现概括不足的情况,当然是应该借助于反例来让其进行辨别,从而使其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



问的教育系的,这次算是明白了,虽然不考,也还是放这里啦,大家愿意看的可以看下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0-22 02:58 , Processed in 0.12635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