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19:4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304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内容预览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邵飘萍
2.三社四边协定
3.媒介素养
4.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
二、简单题
1.西方报业的发展三个阶段。
2.比较视野看待新闻真实的个性特征(如与历史真实,法律真实,文学真实比较)。
3.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
1.学界关于新闻价值的几种观点?阐述你对新闻价值的基本理解。
2.给了一个观点辨析题:受众碎片化;受众接触到不感兴趣的信息机会减少;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因而导致大众传播在政治方面的传播效果十分有限甚至微弱。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中国人民大学
2015年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苏报案”
2.约翰·古登堡
3.新闻事实
4.自我传播
5.互联网电视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纽约时报》高级报纸风格的形成及对美国新闻业的影响。
2.新闻传媒有哪些基本职能。
3.“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前两条(如下),分别提醒公众需要意识媒介哪两方面的局限?
(1)媒介是被构建的,媒介不是现实世界的映像,而是对现实的反映。
(2)媒介构建现实,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大多由媒介获得。
4.维基百科全书与纸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生产方式方面有何不同?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自律的新闻工作者,才是能够自由的新闻工作者。”试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论传播中的时间控制。
试题分析
一、参考教材教辅
教材(8本)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纲要》(陈力丹、闫伊默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4.《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陈力丹、王辰瑶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7.《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喻国明著,南方日报出版社)
9.《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4》(陈力丹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10.《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论文
喻国明、陈力丹、蔡雯等老师近两年的论文
博客(陈力丹)、微博(喻国明)、微信公共账号(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论坛(考研论坛)
教辅(1本,圣才考研网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考研内部讲义与历年真题解析
二、试题特点
1.题型及分值分布
主要题型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1)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
(2)简答题(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3)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
2.考试内容
2015年人大专硕的专业基础与往年的题型、考查内容相比变化不大,但考查难度高,很多考生反映“考查内容太细”、“偏离以往风格”、“很难”。专硕题目作为改革的试验田,每年都有变化,2015年呈现出重视基础、考查细碎、前沿热点多、考查内容偏离大众传播的特点。粗看难度较大,但细分析仍是重视理论、强调基础和前沿,吃透基础的话难度一般。
考查内容方面,以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中新史、外新史、传媒经济学为主,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的题型。
三、本试题与其他相关试题比较
1.本试题与其他年份试题简单比较:题型、考试范围、难易程度等。
(1)主体内容延续往年风格:强调理论、重视基础。
如苏报案、古登堡、新闻事实、新闻传媒的基本功能,均是基础知识,难度有限。
(2)没有凸显前沿热点,但考查了业界新媒体环境中的新现象,如维基百科的内容生产机制,难度较高。
(3)大众传播的经典理论缩减,考查媒介素养理念、时间控制等大题,比较偏,难度大。
(4)比2013年难度低,比2014年难度高,揣测大小年没有意义,难度起伏不要怕,拨开迷雾看,只要把握重要内容、基础内容,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2.本试题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题目比较:题型、考试内容、难易程度等。
相比于考查内容广、考题风格多变、内容无奇不有的清华,题型改革力度大、既重视基础又强调前沿的北大和灵活多变、强调记忆和理解的中传来说,人大的新闻专硕名气大、考查题型稳定、即使难度起伏,仍然重视基础,因此,总体而言性价比较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苏报案”

【分析】
中国新闻史的考查范围,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压革命派办报案件,难度一般。
回答思路:
总体介绍、案件始末、深远影响。
答:“苏报案”是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为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苏报》案”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镇压爱国革命运动的事件,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企图用高压政策将革命的声音禁锢起来。但是同他们的愿望相反,这次事件发生以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发展更加迅猛,革命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声势。
2.约翰·古登堡

【分析】
古登堡是外国新闻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金属活字印刷是近代新闻传播的基石,难度一般。
答:约翰·古登堡(1397—1468),是一名德国工匠,是金属活字和近代印刷工艺的发明者,对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有重要贡献。1450年前后,谷登堡发明了字模浇铸金属活字,从事新型印刷事业,其印刷方式与以前的人工手抄新闻有了截然的不同,他不仅使用铜模铸造出合金材料的活字,并且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同时他还制造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加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古登堡西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印刷可以大量而迅速地复制信息,以便向广大受众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原先为少数人垄断的文化知识扩散开来,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一股无法遏制的时代潮流,现代新闻传播业在印刷媒介中发展起来。
3.新闻事实

【分析】
新闻学的基本概念,难度很小。
注意事项:在与一般事实的对比中解释新闻事实。
答:自然界发生的事实和人类社会发生的事实统称普通事实;其中能够成为新闻的事实称为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即指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新鲜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事实。新闻事实不等于客观事实,新闻事实来源于客观事实,新闻事实是最接近客观事实的事实,是主观认识和影响客观事实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事实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实则是假新闻。确保新闻事实,需要加强政府对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管理和监督,加强新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坚持调查研究的方法。
4.自我传播

