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经济学背诵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十方爱 发表于 08-5-11 19:0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空间中还有更多资料,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用。
QQ389910174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背诵版(经济一和二的考生用)

导论
社会注意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社会主义本生固有的价值的规定性在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体现,其内容和特征涵盖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社会注意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放弃探索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和生产力状况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 1978 年开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济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推进,促进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创新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行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面的制度创新,实现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需要有深入彻底的理论创新。 21 世纪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有适应中国国情、结识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当代实践中新的理论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知识要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价值量的规定
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
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深化
小结
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或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关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不是使用价值或供求关系,而是它们内在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3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在商品交换中,复杂劳动折合成倍加的简单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 、商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这个条件是( 1 )社会分工;( 2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决定者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是私人的,具有私人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 、值形式逐渐发展成为货币形式。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这两种职能的基础上,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自身的发展源流,除了上述货币职能的发展外,还有一条是货币形式的演变。从货币形式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几个阶段。在贵金属货币流通与纸币流通两种条件下,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纸币等符号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条件下的现象。

6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社会的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比例;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7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1 )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总体工人”创造价值。“总体工人”的范围不断扩大,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和交易过程中的劳动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一样,都是社会总体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3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是不完全等同的:①在质上,只有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财富来;而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②在量上,二者并不是同比例增长的: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成正比;价值的增长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知识要点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先决条件
剩余价值的创造
资本的本质及分类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主义工资
小结

1 、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首先从货币与资本的联系和区别入手,分析了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阐明矛盾集中表现在流通领域,解决矛盾的关键是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属性原理的再认识。

2 、在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基础上,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就在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中。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按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增殖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充分重视资本主义特殊生产方式条件下的资本的研究基础上,还对资本的一般属性进行了探讨,还着重分析了人力资本这一资本的特殊形态。

3 、资本家为了提高剥削程度,榨取剩余价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随着科技革命深化,二战后,资本主义机械化生产逐渐向自动化生产过渡。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巨额剩余价值,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观点,它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来源,又被工资现象所歪曲和掩盖了。 4 、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使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牢固确立起来。在马克思论述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形式的基础上,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工资制度、劳动组织形式、生产管理方法和劳动时间上的一些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以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资产阶级的策略改变和雇佣工人的地位等问题。最后就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不同观点进行简要述评,从而加深对马克思科学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


第三章 资本积累

知识要点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和分类
资本积累的本质、动因、影响因素
资本积聚和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历史和发展趋势
小结

1 、社会生产始终是一个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按其内容来讲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 、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它能够揭示出一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不能发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运动特点。

3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主要形式和特征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又来源于剩余价值的转化,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以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更多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反映了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客观要求。

4 、资本积累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内在必然性,有其客观条件,其中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竞争规律作用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积累规模大小,还要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

5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表现为不断提高的趋势。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基本形式: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6 、资本积累不断增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这是失业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失业并非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产物,它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现象。

7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造成了资产阶级的财富膨胀;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一般意义的贫困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8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首先经历了原始积累,这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然后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从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演变和尖锐化,最终使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总趋势。

第四章 资本循环和周转
知识要点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三种循环形式
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资本周转的时间及影响因素
资本周转速度及其意义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小结
1 、本章要阐明的是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是个别资本运动的两种形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值和增殖。

2 、资本循环分析考察的是资本运动中的形式变化和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产业资本循环是资本从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的循环运动过程,它不仅是购买、生产、售卖三种阶段的统一,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还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为此,必须保持资本运动的并存性和继起性。资本运动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实现资本正常连续循环的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条件。

3 、资本周转分析考察的是资本运动的时间、速度及其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使用效果与增殖的影响。资本周转是从出发点又重新出发,不断重复的循环下去的一种周期性过程。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在周转时间的构成中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资本构成中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安排比例及各自的周转速度快慢都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占用量、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以及剩余价值的流通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地加速资本的周转。

4 、本章阐述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基本原理,既适用于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运行,也适用于社会主义企业的运行,因此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知识要点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核心问题、理论前提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及意义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及意义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经济危机的实质、再生产周期性
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小结
1 、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补偿,在实物上的替换。

2 、研究总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3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
Ⅰ( v+m ) = Ⅱ c
派生的两个条件:
Ⅰ( c+v+m ) = Ⅰ c + Ⅱ
Ⅱ( c+v+m ) = Ⅰ (v+m) + Ⅱ (v+m)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
Ⅰ( v+ △ v+m/x ) = Ⅱ( c+ △ c )
派生的两个条件:
Ⅰ( c+v+m ) = Ⅰ (c+ △ c) + Ⅱ (c+ △ c)
Ⅱ (c+v+m) = Ⅰ (v+ △ v+m/x) + Ⅱ (v+ △ v+m/x)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生产按比例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4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的发展而孤立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固有矛盾,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只能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强制实现。

