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09:3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3183.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导言 进入哲学思考
 0.1 复习笔记
 0.2 强化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 哲学的自我理解
 1.1 复习笔记
 1.2 强化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哲学的思维方式
 2.1 复习笔记
 2.2 强化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哲学的生活基础
 3.1 复习笔记
 3.2 强化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哲学的主要问题
 4.1 复习笔记
 4.2 强化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哲学的派别冲突
 5.1 复习笔记
 5.2 强化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哲学的历史演进
 6.1 复习笔记
 6.2 强化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哲学的修养与创造
 7.1 复习笔记
 7.2 强化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孙正聿版《哲学通论》(修订版)在全部哲学史以及当代哲学的背景下,探讨“哲学究竟是什么”。该书是研究哲学基础理论的专著,亦是新世纪的哲学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逻辑学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逻辑学相关辅导资料,对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3.精选相关考试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近年逻辑学考研真题及相关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导言 进入哲学思考
0.1 复习笔记
一、“爱智”的哲学
“哲理”是智慧的结晶,“哲学”是智慧的总汇,“哲人”则是智慧的人格化。人们常常把哲学称作“智慧学”或“聪明学”。哲学贵高明,凡事望得远一程,看得深一层,想得透一成,阐幽发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见,率先垂范而示之以人所未行,这既是人类智慧精华之所在,也是哲学之理或哲人之智的表现。
1.智慧与爱智的关系
(1)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仅仅把哲学视为智慧的代名词,显而易见是不恰当的。
(2)哲学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即“爱智之忱”。
简言之,哲学智慧就是“爱智”。
2.爱智的“大智慧”的具体含义
热爱智慧的哲学,既不是智慧的别名,也不是智慧的总汇,而是把智慧作为探究的对象。由热爱智慧和探究智慧而构成的哲学智慧,就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和“小聪明”,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
(1)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看法,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2)按照西方传统哲学的看法,就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使人崇高起来”;按照现代西方哲学的看法,就是解决“精神的焦虑”“信仰的缺失”“形上的迷失”“人生的危机”“意义的失落”和“人与自我的疏离”等问题;
(3)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最根本的就是解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用通常的说法,就是哲学所研究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
(4)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哲学智慧是超越了“某种人”的关于“人”的智慧、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智慧。这种智慧是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智慧,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使人崇高起来”和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的智慧。
(5)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社会的观念更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
3.爱智的激情的含义
热爱和反思智慧的哲学,来源于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正是这种高举远慕的“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烧起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的“爱智”的激情。
(1)哲学的“爱智”的激情是一种驰骋人类智慧、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
(2)哲学的“爱智”的激情是一种求索历史的谜底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渴望;
(3)哲学的“爱智”的激情是一种求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
二、对“自明性”的分析
“爱智”的哲学只不过是把人们习以为常、不予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去追究,把人们视为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就此而言,“对自明性的分析”,这既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哲学智慧的座右铭。
1.熟知不是真知
(1)对“自明性”的分析,根源于“熟知而非真知”,因而也就是从“熟知”中去寻求“真知”;
(2)“熟知”并非就是“真知”,正是在“熟知”中隐含着“无知”。
2.名称不是概念
“熟知”是对世界“名称”式的把握,“真知”则是对世界“概念”式的把握。把“熟知”误为“真知”,从根本上说,是把“名称”误作“概念”。哲学对“自明性”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对“熟知”的“概念”反思。
3.有知与无知
真正哲人的首要特征,却在于他们“决不以有知自炫,而常以无知自警”。
(1)苏格拉底的“对话”的“辩证法”
①以其自称为“催生术”的盘诘方法,以“对话”的形式去诱导人们据以形成其结论的根据和前提;
②引导人们自觉地意识到并且承认自己的根据和前提中的“矛盾”,也就是承认“有知”所蕴含的“无知”;
③在人们的信心动摇之后,他就引导人们去怀疑他们的前提,而他们也就被推动而自己去寻求肯定的答案。
(2)“常自疑其知”
①这是哲学家视“有知”为“无知”、对“有知”进行批判性反思的重要前提。