【分析】
传播学基本概念,难度很小,熟悉教材即可得分。
必要情况下,名词解释可以分点回答。
回答思路:是什么、组成部分、特点、作用。
答: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自我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自我传播的特点有:①传播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②传播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③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④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自我传播的环节,自我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5.互联网电视

【分析】
传媒经济学&业界新动态,属于新概念,难度较大。但互联网电视已走进千家万户,众所周知,因此个人分析、概括可以得到答案。
备考注意:见怪不怪的新名词、新现象也要引起注意。
答:互联网电视又称网络电视或IPTV,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互联网电视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基于宽带高速IP网,以网络视频资源为主体,将电视机、个人电脑及手持设备作为显示终端,通过机顶盒或计算机接入宽带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时移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观看方法。网络电视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电视观看模式,实现了电视以网络为基础按需观看、随看随停的便捷方式。互联网电视用户在家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两种方式享受IPTV服务。IPTV采用高效的视频压缩技术,使视频流传输带宽在800Kb/s时可以有接近DVD的收视效果,对今后开展视频类业务如因特网上视频直播、节目源制作等来讲,有很强的优势。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纽约时报》高级报纸风格的形成及对美国新闻业的影响。

【分析】
外国新闻史的考查范围,美国最重要的报纸之一,难度不大。
备考注意:对重要报纸不能停留在有所耳闻的水平,而应该对其发展脉络、重要节点、办报风格和作用有深入的了解。
答:《纽约时报》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是美国严肃高级报纸的代表,在全世界有相当的影响力,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1)《纽约时报》高级报纸风格的形成
①雷蒙德为《纽约时报》确立的编辑方针是客观、公正、冷静。在琼斯时代,《纽约时报》继续欣欣向荣向前发展。1870—1871年该报揭露纽约“特威德集团”贪污案件。奥克斯时代确立新的编辑方针,《纽约时报》追求成为高标准的报纸:清白、庄严、可信。
②这张报纸绝少刊登耸人听闻的新闻,在报道政治新闻时,往往刻意标榜客观、公正,常常把双方的观点同时介绍给读者,而记者自己很少在文章中加以评价,很少像格里利那样以黑白分明的尖锐形式提出问题,在《纽约时报》上登载个人攻击的文章更是绝无仅有。
③由于《纽约时报》的客观报道手法、精美完善的编辑和扎扎实实、全面详尽的新闻内容——特别是对国际新闻的注重,该报很快受到读者的欢迎。
(2)《纽约时报》对美国新闻业的影响
①《纽约时报》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最大的一家报纸,在增进人类文明、知识方面做出了自己不懈持久的努力,对美国新闻的影响显著。
②从政治观念来看,《纽约时报》维护了美国报业“西方的”伟大的民主自由传统。
③《纽约时报》为美国新闻业企业的经营提供了范式。它把利润作为一个最高的潜在目标加以追求,并且在拉拢读者、扩大销售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这为美国新闻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④《纽约时报》打破了美国新闻业界黄色新闻统领天下的局面。它是一家新闻全面详尽、社论稳健严肃的“正派”报纸,完全不同于廉价报刊的新闻报道。他提供的新闻严谨、准确、信息量大,摒弃黄色新闻手法。这一点对美国新闻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⑤报纸售价大众化开辟了美国新闻行业严肃报纸大众化之路。《纽约时报》创刊伊始,就以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面貌出现,它的最高售价从未超过三美分,从而创立了低廉的报价、精美的内容之路。《纽约时报》真正追求为民众与社会的利益做出有益的贡献。


2.新闻传媒有哪些基本职能。

【分析】
传播学、新闻学的考查范围,难度一般。
传媒的职能有“三功能”“四功能”等说法,但都不够全面,可以结合研究结果、个人思考完善出最佳答案。
答:新闻传媒的基本职能主要有: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的首要目的是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沟通情况、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新闻媒体的其他功能都依附在提供信息基础上。不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新闻媒体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就不可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这一点而言,新闻媒体是依赖“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而生存的。新闻媒体沟通信息,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民主政治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新闻媒介可以发挥、承担的宣传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且可以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新闻媒体的宣传通过社会舆论获取力量,又通过宣传来形成新的社会舆论,从而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实施舆论监督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这是政治学的规律。监督包括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党的纪律监督等,但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同样必不可少。舆论监督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舆论监督具体实行的重点也不同。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新闻媒体所传播的知识,主要是和人们当前的生活、生产、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以及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创造,社会科学的新探索、新观点、新材料,使人们不断地了解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知识的传播主要由新闻报道和一些专栏来承担。
新闻媒介还传播许多奇闻异事、各地风土人情、文娱节目等趣味性内容,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高尚情趣的享受,培养、提高人们的欣赏兴趣和水平,满足人们正当的好奇心理的追求,鼓励人们发明创造才能的发挥。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要办好新闻媒体,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如果办得好,它的利润也是可观的。新闻媒介具有商品性,同一般企业一样,需要自负盈亏。在发行、广告等方面,新闻媒介创造了不少的利润,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前两条(如下),分别提醒公众需要意识媒介哪两方面的局限?
(1)媒介是被构建的,媒介不是现实世界的映像,而是对现实的反映。
(2)媒介构建现实,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大多由媒介获得。
【分析】