5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组矛盾。( 1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固定资本的更新,只是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经济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第六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知识要点
利润及利润率
利润平均化过程
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的形成
商业利润的本质
小结
1 、成本价格是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利润是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成本后的余额。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把剩余价值看成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时候,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以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前提的。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反映的是资本的增殖程度。

2 、利润率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各产业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各异,因此利润率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展开了以资本自由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最终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大致相等的利润,即平均利润。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3 、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也是生产价格形成的过程。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但并不违背价值规律。马克思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实质,也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4 、商业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销售的职能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商业利润从本质上讲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量上来讲应等于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家可以通过加速商业资本周转以此降低商品销售价格,提高利润率。

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知识要点
借贷资本的形成
借贷利息的实质
信用及其发展
银行的产生、作用、业务
股份公司的形成和意义
虚拟资本的产生和作用
小结

1 、借贷就是一种信用,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借贷资本产生以后,平均利润就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取得了一种纯粹是由资本带来的而可以脱离生产活动的表象,即收入资本化的效应。

2 、作为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发展奠定了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在信用制度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银行在经营货币资本的过程中,产生了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而信用货币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银行体系的形成和信用制度的发展。

3 、信用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信用制度是股份公司的基础,促成了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产生。在这样的前提下,有价证券作为一种可以买卖的资本商品,具有了自己的独立运动形式,具有了自己的价格,形成了虚拟资本。

4 、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虚拟资本虽然以实际资本为基础,但它在质上和量上与实际资本都不同。虚拟资本一方面有利于货币资本的配置和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促成了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社会财富的虚拟化,容易引发泡沫经济和信用危机。

(第八章暂时没有)

第九章 资本社会化和国内垄断

知识要点
竞争、生产集中、垄断的关系
金融资本的形成
金融寡头的统治
垄断利润的取得
垄断没有消灭竞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小结
1 、竞争是指生产经营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取得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竞争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中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机制,竞争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2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一是适应生产日益社会化的需求;二是竞争的必然结果。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当生产高度集中时,就必然会形成垄断,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就是独占,就是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企业通过一定的形式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比较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3 、生产规模愈大,需要的资本也愈来愈多,因此,生产集中必然要求资本的集中。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溶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资本,这就是金融资本。掌握这种庞大的金融资本的最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 又称财团 ) 就是金融寡头。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4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进行的。除了参与制之外,金融资本还可以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创办新企业、改组中小企业、组织各种垄断组织等办法来获取高额利润和实现垄断统治。金融寡头主要通过“人事联合”,对社会进行统治。

5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高额利润一般包括平均利润加垄断利润。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保证其获得垄断高额利润,凭借垄断地位所规定的商品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6 、垄断没有消灭竞争。这是因为:竞争是商品经济的“自然规律”;任何垄断都无法达到“ 纯粹的垄断”;为了争夺更大的市场,垄断组织之间也存在竞争。垄断竞争具有与自由竞争不同的特点。不管是过度竞争,还是垄断,都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践中,既要使竞争机制正常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又能防止垄断的弊害,其关键是实现有效竞争。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指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反垄断,保护、促进竞争,实现有效竞争,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规范竞争秩序,制约垄断的结构与行为。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溶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溶合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来的形式也因政治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国有垄断资本和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两种形式。但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其本质 ( 资本主义的性质 ) 都是相同的,即都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的融合。

8 、发达国家之所以要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是因为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表现在:市场调节难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运行主体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市场调节难以解决“公平”问题;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国家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有:财政调节、金融调节、产业政策、收入调节、计划调节、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不过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融合,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实质仍是资本主义。

第十章 资本国际化和世界市场

知识要点
资本输出的历史和动因
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
生产资本国际化
商品和要素的国际流动
国际分工的格局、原因和发展趋势
国际价值理论
小结

1 、资本国际化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世界的扩张,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客观现实。但是,在这之前,资本的对外扩张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2 、产业资本有着三种形态: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在这三种形态的资本中,最早出现的是商品资本的国际化,这发生在 19 世纪初期, 19 世纪末开始了货币资本的国际化,而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情。