②“爱智”的哲学,内涵着以否定性的思维去对待人类的现实,提示现实所蕴含的多种可能性;内涵着以否定性的思维去反思各种知识和理论的前提,揭示知识和理论的前提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前提;特别是内涵着以否定性的思维去对待哲学家个人所占有的理论,从而实现理论的变革与创新。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读书“三境界”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是指登高望远,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知识,具有坚实的功底;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是指刻苦钻研,阐幽发微,超越对知识的“名称”式的把握,达到对知识的“概念”式的理解;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是指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超越对“熟知”的因袭,达到对“真知”的洞见。
三、品味黑格尔的比喻
关于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经作过许多生动形象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
1.“庙里的神”
(1)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
(2)哲学,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黯然失色。
(3)黑格尔是把“哲学”视为对“崇高”的追求,并把哲学的“理念”视为“崇高”的存在。
2.“厮杀的战场”
(1)基于哲学史上的多样的哲学和纷歧的思想之间的“彼此互相反对、互相矛盾、互相推翻”的“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黑格尔把哲学史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
(2)黑格尔承认哲学史充满着哲学思想的互相批判,而且这种相互批判永远也不会完结。
(3)如果只是把哲学史看成“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的历史,哲学史就失去了“发展”的意义。哲学的自我批判,本质上是由于哲学的时代性所决定的。
3.“花蕾、花朵和果实”
(1)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2)这样来看哲学史,它就不再是一个“堆满着死人的骨骼”的战场,不再是一个徒然否定、一无所获的过程,而恰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结出果实的过程。这样理解的哲学史,才是哲学的发展史。
(3)黑格尔关于“花蕾、花朵和果实”的比喻,还会启发我们用“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去看待每个哲学体系自身的发展。
4.“密涅瓦的猫头鹰”
(1)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这里的“密涅瓦”即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
(2)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3)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这就是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不能搞“轰动效应”。
(4)哲学的反思需要“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需要从“日常急迫的兴趣”中超脱出来,需要排除“空疏浅薄的意见”,这就是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的深层含义。
5.“消化与生理学”
(1)黑格尔“关于逻辑学说得很妙:这是一种‘偏见’,似乎它是‘教人思维’的(犹如生理学是‘教人消化’的?)”。
(2)拿“消化”与“生理学”的关系来比喻“思维”与“逻辑学”的关系,人们就会发现把逻辑学看成是“教人思维”该有多么荒唐。
(3)按照黑格尔的看法,逻辑学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也就是自觉到思维运动的逻辑。人是凭借思维的本性去思维,但人并不能自发地掌握思维运动的逻辑。这种关于真理的逻辑,不是“教人思维”,而是展现人类思想发展的概念运动过程。人们通过研究思想运动的逻辑,才能自觉到概念运动的辩证本性,从而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6.“同一句格言”
(1)黑格尔认为,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黑格尔还具体地提到,“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子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小孩也懂宗教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
(2)黑格尔的这个比喻告诉人们,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是一种体会真切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运动与发展,而且是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因此,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还必须要有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体会、领悟、品味、咀嚼乃至顿悟。
(3)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不是僵死的概念,不是刻板的教条,学习哲学不能“短训”,不能“突击”,更不能“速成”。
(4)哲学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体验的过程,陶冶的过程,它是人把自己培养成人(而不是“某种人”)的“终身大事”。
7.“动物听音乐”
(1)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如果把哲学当作现成的知识去接受和套用,虽然可以使用某些哲学概念,但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这就“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透过它们的头脑”。这个比喻也许过于刻薄了,但却尖锐而深刻地揭示了形成哲学智慧的艰难。
(2)黑格尔说:“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他们对于哲学的常识还无充分准备,然而他们可以毫不迟疑地,特别当他们为宗教的情绪所激动时,走出来讨论哲学,批评哲学。他们承认要知道别的科学,必须先加以专门的研究,而且必须先对该科有专门的知识,方有资格去下判断。对于哲学,大家都觉得似乎没有研究、学习和费力从事的必要。”
(3)黑格尔所批评的“反对真理的谦逊”。黑格尔举例说,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真理是什么东西?”这意思就是说,“一切还不是那么一回事,没有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而这种把一切都视为虚幻的态度,所剩下的却只能是他自己的“主观的虚幻”。
(4)黑格尔还十分生动地批评了对待哲学“心灵懒惰的人”的态度。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318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8 21:46 , Processed in 0.10639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