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要素 | 内容 |
编辑 | 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编辑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作者创作的已有作品进行选择、优化。这种选择、优化是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进行的。编辑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所选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 |
复制 | 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复本的工作。出版物生产中最常用的复制方式有印刷、光盘压制、集成电路卡制作、计算机下载等。在商品经济中,作品复制的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出版活动中的作品复制,是为了使已经编辑加工好的作品形成若干复本,并具有能供消费者使用的某种物质载体形式。只有经过复制,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内容才能向消费者广泛传播 |
发行 | 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与目的 |
条件 | 内容 |
精神文化资源 | 精神文化资源是指作者创作的作品。 精神文化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成为其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
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 在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必须由合格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对“已有作品”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和表现形式设计,才能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 在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必须有供复制产品用的机器设备、能源等物质资源,此外,还要有足够数量的人力资源,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这个阶段也负有监督物质产品生产质量的重任。 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条件,是开展出版活动的重要条件。离开这些条件,出版活动将无法开展 |
流通传播资源 | 将出版物从出版单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通组织来实现,需要具备许多资源。出版活动必须具有组织出版物广泛发行的流通传播资源,有了这个条件,出版物才能够顺利流通和传播,出版活动的整体运行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
市场资源 | 出版物的消费需求是出版生产发展的动力。正是对出版物的消费需求将出版生产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使出版工作者的劳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劳动进行交换成为可能,出版生产的产品才因此得以实现价值 |
过程 | 内容 |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 |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在出版物复制之前,精神产品生产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信息采集,即编辑人员对社会上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 ②选题策划,即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③组稿,是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作品创作的活动; ④审稿,指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并对需要修改的稿件提出修改要求或建议的活动; ⑤编辑加工整理,是对已决定采用的稿件作修改润饰和规范化处理的活动; ⑥整体设计,是对出版物载体的艺术性、工艺性设计; ⑦审定发稿,即将编辑加工整理好的稿件经审定后发往相关职能部门安排制作和复制 |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 | 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中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但在数字出版中,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的发行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此外,出版物的传输一般借助社会公共信息网络,也就没有产品匹配组合和包装这个步骤。 就传统出版而言,其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包括的步骤有: ①按设计要求将原稿制作成正确无误的“母版”样本,如校样、样带、样盘等; ②制作可以照样复制的正式“母版”(如印版、母带、母盘等)并进行技术处理,形成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 ③进行批量复制,形成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同内容和形式的出版物半成品;④将处于分散状态的出版物半成品匹配组合并包装,使之成为最终产品 |
产品流通阶段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也是商品流通,即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因此,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 出版物发行一般由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这四个环节构成。 ①信息流体现为信息流通,即出版物买卖双方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 ②商流体现为出版物商品交易,即出版物买卖双方达成商品交易并进行出版物商品的价值转移。 ③物流体现为出版物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转移,即按照出版物商品交易的方向,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运送或者上传、下载相应的出版物。 ④资金流体现为货款结算,即由于出版物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发生的款项收付工作 |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ool.freekao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