传播学考查范围,提问方式创新:提供两条材料,考查理解能力和理论能力,难度较大。
回答思路:明确材料内容,转化为教材理论——拟态环境,再进行论述。
答:这段材料意为: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的反应,而是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这两点反映了媒介事实的局限性。
(1)媒介是对现实的反映,其报道内容与现实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提醒公众需要意识到媒介在现实世界中对事实报道的不足。
由于新闻报道往往是对事实简约化的报道,因此,客观事实和新闻报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结果“新闻文本”,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社会现实——议题现实——媒介现实”这样不断聚焦的过程。
(2)媒介构建现实,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大多由媒介获得,这提醒公众需要意识到媒介对他们的意识与行为造成的影响。媒介构建现实,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①环境认知效果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言之,大众传播制约着人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媒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仿效的对象。
4.维基百科全书与纸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生产方式方面有何不同?

【分析】
传媒经济学和传播学考查范畴,属于新媒体环境下了百科全书变革,参考教材未提及,难度较大。但对于维基百科生产方式的研究成果很多,广泛涉猎可以得到高分。
备考注意:我们的目标是把自己培养成对新闻传播无所不知的人。
答:利用wiki软件技术构建的维基百科被称为“最大胆的网络实验”。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收录了8万个条目,而“维基百科”在短短4年间就收录了近50万个条目。这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免费的网上百科全书,任何人都可以对它进行编辑修改。每天,全世界有上万名铁杆维基迷自愿为它添砖加瓦,让维基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通过百科全书的发展来看两者在生产方式方面的差别:
(1)从“一个智者”到“一个最佳方式”
百科全书从诞生之初就仰赖所谓的“一个智者”模式。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简易的草纸上用笔记录下了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知识。400年后,罗马贵族普林尼编纂了37卷百科全书《博物志》,展示了他那个时代的知识。18世纪,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人花了29年的时间方编就了举世闻名的《百科全书》。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知识界从科学化管理和流水线作业得到启发,“一个智者”模式才开始被“一个最佳方式”所取代。《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是以这种工业化的操作模式编纂而成。在一位管理者的指挥下,各个专家团各司其职,编纂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将百科全书的触角伸展到各种知识的角落。20世纪末,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又改变了百科全书。如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世界知识百科全书》这些重达590公斤的大部头仍然在以1100美元左右的价格卖出。但是,主要收入来源于互联网的订户。不过,其生产模式包括产品本身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2)“臭皮匠”模式的出现
有先见之明的吉米·威尔士带来了百科全书的第三种编纂模式“以十当一”,其实翻译成中文可以叫做“臭皮匠”模式。它不再依赖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的智慧,而是从成千上万还算聪明的人那里汲取智慧。而位于维基百科金字塔最高层的则是它的创始人威尔士,他被某些维基用户称作“仁慈的独裁者”。因为他的权限很大,可以锁住网页,禁止不良用户使用、任免“发展商”等。
(3)实行“诸侯割据”的网络百科
与传统百科全书编纂方式不同的是,维基百科所实行的不是“中央集权”制,而是极端的“诸侯割据”,是最纯粹的“开放性资源”。维基百科的条目或许不够完美,但是也并不差劲。在接近50万条的英语条目下,许多条目质量甚至可以跟《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相媲美。
(4)中立性和良好愿望
让这种新型编纂模式生效的不仅仅是集体智慧和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也是网友们对两个基本原则的认同。首先是中立性,所有的文章都不应带有个人偏见。其次是良好的愿望,即作者的本意有助于完善这个条目,而不是损害它。
维基百科代表着对理性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人心本善”理念的信仰。按照维基百科的理想,抱有良好愿望的人们有时会持有不同意见,但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融合多人智慧,真理最终会出现。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自律的新闻工作者,才是能够自由的新闻工作者。”试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
自律和自由是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用自律求自由是主要内涵,难度一般。但作为论述题,要答深入、答透彻。
答:新闻自由是指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新闻自律是指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传播者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其目的是防止滥用新闻权利,对社会和民众尽责。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自律是新闻传播者的一种自我行为控制。
(1)新闻自律和新闻自由的概念
①新闻自律是防止新闻工作者滥用新闻自由,实质是对新闻自由的一种保护。保护新闻自由是现代国家最大、最主要的一条新闻法规。正因为有新闻自由,才需要有防止滥用新闻自由的规定;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一定意义上也是保护真正的新闻自由。
②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在现代社会,公众深深依赖着新闻媒介,为了避免新闻工作者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受众,侵犯受众知晓权、名誉和隐私权等,新闻工作者必须自律。
(2)新闻自由和新闻自律
①新闻自由具有政治性,政治制度决定新闻自由。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党性原则,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注重社会效益大于注重经济效益。因此,新闻工作者要获得充分的新闻自由,首先要承认其政治性,并严格自律。
②新闻自由具有相对性,它是一定范围、一定限度内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界限的。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纯粹的民主,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不是无政府主义。优良的界限必须反映公民的统一意志,并以国家意志的外化形式——法律规定下来。因而,法律就是自由的界限。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自律还体现在新闻自由在法律的界限以内。
③新闻传播者是新闻信息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他们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要对国家、民族、社会和每个民众负责,没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很好的新闻自律,他们就难以完成社会和民众赋予他们的使命。新闻传播者需要拥有广泛的新闻自由,但同时,也只有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严格自律,才有资格享受新闻自由。
④从根本上而言,自律才是自由的保障,只有新闻工作者进行自律,才能实现新闻自由的夙愿。在当下传媒业迅猛发展和传媒权利日益增强的社会中,传媒行为对社会生活的干预程序和范围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传媒人员若滥用传媒权利,必会因损害他人权益而引发诸多矛盾和冲突。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自律。只有自身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将新闻素养内化成新闻工作者的内在准则,才能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更大的自由和操作空间而不受太多行政束缚和干预,才能拥有更加独立自由的话语权。
(3)综上所述,虽然新闻自律条目众多,但新闻工作者以此为报道准则并不是自缚手脚的表现,而是藉自律提高专业水平,维护新闻伦理,并赢得受众的信赖与尊重,从而使新闻自由得以保障。
2.论传播中的时间控制。