3 、商品资本的国际化就是商品跨越国界的流动,就是国际贸易。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越来越难以适应无限扩张的资本主义生产,商品资本的循环必然越出国界,以保证商品价值包括剩余价值的完全实现。货币作为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是以借贷的方式进行的,借贷资本的输出,是货币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内容。资本输出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过剩资本的出现。商品资本的国际化是商品资本的国际循环直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而货币资本的国际化却不是这样的,它的国际循环是借助于借贷资本的形式而间接实现的。战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和资本集中速度进一步加快,过剩资本数量急剧增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这些都构成了战后生产资本国际化的基本原因。

4 、资本的国际性是与生俱来的。资本对利润的追逐,从来就不是囿于一国之内的。资本的

这种欲望最初表现为商品资本的输出,其后表现为货币资本的输出,最后表现为生产资本的输出。生产资本的国际化最终导致了资本国际化,从而完全改变了整个资本输出的性质。资本国际化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国际化,剩余价值实现过程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外扩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化。

5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是资本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们已经很难将商品与生产要素区别开来,很难将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区别开来,而实际上,它们相互之间具有可替代性。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从而与比较利益理论相关,而要素的国际流动则与资源的优化配置相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国际经济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在一个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中,在一个仍然被国际经济旧秩序统治的世界上,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所带来的利益或者不能平均分享,或者一方获取利益,另一方遭受损害,或者既可获得利益又会遭受损害。正因为如此,国际贸易,特别是要素的国际流动,远远不是自由的,恰恰相反,在它们的面前横躺着经济的和政治的无数障碍和困难,国内市场领域与世界市场领域仍然是分隔开来的。

6 、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国际价值则有其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商品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以国际价值为基础,受国际竞争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阴影下,当今的世界市场是垄断统治的市场,垄断使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严重地偏离其国际价值。这种不公平的局面,一方面是市场机制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垄断的结果,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7 、战后以来,世界经济生机勃勃,迅速发展,它密切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各国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然而,在这幅壮丽的世界经济图景掩盖下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和国际交换关系的不平等。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知识要点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特点、本质、动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协调协调
南北关系的历史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小结
1 、经济全球化可以概括为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开展,不仅跨越了国界相对自由地以全球范围为空间进行,而且世界各国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环节的相互联系的交织日趋紧密,融为全球经济整体。从本质上看,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力和与之相关的生产的社会关系在时间与空间上在全球维度的扩展。

2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现阶段,主要表现出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生产力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以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若干特点。

3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一体化,都是经济生活国际化 ( 即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 ) 高度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国际经济区域一体化的产生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或前提条件;反过来,国际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形成和运作,又从广度和深度上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二者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区域一体化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态和必经阶段,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有其不同具体形式,完成其最终向全球的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4 、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考察,其性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生产社会化及经济国际化高度发展在时间和空间的上的多维度拓展,因而它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主导下进行的,在现代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球性扩张的色彩。

5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或社会经济后果有利、有弊: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实现了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使一国经济发展在既定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经济全球化亦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经济的较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挑战或消极影响。

6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基础——国际垄断同盟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国际扩展的必然结果。二战以后,国际垄断同盟的历史演变主要表现为,以跨国公司为主要代表的国际托拉斯和国际康采恩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协调成为战后国际垄断同盟发展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

7 、经济的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成了当代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主旋律,亦对跨世纪的南北经济关系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8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对前资本主义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有着历史进步性的一面;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又有着其消极落后的一面。这主要反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矛盾的存在及发展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
沙发
jaceezhang 发表于 08-5-12 08:11: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板凳
祭司2009 发表于 08-5-12 10:35:35 | 只看该作者
[s:2] 就这么点就吗
地板
senzhou111 发表于 08-5-14 08:28: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前辈
谢谢你的支持
5#
huawei12 发表于 08-5-22 00:50:57 | 只看该作者
第11章 要求不是很多 希望大家抓住重点

。。。。。。。资料贴就要顶
6#
renkuny 发表于 08-6-15 13:29:59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非常感谢
7#
我要考西财金融 发表于 08-6-21 23:52:31 | 只看该作者

菩萨保佑你 版主

不少了,全都是重点,很感谢楼主哈。
另:你的QQ我记住了,随时准备去踩你哦,呵呵。
再次感谢~~
8#
vivian99 发表于 08-8-24 14:12:4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候的?别唬人啊
9#
zhang2006 发表于 08-8-25 14:05:05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10#
朱厚照 发表于 08-8-26 12:16: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5 01:15 , Processed in 0.08797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