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大数据心理学的idea,用社交媒体诊断你的心理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学长007    时间: 18-7-13 11:56
标题: 大数据心理学的idea,用社交媒体诊断你的心理问题
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北京市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一般做法:
1.通过学校,联系心理健康中心,找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然后沟通访谈;
2.在各大自习室、教室拜托同学填问卷。
存在问题:
1.找学生逐一沟通效率低;
2.广发问卷被试少,时间多,成本高。
主要原因:用户参与意愿不高,难以获得足够样本。

而如何用大数据做心理学的研究呢?
四个字:
高效!!省钱!!!
留意一下近两年用大数据发出来的文章
社科领域真的不少

我们看这样一个案例:
最近布里斯托大学就利用机器学习分析了英国57个城市四年内的8亿条推文,得出了一个让我们思考已久的结论——人类普遍在早晨情绪高涨、在深夜情绪低落。

整个分析过程是这样的,研究团队通过Twitter搜索API进行采样,收集到了8亿条推文。再从其中清洗掉所有#话题、表情符号、节日祝福语等等。

并根据心理测量方式为单词设立了标签,比如情绪上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时间导向上的关注现在、关注过去、关注未来;个人关注中工作、家庭、金钱、社会、宗教等等。

有了这一严格根据心理学研究维度设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于社交媒体数据的研究会更加专业化,而不是单纯靠NLP对语言文字中的情绪进行分析。

最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天的24小时中,人类的情绪不仅仅会发生变化,思维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从一天的5-6点开始,人们开始进入社交媒体的表达高峰期,并且这时人们的情绪表达更为积极,关注点也比较集中在个人状态上。

随着时间推移到7-9点,人们的情绪开始偏向于愤怒,但如果是在非工作日,这种积极而愉悦的状态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偏向于类别思维,想法更为清晰直接,逻辑性强,同时也会有刻板印象的倾向出现。

而到了深夜,人们的情绪表达就会转变为消极,同时关注点也会从个人转移到社会方面,随着时间推移,越接近第二天的凌晨3-4点,人们的关注点就越集中在宗教之上。这一时间段人们的思维模式偏向为存在主义,即体现出困惑、焦虑、非理性、更愿意参与和分享的状态。

整个研究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通过网络行为的记录(自然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大数据分析),分析行为特征(结合心理学进行总结)。并不复杂。不过,你肯定想知道

怎么获得网络行为记录?
如何建立数据模型?
怎么进行数据分析?
怎样产生研究结果?
大数据和心理学又会有哪些idea?
先回答你最后一个,剩下的问题
优职学长会在7月16日的讲座中告诉你!
想参与的可以加我企鹅号:3246116191

在大数据心理学广场学Python

讲座内容
传统研究方法VS大数据研究
大数据的常用获取方法(物联网行为监控,微博爬取)
大数据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危机干预、舆情分析等)
网红编程语言Python,到底做什么的?
Python前世今生
Python数据可视化
Python做心理统计测量
Python与心理学实验
Python与大数据处理方法
Python自然语言处理
Spark与Python
Python学习资料与方法介绍
Python新闻情感分类案例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ool.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