【分析】
属于传播学的考查范围,但不是正统的大众传播学,而是比较偏的早期传播理论,《传播学》教程中简要提到,作为论述题,难度较大。
回答思路:过程论+控制论
答:传播是一个过程,时间控制是控制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时间控制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传播是一个过程。传播是利用文字、图表等符号构筑的描述,英国传播学家D?伯洛1960年提出,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需要研究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有机的信息流动过程。传播过程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系统传播过程。前两者是对传播过程内部的微观认识,后者是对传播过程外部关系的宏观认识。传播过程本身描述的内容包括:
①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②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③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
(2)传播作为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通过控制来保证传播效果。控制论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传播控制论的内涵是:
①信息交流消除无序。维纳认为,只能通过对消息的研究和社会传播设备的研究来理解社会。他把传播看作是社会的神经系统,是一种结果的原因。从一个人到一个社会都是一种系统,系统的存在和维系,在于信息的流动。他用“反馈”的概念说明信息流动的特点,即通过不断的信息“接受-反馈-接受”调整自身,保持人或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开放的系统肯定有积极的信息交换,不断注入原来没有储备的信息。这个观点补充了申农传播模式所缺少的“反馈”这一环节,只有通过信息的交流,获得负熵,消除无序,才能克服熵的破坏趋势。
②反馈实现系统平衡。如果一个系统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正常状态的严重偏离,那么它就需要信息的充分交流。关键问题是,传播者要对反馈做出积极的反应和调整,任何管理程序都包括这种不断的反映和调整。信息必须能够流通,信息社会只有在信息交换无障碍的情况下才能存在。
(3)时间是传播过程的重要脉络,通过对时间节点的控制可以确保信息的充分交流,从而及时获得受众的反馈,并根据反馈改善传播策略、完善传播内容,实现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时间控制论在传播学中应用广泛,如公共关系学中的时间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影视剧中的收视率反馈等。
小结
2015年人大新闻专硕的专业基础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难的特别难,容易的特别基础,有些考查内容比较偏,做题时免不了遇到一些“拦路虎”,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拦路虎是纸老虎,只要理论扎实、思维缜密,得到高分并不难。
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如没有见过的专著、没有深入把握的理论时,不要慌张,深入分析,要“答得像那么回事”。办法:基础扎实、旁征博引、分点论述、学术语言。
备考要全面把握、重点内容要深入了解,不要有侥幸心理。
草稿纸要用好。
时间如何分配?
如何心理调适?
其实并不难,乐观备考、掌握技巧、可以成功!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304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6 00:20 , Processed in 1.05151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